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1個人1把鋤頭,口頭禪是: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那一村人呢?

“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郭燕燕

在農村1個人1把鋤頭,口頭禪是: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那一村人呢?

郭燕燕本人

郭燕燕現在是名人了,同時也是一位沒上過初中的棗農。因為種棗,他培育出了“臨黃一號”;因為種棗,他也上過中央電視臺。

今年48歲的他是地地道道的黃河漢子,20多年前農村人習慣開荒種地,由於克虎鎮克虎村地處黃河岸邊,地少人多,於是年輕的他開始治理黃河沙灘地種植紅棗樹。

剛開始,村裡人笑話他!拿錢填黃河!在村民們的質疑聲中,在自己的堅持下,1個人1把鋤頭,春夏秋冬,年復一年,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經過20多年的堅持最終形成了50多畝的肥沃的土地。

在農村1個人1把鋤頭,口頭禪是: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那一村人呢?

黃河邊上的棗林

可能大家覺得50多畝地不算多,但是這50多畝地的純收入高。我做過一個調查,一般的50畝棗地現在是幾乎沒收入,而他的高達10萬。為什麼他的50畝地的收入高呢?因為他認認真真管理棗樹了,管理中體現出了兩種精神:

第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現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顯得特別可貴。當曾經幫助農民致富的紅棗市場低迷、價格下滑、紅棗品質下降時,對應的是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越來越比種地好掙錢的時候,我們當地許多人把棗樹荒廢出門謀生去了,而他仍堅守在農村,堅持種棗。

在農村1個人1把鋤頭,口頭禪是: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那一村人呢?

產量和質量驚人

第二種:農民具有創新精神。一般的農民只是日復一日的種植,而他卻在思考:棗一遇大雨或者連陰雨就發爛。他就想辦法解決。最後經過幾年的研究,培育出了抗裂“臨黃一號”。他的這個品種的價值是什麼呢?這個品種得到全縣的認可,我們全縣連續推廣了三年了,推廣面積已經累計超過2萬畝了。

在農村1個人1把鋤頭,口頭禪是:我要的是品質嚇人!那一村人呢?

真正漢子

一個人尚且能如此,假入在脫貧攻堅中我們的一村人全向他學習,那麼何愁脫貧難呢?何愁沒收入呢?下一步我們的工作就是發掘這種隱藏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幹事的、創事的人,推廣、動員群眾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