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舊聞之楊捷將軍

故里舊聞之楊捷將軍

說楊捷將軍,得先說其叔父楊國柱和胞兄楊振。

明末,楊國柱和楊振領兵隨洪承疇救錦州。陷入埋伏,左右衝突都不得脫。清兵四面呼降。國柱嘆息說:“此吾兄子昔年殉難處也,吾獨為降將軍乎!”重新提槍躍馬,奮力突圍,振被殺,國柱中矢墮馬而卒。

叔侄二人的忠烈,見於史冊。

幾十年後,楊捷“從龍入關”,半生征戰,擢為清廷太子太保,昭武將軍。從一品。史書評價:楊捷再振家聲。楊捷從明末裨將變成大清功勳。人們好奇,不知道在地下他如何與楊國柱和楊振相見。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白雲蒼狗。所以,南下後,楊捷住在揚州三元巷獲贈的大宅內。他不願回義州(今遼寧錦州義縣)。儘管那是他的出生地,有楊家宗祠。

故里舊聞之楊捷將軍

一個春末,楊捷尋訪草廟山。將軍著布衣、布鞋,柱竹杖,像一個山翁。在江淮分水嶺處,將軍疑惑了,誰說揚州無山(時天長隸屬揚州府)?草廟山、道人山、九頭山、蜘蛛山在薄霧中,相依相偎,似遠而近,若有若無。山上有廟宇,名草廟,傳來隱隱約約的鐘聲。山道旁,老木參天;濃陰處,泉聲雉影。這裡沒有揚州府的綠柳城廓,紅袖樓臺;也沒有閩東沙場上蕭瑟晦暗,馬嘶如風。眼前的景色足可以讓他忘記半生榮辱。將軍心底升起一絲悵然若失的酸楚。甚至產生一種從來不曾有過的挫敗感。

山路蜿蜒,瀰漫著幽幽的青草味兒。將軍拾級來到草廟。廟前矗立一塊石碑,高丈餘,上書密密麻麻的小篆。碑座贔屓體型碩大,背紋栩栩如生。

廟內似剛做過佛事,香霧繚繞。一老僧好像一直在等待將軍的到來。想必知道眼前山翁是非常之人。迎上來,雙手合十,口頌施主,側身把將軍引入殿內。滌碗盞,親自沏茶。說,這是草廟山新茶。三月初六日卯時採摘,前日後堂剛剛焙好,專待施主。楊捷也不覺訝異。端盞品茗。盞中新茶,一旗一槍,姿容舒展,嫩綠明亮,香氣更是不同尋常。將軍哪裡還知道這是在佛堂,欣然落座,與老僧茶敘,直到山下屋頂炊煙升起。

當日,將軍留在山中。第二天回揚州府。

人生只合揚州死。將軍給康熙的奏疏,說出心中的願望——做揚州人,在草廟山修生壙。《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九年,楊捷以老病乞罷,還任江南提督。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楊捷卒,年七十四,贈少傅兼太子太傅,諡敏壯。

楊捷墓坐落在草廟山東南,朝揚州方向。墓冢為夫妻合葬,依山而壘高大土丘。將軍墓佔地三十餘畝,因形造勢,蔚為壯觀。遠處開闊地帶,河水蜿蜒東流,與南北高坡,形成陵區依山抱水之勢。神道400米,寬30米,用籮底磚鋪砌。中有照池、雙碑亭、雙碑坊。兩側分列文官、武將、獅、馬、虎、羊、狗等七對石像生和一對望柱。望柱頂端是一對望天吼。

附近居民說,幾百年來,春夏之交雨季,人們能聽到望天吼的呦呦咆哮。

2018.7.21夜

故里舊聞之楊捷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