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01

近期,微博熱搜“浙大學霸”逼10歲女兒每天寫4篇有質量的作文,寫不完別睡。

當媽的凌晨崩潰“報警”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杭州一位媽媽凌晨1點多打110報警,說丈夫這麼晚還不讓女兒萌萌睡覺,她實在看不下去,才想求助警方。

民警到家發現,原來萌萌的爸爸畢業於浙大,上學時成績優秀,因此嚴格要求女兒,希望培養女兒成為學霸。

於是給女兒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女兒每天寫四篇有質量的作文。

如果完不成,就不許睡覺,甚至還會打罵女兒。

就這樣天天如此,媽媽心疼女兒又說服不了丈夫,才想到了報警。

這位父親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可這樣被逼著學,只會引發逆反心,適得其反。

凡事靠逼是難以做好的,沒有人會喜歡時時處處被管著,而且被逼的事總覺得是在完成任務,為別人而做。

要知道,只有心甘情願為自己做的事,人們才樂意做,才可能做好,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去年有家長髮朋友圈,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孩子的作業比父母自己的工作都難,每次陪孩子寫作業就生氣的吼,等孩子睡著後又是各種後悔內疚。

然而第二天寫作業時又繼續吼,這幾乎是每個有上學孩子家庭的日常。

為什麼陪孩子寫作業時,溫柔的媽媽瞬間變成了潑婦,前一秒耐心的爸爸下一秒就變為暴君了呢?

歸根結底是孩子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而非自己,缺乏自我驅動力,因此總是磨磨蹭蹭,能拖就拖。

所以,想要孩子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必須激發孩子自我驅動力,而這種前進的力量來自於內心,非外界強加。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02

現實中,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性替孩子規劃人生,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路走。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引起眾多家長的關注:“花費半年工資,杭州媽媽給孩子報了11個暑期培訓班。”

這位媽媽認為,小孩子,如果不給她安排好,就會看電視、玩遊戲,不如學點東西,自己也有點緊迫感。

何況自己孩子從小心態很好,學習上不怕吃苦,就是不太自覺,我不給她安排得充實點,她就宅在家裡無所事事了。

這位媽媽還預備趁暑假弄個打卡制度,監督孩子學習。

那麼,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就一定能學好嗎?不盡然。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電視劇《陪讀媽媽》中, 李娜為了讓兒子丁一一以後考取常春藤名校,堅持讓兒子在溫哥華讀高中,可在國內成績不錯的兒子到了國外。

由於語言不通,生活不適應,根本學不進去,每天上課除了玩遊戲就是打瞌睡。

他想回國,可媽媽覺得只有國外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堅決不同意。

萬般無奈的丁一一,自編自演了一場“校園暴力”,希望以此被學校開除而回國,真是為了達到目的想盡辦法。

他媽媽也感嘆,孩子要能把這些心思放在學習上該多好。

可見,不是自己意願的事情,怎麼逼迫也難做好。

然而,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們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給孩子設置了太多的條條框框,必須這樣,不能那樣。

自始至終,父母根本就沒有想過: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我們在旁邊陪伴支持做個顧問就好。

可多數父母喜歡做老闆,事無鉅細地管控孩子,孩子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沒有了自我,也就沒有成長的慾望。

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也是人成長的核心目標。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03

朋友女兒茹茹就是個很自律的孩子,小學到初中茹茹在作業上從沒用父母操過心,自己把功課與興趣班安排的很好。

她有自己的目標,去年中考時,她想進市重點中學,綜合分析了自己的情況。

她文化課不是班裡拔尖,但她有個特長,民族舞跳的很好,有信心在市舞蹈比賽中拿到好名次,以藝考成績免試入學。

父母尊重了她的決定,先參加藝考。

在那段時間裡,茹茹自編自演苦練舞蹈,參加了市舞蹈比賽,比賽得了第6名,雖然成績不錯,但並未達到學校免試條件。

正在父母發愁時,她對父母說:“從現在開始我好好複習功課,參加中考一樣也能考上,後來果真如願以償。”

朋友說:“那段時間,女兒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學習到零點。”

連她爸爸都心疼孩子學習辛苦,勸孩子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考不上也沒關係。

可孩子不覺得用功學習是痛苦的,她說學習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實現目標的成就感會給她帶來更多的快樂。

你看,只要孩子有了自我驅動力,做起事來根本不需趕著跑。

激發孩子做一件事的動力有兩種,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

外在動力是為了一個外在的原因做事情。

比如為了獎勵、父母高興或是避免懲罰,被外部動機驅使的孩子,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一旦外部因素達不到預期,就會失去動力。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外力改變的是短期行為,改變不了人的意願。

一塊肥羊肉再加上馴獸師的鞭子可以讓老虎鑽火圈,可是老虎不可能愛上鑽火圈的事業。

內在動力則是出於孩子自己的內心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做事的動力,即自我驅動力。這種動力一旦生長,將生生不息。

比如科學家寢食難安地想解決一個難題,孩子對一件事情沉迷其中的反覆練習等。

要想孩子愛上學習,必須有內在動力驅使才行。

比如自己原初動機,好奇心,成就感等,這些都可以帶給自己的快樂。

讓孩子將“為父母學習”變為“為自己學習”,這樣即使沒有外界的要求或獎勵,他們也不會失去動力。

擁有學習內驅力的孩子,具備較強的自主性,有強烈的內在意願,根本不用父母催促或威逼利誘。

他心裡的那個“我”就可以讓自己精神飽滿地行動起來,自覺自願地付出努力去學習。

自己主動想要去做的事情,肯定比外人逼的、自己不情願去做的事,質量要高很多,學習成績自然差不了。

就像飢餓時我們會自動去尋找食物,飢餓這個內在動力促使我們去尋找食物,填飽肚子。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04

那麼問題來了,父母怎麼激發孩子自我驅動力呢?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這三樣如果能得到滿足,自然就願意做。

歸屬感

只有歸屬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內心才能充滿力量。

父母切忌根據成績好壞而區別對待,成績好就大加表揚獎勵,成績差就嫌棄責罵,那麼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和接納,歸屬感滿足不了。

為了從父母那裡獲得持續的愛,孩子只能不斷壓抑自己的本性,迎合父母的要求,孩子越來越遠離真實的自我。

父母應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無論他做的怎麼樣父母都會愛他,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毫無顧慮的做自己。

自主感

如果孩子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便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現在的孩子被剝奪了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意識較低,因而自我驅動力不足。

就拿孩子學習寫作業來說,父母應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

這並不是說由著孩子,不想寫就不寫,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是否要報輔導班,什麼時候完成作業。

給她一點選擇權,她可以先看會兒電視再做作業,或者做完作業再看電視。

有了選擇,學習任務就沒那麼討厭了。

這能讓孩子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這個計劃的執行者,同時也是計劃制定者。讓孩子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孩子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

勝任感

這樣孩子就會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喜歡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孩子對一件事情能力越高,就會越感興趣。

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說“今天的作業挺難,你也做對了”,這時她可能獲得一種勝任感,覺得“我好厲害, 都讓父母驚訝了”,由此更加有信心。

當孩子無法完成某一項任務時,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鼓勵,並幫孩子拆解任務,一點點的去完成,增加他的信心和勝任感。

除了以上方法,父母自己的言行也很重要。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古語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當父母的自己不斷學習成長,不用下命令,孩子也會跟著行動起來。

相反,如果父母每天麻將手機不離手,而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縱然三令五申,效果也不會好。

《世說新語》中有一則關於謝安教子的故事:

謝安的夫人問謝安:怎麼從來沒見過您教導兒子呢?

謝安回答說: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導兒子的。

與其想方設法地改造孩子,還不如把自己的成長放到優先級,把監控孩子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自我成長上,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作家王濤說過:“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我們身體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在線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在線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在線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