郭元龙:太极拳“节节贯穿”

偶然有一次在太极拳论坛上看到有拳友发帖问“为什么太极拳特别强调节节贯穿”,许多热心的拳友在下面跟帖解答。其中有一位盖楼的拳友的解答中有这么一句话,说“……节节贯穿后会形成一股整劲……”。而楼主显然也注意到了这句话,他在后面追加问题:“节节贯穿,各关节依次而动,劲力怎么能用‘完整’来形容呢,怎么可能完整呢?”但后面没人再来做进一步的解答,讨论便就此打住了。

郭元龙:太极拳“节节贯穿”

作者拳照

然而,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其他问题。太极拳既然是武术,那么就和其他拳种一样,演、练、用三法各不相同。前两者相对侧重讲求“以身领手”,而后者侧重讲求“以手领身”。“节节贯穿”则贯穿于这三法中,或许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太极拳“用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关于“节节贯穿”的说法,早年武禹襄的手抄本《太极拳谱》中有云:周身节节贯穿,勿令有断续处。百度上关于“节节贯穿”的定义是这样的:指练习太极拳时,各部关节依次而动,一动全动。以下半身为例,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上升,环绕大腿到髋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间断,即下半身的节节贯穿。全身动作的节节贯穿要以腰脊为中心,使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等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依次贯串如九曲圆珠,才能促成全身动态像一条既有左右,又有上下、前后的运动曲线,一动全动。

上面的定义中,“一动全动”是精髓,是核心,是节节贯穿的效果,也就是说节节贯穿后人体会形成强大的“整劲”,这也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之一。而本文开头的那位拳友的问题可能就出在“各部关节依次而动”这句话上面,他大概是把这句话误解成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运动——脚踝转一下,然后膝盖转一下,然后大腿根转一下,然后……直至最后打出一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误解可能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想起一位朋友,他听到我说太极拳能打人的时候,眼睛瞪的像铜铃,嘴巴张的像河马,说:“好,你开始发功,慢动作运功,结果人家已经劈头盖脸打你半天了。”我登时绝倒。这两种误解看起来角度不同,但其实算是一类问题。

我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充分理解吴颖锋老师不厌其烦强调的太极拳两大筑基法门,“正”和“松”。节节贯穿,就是身体在放松的前提下将骨节对正后形成的一种自然状态。其实,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身体结构无疑是最合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调整到最自然的状态,而不要去刻意改变什么。节节贯穿,并不是将全身大小关节摆成多米诺骨牌阵,而是将骨节对正,即时形成一条“通道”,以便劲力通过这条“通道”在体内畅通无阻地传递。

那么,劲力如此传递的效果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推车的场景。当人推车时,不论双掌的力是从丹田发出来的,还是从脚底蹬地来的,抑或是车对手掌的阻力传到脚底又反弹上来的,反正车被推动了。那么人感觉到力量一节一节地传递了吗?必然是没有的。这就对了,推车的人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做到了节节贯穿,力量的传递是瞬间完成的。

我们也可以去观察虹吸管和牛顿摆。在虹吸管的一端施加压力,这端压下去多少,那端就同步上升多少。牛顿摆上的一排钢珠,排头钢珠被撞击的同时,排尾的钢珠同步就弹出去了。

郭元龙:太极拳“节节贯穿”

作者拳照

可见,不论对于人体,还是机械装置,力量的传导是瞬间完成的,而且各部分是同步运动的。特别地,对于人体来说,节节贯穿后形成的整劲,与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各派武术所强调的“内外三合”也是殊途同归。

但是,“依次而动”这个概念是完全无意义的吗?也不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味地强调整劲,反而更容易造成困扰。此时,细细去体会劲力从根节一步步传递到梢节的过程,更有利于拳艺的进步。

对于我们来讲,要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分清楚什么是练习的手段,什么是练习的目的,不忘“整劲”这个初心,放松,对正,合住劲。

我也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前辈所著的拳论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全面领会,才是硬道理呀!

【作者简介】郭元龙,山西太原人,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曾参与贵州FAST天眼工程研制。幼年习练车式形意拳械,后师承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正宗传人吴颖锋老师习练太极拳械,是吴颖锋老师的递帖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