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縣板廟鎮:「特色產業+特色旅遊」打通脫貧奔康快速通道

抓好大產業,特色產業園村村全覆蓋。全鎮按照“突出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堅持單品類擴規模,多品類全產業鏈的多維度發展模式,致力打造產銷兩旺、農旅融合的高品質、高顏值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思路,建成海升、大石、白石、康坪4個特色產業園,其中“海升扶貧科技產業園”覆蓋涼水村、龍王村、西角村、望山村、石橋村、板廟社區共6個村(居),總面積5000餘畝,主要種植樹莓、草莓、黑莓、藍莓等小漿果類水果,建成佔地面積50畝的加工廠,提供就業崗位800餘個,可有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13戶856人脫貧致富。大石水果扶貧產業園發展桃樹、

李樹等水果產業2000餘畝,各產業園配套建設園區觀光步道、栽植四季花草,實現產旅、農旅完美融合。其餘各村均分別發展、水果、巴藥等特色產業1000畝以上,全面實現村村有千畝以上的特色產業園區。

平昌縣板廟鎮:“特色產業+特色旅遊”打通脫貧奔康快速通道

特色產業園區的建立有效的促進了板廟鎮傳統低端分散化農業向現代化效益集約化農業的轉變,促進了板廟鎮傳統村容村貌向現代景區景點的轉變,促進了農民身份向股民、工人、業主的轉變。

靶向施策,戶戶有增收渠道。全鎮農民增收渠道穩定。一是農戶土地流轉保收。農田每畝400元、地每畝350元,水果產業三年達到豐果期起,土地流轉費每年遞增5%;二是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增收。採取“小額信貸,整貸零還,不需抵押”的運作模式,吸納貧困戶產業扶持金入股,年保底收益8%以上,企業效益回饋貧困戶每人平均分紅可達200餘元,實現了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使有限的扶貧資金髮揮最大的扶貧效益。三是園區務工創收。全鎮統籌園區建立“三庫”即勞動力數據庫、貧困戶數據庫、易地扶貧搬遷戶數據庫,算好“三賬”即勞動力務工賬、貧困戶增收臺賬、易地扶貧搬遷戶增收臺賬,解決近千人的固定工作崗位,平均月薪達2000多元。同時園區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空餘時間兼顧自己家庭。四是農林副產物銷售收入。海升扶貧科技產業園常年收購農戶秸稈、松針、農家肥等用於改良土良。五是創建休閒觀光農旅產業,為當地農戶開辦農家樂、小賣部及經營旅遊配套產品,增加旅遊收入創造了條件。六是推行包租管理模式,實行種植區、獨立大棚勞務承包制度,對部分因資金短缺想創業的農戶搭建了創業平臺,提供更多的創業致富機會。七是海越農業有限公司廉價出售草莓、藍莓等水果種苗給當地及周邊農戶,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定期進行現場指導和技術培訓,為他們建立起穩定的增收致富產業門路。

發展特色旅遊,夯實增收基礎。板廟鎮大石村堅持“將園區當景區打造”的發展思路,定位風情旅遊小鎮,大石村集鎮改造為歐式風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修建傳統川東北民居;啟動建設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1處、新建兒童遊樂園2個、鄉村酒店2個、自駕遊露營基地1處、滑草場1處、地標小品建築1處,升級改造塘庫為水上游樂園,建設美食一條街,並培育鄉村民宿達標戶5戶。大力支持鼓勵本地群眾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發展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融入大石村旅遊整體環境,傾力打造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康養度假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大石童話小鎮”。

現代農業產業的落地,增強了群眾的開放意識,提升了群眾的市場理念;園區規範化的管理水準、高端化的技術水準、專業化的運營水準,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周邊群眾素質素養的養成提升;鎮統籌公司定期組織務工群眾現場培訓、實地操作,使其掌握了整地拌地、理溝排溼、精準滴灌等勞動技能;園區建設改善了群眾的居住環境、生產環境、人文環境,增加了群眾的總體收入,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

目前全鎮易地扶貧搬遷戶中有勞動能力的168人全部安置就業,每戶年平均增收600元以上;無勞動能力的,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公益崗位、兜底保障等多項措施實現脫貧,如易地扶貧搬遷戶鍾天榮、蔣壽安等從事護林員工作,王國員、趙宗平、趙宗兵、任明泗等從事園區保潔工作,冉加忠、王乾華、趙國兵等從事地質監測、道路養護工作,均能獲取穩定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