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到底是什么关系?

奇葩瞄会谈


中国文学史上,最捋不清的朋友圈关系大概就是李白、杜甫关系了。从宋代野史笔记到现在的今日头条,他们之间纠葛不清的情感关系、生活关系史,一直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吃瓜群众必点的谈资。

他们的结识,在天宝三年。是年初夏,东都洛阳,二人初次相遇。那年,李白44岁,名满天下,“帝赐放还”,斯人憔悴;杜甫则还是30出头的无名小卒,一腔热血,满脑理想主义,两人一拍即合,遂成“忘年交”,拉上同样落魄的诗人高适,一起穷游数月。登吹台,游梁园,狩猎啸歌于孟诸野泽,牵黄赋诗在齐梁荒原,慷慨怀古,“饮酒观妓”;完了,两人接着又是一趟东鲁之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说彼此欣赏,方寸无间,既是文章知己,又有兄弟师友一般的情谊。这应是对他们关系的正确理解法。

人红是非多。后来,历史上渐渐有一种杂音传出,猜测他们之间是“塑料兄弟情”。直接也是唯一的证据在于,齐鲁一别,二人此生便再无相见之日,杜甫不断地写诗怀念白老,而老李的文集中却很少有回应,杜老师完全一厢情愿,李大师爱理不理,所以有“猫腻”。

对于这场旷世公案,围绕历代争议的几点,不才也稍微做点辨析。


首先,仅据现存文集,李白也并非不寄杜诗


李杜二公交谊所以备受质疑,是因为好事者指出,在二人的诗歌里,杜甫思念或提及李白的作品有15首,而李白却不曾有想念杜甫的诗作,这对所谓的兄弟,纯粹只是老杜单方面的情感投入。

这当然是不对的。一方面,李白现存诗歌文集、诗歌、诗题中,确实极少直接点明和老杜交游的;但另一方面,除去一些伪诗,现存李白文集中还是有一些诗作,是可以明确或查证是写给杜甫这位老弟的。比如《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还有《送友人》、《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言别杜补阙范侍御》等诗作共存四五首,据历代学者解读,毫无疑问都是写给老杜的。其中,像“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等等类似辞句,完全可以看出李白对于杜甫是同样怀着深情厚谊的感念的。

所以,风传中李白大仙对杜甫的热情爱理不理,是以讹传讹的误传。


其次,关于李白取笑老杜的诗,历来都被认为是伪作


关于李杜貌合神离的推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和证据,是说李白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对老杜极尽嘲讽。

该诗全首如此写到,“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存在讽刺。首先如此说法的,是唐人孟棨在其《本事诗》中的说法,认为李白此诗是嘲弄老杜作诗拘束不敏,而后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推波助澜,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李白是在戏谑杜老师作诗缺少灵气,甚至是“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但是有更多的说法可以辨驳其谬。

一者,此诗自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以来,历来都被认定为伪作。后来学者著名如

仇兆鳌等注杜诗,也有明确说明此诗之伪。此点,历代学人都有详细的考辨。

二者,即便该诗确实为李白所写,我们只要读一读全诗,也不难发现这只是好朋友间开的玩笑,诗题中“戏赠”二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并没有看到嘲讽的表达,说李白心存恶意,显然是过度解读。这一点,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有过精辟的辨析。他说,此诗类似于打油诗,并非李白嘲语,更不能说李看不起杜,这诗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反倒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与关爱。


最后,即便李白不寄杜诗,也并不代表李杜友谊的紧张或断裂


而且,即便是李白真的怀念杜甫的诗较少,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根本无法说明他们友谊的破裂或名不副实。

(图:成都杜甫草堂内的杜甫雕像)

一者,正如历代不少学者所推断的,因为文稿的散失,导致更多寄杜诗不见集中,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李阳冰在李白去世后给他整理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就已说的很明白,“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也就是说,即便在当时,李白的诗歌作品就散佚很多了,以至于只留存了十之一二。

二者,李杜分别后,不久就遇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这场变革前后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且战后李白因为参与李璘案,至死都处在入狱、遭贬谪等状态中,他的境遇和心态都是极为暗淡的,这些人生剧变使得李白无心也无诗寄赠杜甫,也是不难相见的。

三者,李白年长杜甫11岁,是文坛前后辈的关系,在当时的地位也不同,杜对于李是仰慕,而李对杜更多的是欣赏,这是不一样的感情,二者互赠诗歌数量上不完全对等,以人情常理而论,不也是正常的事情嘛?

举个例子,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就很类似李杜之关系。李白在当代诗人中,最崇拜孟浩然,是孟老的超级粉丝,但是孟要比李大上十来岁,是前后辈。所以,当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也不间断地写诗给孟表达仰慕之意时,孟浩然就很少有写诗回赠李白。我们也不会根据这种失衡,只是从赠诗的多少,去武断地论定李厚于孟,而孟薄于李对不对?李杜关系也同理。

总之, 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信口开河断定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不过就是皮相的见解,甚至是谣言罢了。朋友,您以为呢?

2018,7,23,午间,闲敲

感谢阅读。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两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大家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我来说说李白和杜甫这对CP之间的故事,肯定很多人不知道。

先从之前网上一张很火的图说起:

一下子就有好多人喷李白,这么无情地对杜甫大大。

渣!

其实比起朋友,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更像是: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迷弟(杜甫)和他一路追逐的偶像(李白)。

所以,你们去问一个大偶像,对你的迷弟这么无情良心不会痛么?

他当然会回你一句:

故事要从公元719年说起,也就是大唐开元7年的某一天。

7岁的小杜甫在家作了第一首诗——《凤凰》

父亲惊为天人,逢人就夸:我家杜甫7岁能做诗......

杜甫对自己的未来特别有信心:

终于在公元735年,也就是杜甫24岁的时候,他信心满满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一放榜,落选。杜甫很失落。

所以落榜后的他选择去齐鲁大地游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

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就是新闻主角和围观粉丝的关系。

如果不是有唐玄宗这个神助攻,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交集。

于是公元773年,李白被唐玄宗踢出御用文案组。

偶像很硬气,头也不回就离开,连补偿费都没要。

也就有了后来他们俩河南陈留相遇:33岁的杜甫终于见到心中的偶像——44岁的李白。

据说中年男人的基情友情认真起来,就像天雷勾动地火。

后人闻一多曾经形容这段相遇是:太阳和月亮的相逢。

后人总喜欢为一些事情赋予一些意义,其实在当时不过就是三个失业青年,过上了游山玩水、骑马狩猎、狎妓饮酒、打打杀杀的快意人生。

具体玩什么,杜甫是并不在意的。毕竟和唐朝第一网红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该抓紧时间发朋友圈啊!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工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谴怀》

于是,他们从秋天玩到春天,又玩到了秋天。

两个人的基情友谊迅速升温,以至于洛阳八卦头条都忍不住报道。

醉眠秋空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白甚至公开写诗回应:杜甫你这家伙太瘦了,我心疼!

一度李杜cp党都以为他们要公开了。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戏赠杜甫》

事实上,饭颗山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了。

据洛阳八卦头条分析,可能是因为时局动荡。

更可能是因为:李白大红人忙着约汪伦,约孟浩然,约王昌龄…

杜甫只好默默写诗@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冬日有怀李白》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几乎所有夸赞李白的名句,都是杜甫写下的。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即便如此,杜甫的@依然淹没在红点里…几乎没有被回应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杜甫不过就是李白生命里有过一点交情的小粉丝。

一个连v都没混上的诗人…(连当时流行的主流唐诗集都没收录他的作品)当个迷弟都如此尴尬…

首先,当然是一直勤奋地写诗:

想李白,写诗!

出去玩,写诗!

自己苦逼,写诗!

大家苦逼,写诗!

据记载,杜甫一生中写了1500多首诗。几乎记载了唐由盛而衰的历史。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有网红捧。

在杜甫去世很多年后,某网红元稹偶然发现这一千多篇作品,大吃一惊:“这简直就是神迹!”

于是人人开始读杜甫。

最后,韩愈给出了最终的结论:杜甫是和李白一样666的存在!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一个粉丝,就算做到后援会会长,在偶像眼里,也还是一个粉丝而已。

可当你有朝一日能和爱豆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爱豆才能认真欣赏你。


【喜欢作者的清奇脑洞,欢迎关注:朕说】


朕说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总体上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天宝三年之春开始到天宝四年之秋结束。这一阶段杜甫先后与李白一起,在河南洛阳,开封,商州以及山东的兖州一带,经历了两年时间,四次主要的陪同旅行。大致来说,天宝三年两次,一次是春季,一次是深秋,这次高适也应李白要求,一起游历狩猎,非常开心,但是,大家都感叹这只不过就是一次穷开心罢了,杜甫的《赠李白》一诗写道:“飞扬跋扈为谁雄”,把他们的遭遇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年的春夏之季,杜甫与李白又有一次在兖州相见,不久分别。然后这一年的秋天,他们再次相见甚欢,最后于石门分别,并有李白赠杜甫诗。

李白与杜甫石门一别,是他们永远的相别。一直到李白死了四年,居住在四川夔州的杜甫还以为他活着,并且有些抱怨李白说,这位老哥哥只管自己“炼丹砂”去了,却不管小弟已经快要“朽骨”了。


纵观杜甫与李白二十多年的交往,其特点一是从游,二是神教。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年以后,不但再也没有见到李白,而且连李白的一书信纸也没有接到过。

但杜甫对李白的尊敬没有远去,对李白的怀念没有远去。

根据杜甫的诗歌考察,至少杜甫去世前三年(大历元年)仍然在思念李白,并且希望能够实现年轻时代“炼丹砂”的愿望。

与李白分别以后的这二十多年,是杜甫与李白最重要的二十几年,在这二十几年里,杜甫真正完成了对李白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杜甫与李白友谊的第二个阶段,神交阶段。


许许多多学者研究李白与杜甫的关系,但是都没有很好研究杜甫的诗歌作品是如何反映他们之间的交往的。

赵小立先生在《杜甫的马诗与唐代画马》这一著作之中有五万余字的考证文章,《杜甫与李白的从游与神交》,对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关系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指出,杜甫与李白就是从游和神交的关系。

杜甫根本没有收到过李白的书信,也没有保存下李白的手稿,李白死了四年了,杜甫依然以为他活着,杜甫的诗歌作品《七月一日》就是证据。

至于李白与杜甫友谊的议论,主要是后世的推澜助波。当然,杜甫对李白的敬仰之情和无尽的思念是真诚的,这就是杜甫对友谊最伟大的实践,同时,李白也只有对杜甫有过“宿亲心”的真诚,杜甫才会报以没齿难忘之情的。


千千千里马


杜甫的思想,非常先锋前卫。

他一生遭受的灾难与痛苦,成就了他的伟大。因为他从自身的痛苦推己及人,体察到他人与社会整个时代的痛苦,思考怎样摆脱危机与灾难,思考人的命运、人生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他饱尝人间痛苦,却由这痛苦思考提炼出动人的诗篇,让人们从他的诗看到友谊、亲情、忠诚、正直、善良、坚毅、勇敢、创造、和平、仁爱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价值。这样,杜甫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意义,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他的生命第一的和平思想,即人文主义思想,在今天也是最先进的思想。

在杜甫活着的年代,人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比较优秀的诗人,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伟大。元稹认为,从有诗人以来,还没有谁像杜甫这样伟大,中晚唐诗人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是学杜的。宋代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极力推崇杜甫,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所以杜甫与李白的关系,就是真诚的,可以作为千古典范的诗人之间的友谊,对于李白,他是善良忠诚的。这种善良忠诚,出于伟大的人格,出于世代奉儒守官家庭的教养。

须知,杜甫和杜牧的共同远祖是明朝以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文武双全的晋朝杜预,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甚至认为“诗是吾家事”。

最可叹的是,李白因为“附逆”大罪被流放甚至死亡之后,杜甫一直挂念着这位倒霉的朋友。

能够这样忠于友谊的,一定是人中圣人!




大悔忆智冰


李白和杜甫是忘年之交的真挚朋友,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两人合称“李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和杜甫是"宿命"相遇,"忘年"之交。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春,李白已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开始漫游到了东都洛阳。而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考进士不第,已经三十三还未进入仕途,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也游到了此地。两人相识相交,这真是前世的命运安排,让两人结成“忘年之好"。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这年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了《鲁君东石门送杜二甫》的诗篇。

李白与杜甫相识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天下无人不识君"。而杜甫还是默默无闻。李白的声名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段友情。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

患难见真情。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在众人对其避之不及的情况下,但杜甫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打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真可谓用心良苦,可见杜甫与李白患难见真情。

李白与杜甫相互尊重,交谊深厚。虽然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言劝


李白和杜甫到底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四个字:"千古至交!"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屈原虽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但是因为楚辞年代较远、艰深难懂,故屈原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远远低于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伟大的文学家。

天宝三年(公元745年)春,这两位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深远影响的伟大诗人,在洛阳相见并开始了为期两年左右的漫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和事件。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中极力贬低李白和杜甫的伟大友谊,尤其是以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有二十余首,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仅仅三首,其中一首«戏赠杜甫»还充满了讽刺,来说明李白对杜甫并没有多少感情,杜甫只不过是剃头挑子___一头热罢了。

郭沫若的这个分析既不客观,也不公正。

首先用李白的狂热追星族、粉丝、也是唐代诗人的任华的话说,李白的诗"十丧其九\

云涌千山


诗友关系。二人都是唐朝诗人。李白(701~762)一个浪漫主义者大诗人;杜甫(712~770)一个现实主义者大诗人。二人相见在洛阳都觉一见如故,在一起游玩作诗畅谈时事。于774年秋分手。半年相会成忘年之交。


团圆83


李白长杜甫十五岁,两人有过交往。杜甫比较崇拜李白,在诗坛地位两人差不多。都是属于天才级的诗人。杜甫是比较勤奋,李白是有感觉时才写诗。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高度浪漫主义诗人。在仕途上,两人都是属于不得志的。衮衮诸公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