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啓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在我們今天的國家裡,一個人的毛筆字如果確實達到了高水平,他將成為名家。也有的人書法水平不高,但頗有可取之處,這也是常見現象。這正是書法藝術不斷髮展的源泉。

在古代,有些高水平的非名家,因為他們所居的社會地位低,一般是永遠不會成為名家的。現在影印流傳的秦漢竹簡,南北朝、唐人寫經和刻石中有些水平很高的字,我們已經奉為法帖範本了。這些都是出自於小吏和經生之手,其中特別好手,即是古代不知名的書法家。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書法作品

但必須說明一點,我們既然承認在古代統治階級壟斷著文化藝術,因而也應該承認,統治階級裡面的天才和優秀人物因佔有珍貴的藝術資料,名家從他們當中產生也是符合規律的。(按:的確如此,古代名家都是名門望族,非富即貴,鮮有普通人。米芾也是因為能博覽皇宮內院的諸多真跡,造就了他。)而一般沒有社會地位的百姓,大量的天才也因為缺乏文化和藝術資料的營養,所見太少,因而難以提高到很高的高度。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書法作品

字寫得是否好看,要有分析。對於藝術品的欣賞是要有鍛鍊的,不能因為自己缺乏這種鍛鍊,而把那些自己欣賞不了的東西說成是“脫離群眾”的。時代已經變化,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群眾佔有的藝術珍品資料越來越多,群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群眾中那些愛好書法藝術而又善於學習的人,他們對於字是否好看的判斷就正確一些。反之就往往會有錯誤的判斷。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書法作品

關於“好看”與“法度”的關係問題,首先要考慮“法度”這個概念。書法藝術的法度是一代又一代人在長期書寫中對高水準的書寫規律的掌握與發現。對這種規律的掌握與發現,又是無窮無盡永遠發展的。歷代書家的不同風貌,都包涵著他們對“法度”的新突破。把法度看成是固定的、僵化的,正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法度”。

錯誤的法度也是大量存在的,這些錯誤的所謂“法度”自然導致自己寫不出好字來,而且要限制別人的進步和發展。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書法作品

因此可以說:正確的法度與正確的好看是一致的;正確的法度與錯誤的“好看”是對立的;錯誤的“法度”與正確的好看也是對立的。至於錯誤的“法度”與錯誤的“好看”之間,他們有時也是一致的,有時又是對立的,反正都是錯的。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書法作品

凡是正確的好看和正確的法度,都是真的、善的、美的。歷代的書法名家沒有一個不是一方面從高級的珍貴的書法資料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又要從非名家的作品裡吸收營養,不僅是民間的字(非名家的字)有可取之處,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能得到啟發和營養。張旭見擔夫爭道而悟得筆法,嘉陵江的水聲入懷素耳朵也成了可以吸取的營養。這絕不是擔夫和嘉陵江水本身有什麼書法水平,而是取決於張旭、懷素他們的穎悟能力。這種關係,可以比作花木和土壤,同樣的土壤,香花吸收了開出香花,毒草吸收了毒草就生長。從書法角度講,越是真正高明的書法家,越能從群眾中、生活中處處得到營養。反之,則可能在同樣的土壤中滋長假的、惡的、醜的東西。

魏啟後:書法的“法度”與“好看”之關係

魏啟後(1920-2009),山東濟南人。魏啟後在書法繪畫藝術上浸淫七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書法一方面取法晉唐宋元的經典藝術語言,具備極其深厚的傳統功力;另一方面,他又取法20世紀以來出土的兩漢簡牘,富有極其濃厚的創新意識。他的行草書創作和章草書創作,在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各個方面,都突破了前代書法家的樊籬,形成了自己濃厚的個人風格。他將米字行書和兩漢簡牘書有機糅合而自創新體,是當代書法對書法藝術歷史發展的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