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不通婚,为什么康熙还有很多汉人妃子?

wm30947889


满汉不通婚,这是很多人对于清代的一个误解。其实满清官方并没有这样的禁令。

在满清入关之初,政府曾鼓励过满汉通婚。比如1648年多尔衮谕告吏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

也就是说,满清统治者想将满汉通婚作为满汉亲睦的手段,以达到社会安定稳定的目的。

不过由于旗人、民人的地位差别,造成了事实上有旗民不通婚的惯例。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及各地的驻防军等等,民人则是不在旗的汉人以及回民等。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习俗,而不是官方的规定。可想而知这种习俗不会严格执行,还是有一部分旗人取汉民为妻的,而且“不通婚”仅指娶为正妻,纳妾并不在“不通婚”之列。

同时,既然统治者鼓励满汉通婚,皇帝自然是以身作则,纳汉民女子为妃。至于纳汉军旗人的女子为妃,就更为普遍了。比如汉军旗人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也就是《甄嬛传》里的华妃。

当然,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必须是满人。



梦露居士


因为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就是错误的说法啊。看过《金枝欲孽》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里面的太监徐万田为了让三个干女儿入宫,给三个人伪造了旗籍与满人身份,所以很多人以为当时清朝只有满洲女人才能选秀入宫,其实,这是错误的。

“满汉不婚”正确的说法是“旗汉不婚”,清朝并不禁止满洲人与汉人通婚,只要这个汉人拥有旗籍就可以,而真正禁止的是旗人与汉人通婚,这里的旗人也有满人、汉人、锡伯人、达斡尔人等等。

《甄嬛传》中的年世兰、甄嬛、沈眉庄等等,就是汉人,不过拥有旗籍,所以自然也能入宫。如今比较火的《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也是汉军旗出身,而女主角令皇贵妃魏佳氏,也就是嘉庆帝的生母,也是旗人包衣出身。

清朝不仅不禁止满汉通婚,反而很多皇帝的生母都是旗籍汉人,自己也拥有大量汉人的妃嫔。比如康熙皇帝玄烨,其生母孝章皇后佟佳氏就是汉人,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玄烨本人一生有明确记载与封号的妃嫔共66人,其中汉军旗出身者超过一半

满洲人口不多,如果大规模进行满汉通婚必然导致满洲被稀释同化,最终就像当年的北魏鲜卑人一样,所以清朝基本严防死守这一规则,直到清朝末年被慈禧太后所废除。


澹奕


清朝主张的满汉不通婚,不是指满人和汉人不能成亲,而是旗人不与汉族平民通婚,起码皇室是严禁与汉族平民之后通婚的。

清朝旗人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中汉八旗较为特别,从民族来看,他们是汉人;从属性来看,他们属于旗人。也就是说他们的户口簿上写的旗人,不管他身上流的是哪个民族的血,他都依法享有旗人的权利和义务。

这三个军旗之间是允许通婚的,清朝皇帝的汉族妃子基本都是汉八旗出身,也有个例是汉族官员之女,不允许纳汉族布衣之女为妃。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后宫佳丽无数,其中也不乏汉族女子,但是这些汉族女子皆是汉官之女,都是汉八旗子弟。例如,康熙十七子允礼生母就是汉族侍卫之女,隶属汉军旗。

之后历代皇帝后宫多少都有汉军旗女子,像雍正的年贵妃,就是年羹尧的妹妹,隶属汉军旗;乾隆的高贵妃、令贵妃都是汉军旗出身。

清朝统治者为了民族融合,启用汉官,将汉官抬入汉军旗,汉族布衣有功者也可以被抬入汉军旗。像三藩归降后都被编入汉军旗。被抬入汉军旗以后,子女世代皆为旗人。汉军旗里大部分是汉人,还有部分混的不好的满族人、蒙古人以及表现好的朝鲜人、沙俄人。

汉军旗在三个军旗中属于地位较低的,汉军旗的官员立下卓越功绩者,皇帝可将其抬入满八旗,从此便是人上人了。也有些汉军旗妃子得皇帝盛宠,其家族也可能被抬入满军旗。

康熙生母佟佳氏,就是汉军旗出身,康熙登基以后,将母族抬入满洲镶黄旗。

嘉庆生母魏佳氏,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娘娘,原姓魏,汉军旗包衣出身,父亲是一名侍卫,因深得乾隆喜爱,被抬入满洲镶黄旗,赐姓魏佳氏。尊至皇贵妃,代理皇后执政后宫十余年,因为她是后被抬入的满洲旗,身份还是不够尊贵,以致终其一生也没能登上后位,直到其子嘉庆登基时才被追封为孝纯仪皇后。

归根到底,汉军旗就是满清扶持的一股优秀的汉人力量,用以加强民族融合,巩固统治政权。


史论纵横


满洲崛起之时,满人、蒙古人、汉人相互来往甚至杂居,并无禁止通婚的约束。譬如,所谓八旗即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汉军,即汉人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其实并没有满汉不婚,准确的说,是旗民不婚,而所谓旗人,即八旗也。在八旗内部,满洲、蒙古和汉军是相互通婚,彼此同权的。

换言之,旗人其实是政治概念,即从龙入关、以军事为本业的军功阶层概念,而不是血缘、民族概念,因为旗人本身就是三族通婚结合的后代。

而之所以旗民不婚,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军功阶层的本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旗人有铁杆庄稼,他们并不愿意其他人等再来分一杯羹(本就嫌不够!)。

至于清宫中妃子不得从汉人中选取的做法,表面上是说避免前朝骚扰民间的弊病,实则在老太妃们眼里,道理还是一样,就是不想让汉人女子前来竞争分润。

毕竟,汉人人数众多,出美女的概率远大于旗人女子,一旦放开,皇亲国戚就不限于旗人,而要被汉人占据了。

当然,清朝皇帝中也有三个例外。一是顺治。顺治朝时满汉婚娶仍无禁忌,顺治皇帝还曾发布谕旨,鼓励满汉通婚。

为做表率,顺治也曾“稽古制选汉官女备六宫”,不过在其三十二个后妃中,多因记载不全而无法确定其族属,但至少有一位,即恪妃石氏是汉女无疑。

但在顺治以后,清宫突然宣布“守祖宗制,不蓄汉女”,而这一规定似乎出于孝庄太后的决定。由此,满汉之间便成藩篱,而这与清廷实行的“旗、民分治”也有相当的关联。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康熙朝时,时人在《枝巢清宫词》中写的:“苏浙南巡六度临,宫中从此有南音。侍书未久攀髯泣,永苍凄凄白奈簪。”

此诗原注说得更直白,“圣祖晚年,始有汉姓女子六七人,传多系苏杭籍,然皆无位号。至六十一年始尊封贵人,或称庶妃,列帝系号。”

事实上,康熙宫中的汉妃至少在五六个,如《永宪录》中即明白记载二十四阿哥允祕之母白贵人为苏州女子。

此外,生育十九阿哥、二十阿哥的襄嫔高氏,生育二十一阿哥的熙嫔陈氏,生育二十三阿哥的静嫔石氏,还有袁氏、陈氏、刘氏等贵人,都可能是江南汉人女子。

由此也可知,康熙晚年纳汉妃几乎是朝内外官员人所皆知的“秘密”。

而在乾隆这朝,也曾模仿其皇祖康熙在南巡时带回了几名汉人妃子(不过也有说是原汉军旗的)。

乾隆后,清宫即再没有出现过汉人妃子,旗汉藩篱由此越扎越禁,最后为清末革命的民族主义宣传添加了柴火。


坑爹史册


满汉不得通婚指的是汉族平民不得与满人通婚!当时的汉族还分三种,一种是汉军旗,一种是汉士族(士大夫阶层),一种是汉平民。这满汉不得通婚指的是最后一种;汉人只要是士族以上就可以跟满族通婚了,也就是所谓的满汉一家;而皇族则只能跟汉八旗通婚的。

满汉不得通婚是努尔哈赤定下来的策略,努尔哈赤对中原历史了解得比较透彻,害怕满族被汉族直接同化,才定下的国策。在当时,满汉是世仇!努尔哈赤的军队碰到汉人也是直接屠杀或者掠夺当奴隶。但是这个方法使得清朝在当时国力发展不起来。

到了皇太极时候,他就采取了满汉融合的策略,对愿意加入清国的汉人优待,并仿造满八旗建立汉军旗制度。这是第一批大清国的平民。这类人除了不享受满八旗的按月领奉之外,享受所有清国平民权力,甚至可以当骑兵。而康熙的选妃就是从这类汉军旗的女子中选拔。其他的两类汉人则不得与皇族通婚,但是汉族的士阶层可以与满人通婚。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国策是这么规定,但是想钻空档还是有的。比如,有满人大臣想娶汉族平民,就会去汉军旗那边做个登记,把汉平民变成汉军旗的人,那么就可以通婚了,这个就叫做抬旗。比如,和珅娶了好多小妾就是这么干的。抬旗这种事他只要一句话就能办好。


优己


清朝自1644年入关以后,要说给今天的带来了什么财富,小编认为那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清宫剧,比如宫、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也就是因为这些影视作品,在一些方面误导了我们对历史的一些认识,其中清朝后宫的制度就是其一。

其实,清朝的后宫典制,也是到了康熙的时候才逐渐完备的。在此之前,尤其是关外努尔哈赤时期,不但宫廷简陋,更没有宫闱名号,所有的妻妾均统称为“福晋”。皇太极在改元称帝的同时,便设立了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麒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孝庄皇后住的那个宫),并册立了皇后和诸妃。

顺治帝福临入关后,热心于学习明朝的旧典,顺治十五年(1658年),根据礼官的建议,设宫正司并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绩六局,又置夫人、淑仪、婉侍、柔婉、芳婉、贞容、慎容等职及诸女官。但有人以不合满洲旧习为由,力行谏止而未得实行。

康熙以后,正式确立了以皇后居中宫的后宫体系。中宫也就是坤宁宫,下有东西十二宫。东六宫的名字是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六宫有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

按照定制,坤宁宫是皇后的住所,东西十二宫系妃嫔所居。实际上,皇后并不常居中宫,十二宫也有皇太后、皇后居住的。像慈禧任嫔妃时即居住在储秀宫,后为太后亦常居于此。长春宫则是慈安太后居所。

后宫中,皇后主内治,总慑六宫。以下嫔妃分七等,即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这是指同时定额之数。至于他们中因故死亡或遭废斥而新加册立者,便不在限制之列。

当然,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要有足够的妃嫔。光绪帝终身就一后二妃。所以,清代的后宫,在名位上虽较汉唐十四级、明代十二等有所减少,但不等于皇帝拥有的妻妾数量一定会相应减少。

清朝吸取前朝教训,为了防止历史上常发生的新皇帝与年轻的太妃、太嫔有苟且之事,除规定太妃、太嫔需随同皇太后居住外,还实行双方回避的方式,一直要等到年龄超过五十岁,才可以和新皇帝见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规定宫中不得“蓄汉女”,不过汉八旗的却除外。皇帝及宗室婚聘只限于满蒙上层女子,所以我们理解的“满汉不通婚”,也是要分情况的,普通的满人是可以和汉人女子结婚的。

然而,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统治者为了标榜“天下一家”,“各相亲睦”,曾鼓励满汉通婚。顺治十三年,顺治帝福临就曾纳汉官侍讲学士石申之女为贵人,后晋升为恪妃。

不过为时不久,清朝统治者觉得这样下去,人数不多的满族可能会被汉人所吞没,所以又取消了满汉通婚的政策,采取了定期在八旗范围内选秀女。乾隆时,也有一个特例,乾隆皇帝将维吾尔族阿里和卓女由贵人晋封为容妃,这意味着维族女子,也有被选为主位的可能。

至于江南女子进宫而有名号的例子,也不乏其例。


顺德贝勒府


纠正一下:清代没有满汉不通婚的祖制,正确的说法是旗汉不通婚。清军入关前就大量吸纳蒙古人和辽东土著汉人加入自己的队伍并将之编入八旗,由此形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军入关之后为稳定自己的统治,对那些为清军入关立有功勋的汉人以及他们所要拉拢的汉人世家大族授予旗人身份,称之为抬旗。而只要入了旗籍,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之间是可以互通婚姻的:康熙的生母佟妃本属属汉军正蓝旗,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汉姓佟氏为满姓佟佳氏;雍正皇帝娶年羹尧的妹妹为妃,而年家恰恰就出自汉军旗;至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姐姐曾为乾隆帝的妃子,而曹家本出自辽东土著汉人,在努尔哈赤时代被编入汉军正白旗,后抬旗入满洲正白旗。

事实上清代皇室选妃并不看其家族祖上是何血统,而是看其家族当下是否隶属旗籍。并且皇室为平衡各方政治势力会各按一定比例迎娶分别来自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妃子。这其中汉军旗的妃子起到宣传满汉一家的政治宣传意义,然而汉族平民女子是不得被纳为妃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代表皇帝身边没有出身普通汉族人家的女人——如果我们去看晚清后妃的照片有时赶脚是到了侏罗纪公园,这是因为皇帝选妃不是首选美貌,而是考虑政治利益。我们不妨大胆推测:由于八旗世家贵族长期近亲通婚,导致后代的智商、身体、颜值各方面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问题是皇帝也是人啊,成天面对这样一群纯粹为了政治联姻而毫无美感可言的妃子也会累啊,所以满清皇宫(包括颐和园、圆明园等处)其实都收纳了一部分汉族女子——这些汉族女子的使命就是专职伺候皇室子弟,但不享有妃子的名分。甚至有传说乾隆皇帝的生母就是一名专职伺候皇室的汉女,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传说而已。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满汉确实不通婚,例子很少。但是八旗里面有满,蒙,汉三旗。这三旗之间是可以通婚的。而且,汉八旗的人如果表现好,立大功,还可以抬旗,进入上三旗也不是不可以。汉人表现好并入汉军旗的也不少见。

严格来讲,满汉不通婚,指的是旗民不通婚。意思就是八旗子弟不能跟非八旗人通婚。再严格来讲,是八旗不能跟汉人平民子女结婚。

康熙命长,身体也一直健康,所以后宫妃嫔向来很多,估摸着不少于70个,如果算上不入流的答应官女子之类的,200多个也不过分。其中有几个就是汉人之女。不过,都是汉人官员的子女,平民是没有的,而且这些汉人官员都的身份都是旗人。康熙顺治为了巩固满汉关系,重用了很多汉臣缓解民族矛盾。康熙也娶了好多个汉人官员的女儿,印象最深的就是,甄嬛传里面的17爷允礼。他生母就是汉人,一个侍卫的女儿。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就是汉军旗的,后来康熙给他抬起旗,变成满洲镶黄旗了。清朝初期,入旗还是比较容易的,基本官员投降归附就可以。旗人身份可比现在的北京户口牛多了,像三藩这种就都被编入汉军旗。汉军旗主要是汉人,也有少部分混的不好的满人,蒙古人甚至表现好的朝鲜人,据说还有沙俄人。

综上所述,康熙有多个汉人妃子,但他们在法律上并不是汉人,而是旗人。旗人不是汉人,所以不违背满汉不通婚的祖制。虽然他们是汉军旗的,可是不管她们体内流着什么血,她们的户口本上,身份证上写的都是旗人。皇帝为了平衡汉满蒙八旗,妃子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满蒙汉各分配多少比例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不足为信。


小哇是个读书人


首先,清朝满汉的确不能通婚,一直到清末新政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固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开始推行平满汉畛域的政策,满汉通婚的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实际上,在清王朝正式规定满汉可以通婚之前,满族民众与汉族民众之间已经有一些通婚的行为存在。

其次,清代中前期所规定的满汉不能通婚,其中的汉指的是汉人,而不包括汉军旗人,因为清朝的八旗不仅仅是满八旗还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满人与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之间是可以进行通婚的,此前坊间一直传闻康熙皇帝的母亲是汉军旗人,实际上是以讹传讹,康熙皇帝的母亲是正儿八经的满人,而不是汉人。

当时的来华西方传教士马国贤在其著作《京庭十三年》中记述“陛下带着五、六位嫔妃,乘作一条华丽的小船,这些嫔妃中有满人,也有汉人,一律穿着旗装。小船后面还尾随着很多船只,所有船上都载着一些妇人。”从西洋人的记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康熙有汉族的嫔妃,而且与前朝不一样的是,她们已经不能穿着“汉装”完全要穿着满洲人的服饰了。

康熙皇帝的汉人(汉军旗)妃子经过考证主要有以下几位:

满洲正黄旗人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育有三子,分别是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育有一子,允礼。

襄嫔(?——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享年在40岁左右,育有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1698——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享年在41岁,育有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1758),育有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1737)陈玉卿之女,享年在40岁以上,育有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享年在30岁以上,育有一子,允祢。

因此,综上所述,康熙帝有几位汉人妻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清王朝的规定是满汉不能通婚,但是满族和汉军之间是可以通婚的。


青年史学家


是非旗不通婚,其实还是一种种族隔离制度。入了旗的汉人其实某种程度上已经归化成满人了。与传统汉人不同,就像日本的归化民,虽然是中国人的后代,但已经完全日本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