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真的存在滥用检查的现象吗?

一. 花销大=滥用检查吗?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中国医院是否存在滥用检查?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人们可讨论的问题日渐丰富,情绪容易发酵,当下医院又饱受诟病,围绕医疗制度、医院、医生的话题都先天性不足——负面情绪满溢。

那么,中国医院是否存在滥用呢?我认为,我们要先明确“滥用”的具体意思。

在词典中,滥用的表意是:在胡乱,过多地使用。滥,不加选择,没有节制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语的含义,那接下来的讨论才有意义。

社会人士谈论这个问题不太容易中立,大多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看待医院的问题,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就容易偏颇又偏激,如此一来便会失去讨论的意义,也失去了理清事实的机会。而医院,自然是站在医院的立场去看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的时候,往往无法说服彼此。

患者说医院有过度检查,医院会说,我这都是最基本的入院检查;

患者说,我一个痔疮手术为什么要做心电图,医院会说,这是全国规定的,但凡是手术都要做心电图。

无法达成共识也就罢了,但是这很容易激发矛盾,比如当下医闹横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此。

滥用检查,说白了就是在胡乱使用医疗器械,比如我们常见的ct、磁共振、B超以及各种抽血化验。大医院可能还会使用更小众的PET-CT,CTA以及冠脉造影等等。

滥用检查的同义词大家也很熟悉——“过度检查”,在汉语字典中,滥用和过度基本上代表了同一个意思,在临床工作上,我们也经常听到病人向我们抱怨,说他们过度的接受了检查。但是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医生的帮助,即使从主观意见里知道自己受到了过度检查的伤害,但是还是会主动接受这个事实。说白了,部分患者是属于那种敢怒不敢言的状态。

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想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患者认为自己在门诊及住院时被过度检查了!当然这个数据是我个人猜测的。如果医务人员没有解释清楚所做检查的意义,很可能会在病人的心中留下医生医术不行(需要借助现代仪器才能诊断病情),只会挣钱(因为检查会产生费用)等印象。这些印象长期积累就变成了中国医生从根烂掉了,一个个都掉在了钱眼子里。这种形象,在未来几年还会一直存在。

在中国人心中评价一个医生的主观好坏往往并不是他所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手术,救治了多少危重的病人,更多的是他有没有给病人省钱,有没有妙手回春的本事,以及每天是否在无私奉献。若是一个患者去看病,医生什么都没让他检查,搭一下脉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病,然后开了五毛钱的药,那在这个患者的心中,这个医生一定是个好医生,不仅如此,很可能还会把他比喻成再世华佗,活菩萨、扁鹊复活之类,凡是能够形容医术高德的词语都可能会被用上。

但若是这个医生让这个患者做了很多检查,开了很多药,虽然最终也治好了病,但是花费了患者不少金钱,那即使有一个好的治疗结果,也可能会承受其骂名,比如滥用检查,不会看病,只会借助现代仪器,不会替病人考虑之类。

中国的医生最不像医生这句话虽然无奈,但绝对不是一个玩笑话。

中国医院,真的存在滥用检查的现象吗?

二. 为了规避风险,医生们不得不多做检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医疗水平整体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即使是日本韩国我们也比不了。比不了的原因是因为一来我们的医学人才储备不够,当年的很多医生都是赤脚出来的,游医乡医几乎占据了中国农村的一大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多现代化的医疗仪器,没有仪器很多疾病就诊断不出来。比如当时让人头疼的肺结节,由于没有高分辨CT的存在,小的结节就是看不清楚。

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也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医疗的需求,各个医院开始大力引进欧美日等国家的现代医学仪器,才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这些仪器并不是凭空就来的,而是真金白银买来的。当年我实习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告诉我,医院的一台PET-CT花了一个亿,他说我摸一下我五年的学费基本就回本了,所以当年我摸了好几下,还赚了不少。一个PET-CT只是买进在当时就一个亿,再加上每年的维护费用,这个机器每年都可以吃掉好几套房子。但是做这个检查也并不便宜,病人做一次要六七千块钱。

这个检查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即使你交钱要求去做也不行,大多数做这个检查的都是看癌症有没有发生全身转移之类。如果你一个好好的人医院里的医生让你做这个检查,那就是滥用!不仅仅是滥用检查,还涉及到职业素养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除去入院时的一些必要检查,比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以及心电图之类的外,很多检查都需要指征才能够进行。比如你因为胃溃疡住院,那医生可能只给你开个腹部B超以及胸片,其他的检查,如颅脑磁共振等则不会给你开,因为你没有具体的疾病指征。在临床工作,虽然说医生有权利决定要给病人开哪些检查,但是别忘了,医生的头上还有医保部门在看着,如果你开的检查不符合病情,医保部门会适当介入的。

可是也有一些情况并不友好。

在当下中国从事临床工作,很多医生所开的检查部分并不是因为疾病需要,而是为了规避风险才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内心也不愿如此。

中国的医疗环境差其实远远比人们意识到的严重,只不过在和谐的环境之下,大家都不捅破这张纸而已。

中国医生在临床上吃亏不少,很多都惹了官司,更严重的可能现在还在牢里。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往往都涉及到了诊断不足、延误诊断等方面。诊断不足会导致病人突然出现死亡以及病情加重的现象,出了这种事,病人家属一告一个准,最后赔钱的还是当事医生;而延误诊断可能更为严重,或许本来病人还是有救的,结果因为你没给患者做一些检查,人家被你误诊或者延误了,那可能不仅仅是赔钱就能够解决的事。

以前中国的医生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怎么做对病人有利,怎样才能够治好病又给他们节省经济,不必要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但以现在的这种环境,医生考虑的却是要如何自保,如何在出事之后—即使可能和医生无关,但他们也得想着法子去避免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毕竟千分之一一旦出现那就是医生的百分之百。为了避免这千分之一,所有的人都要为此买单,不仅仅只是当事的患者。

中国医院,真的存在滥用检查的现象吗?

三. 每个患者心中的’滥用标准”都不同

在临床工作,医患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你花最少的钱,我看好你的病。这种状态患者没意见,医生也没意见,相反还会让患者觉得医生的医疗水平高。但是在很多医院里,往往都是你花了很多的钱,我看好了你的病;更差的则是你花了很多的钱,我还没有看好你的病。最前者的医生往往局限在社区医院,不能够说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不够,但是也不可否认,社区医院的局限;第二种状态往往是市级医院级别,医院的平台良好,里面的医生水平也足够;最后一种则是一些很大的医院,里面的医生都是天子骄子级别,所看的病可能很多下级医院的医生一辈子都没碰到过。

而在这三种可能性的状态里,社区医院能够做的检查并不多,可能就是普通的血常规、胸片以及心电图之类。而大医院往往就意味着高开销、高花费,不然的话你也去不起,所以我们在谈论所谓的医院是否存在滥用检查的问题时,问题恰恰很大程度上出现在市级医院的级别,上下波动的级别不是很大。在这个级别里,也是病人最常去的场所,毕竟大部分人得的并不是不治之症,不需要去更大的医院。所以我们所说的医院是否存在过度检查就有所指了。

有些人看病最喜欢的是医生什么检查都不开,视触叩听进行一遍后直接用药,这样的人根据我的观察往往以农民、学生、务工者居多,他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看病能省则省,即使一些检查必要,他们也会反复询问医生能否不做。

经济阶层再往上一些,他们看病往往都会遵从医嘱,医生建议他们做什么检查他们就做什么检查,原因无他,他们觉得自己应该相信医生,而且自己的经济条件也足够承担得起当下的医疗费用;

还有一群人,以从政者和经济更为富裕者为代表,他们则会主动要求你多开检查,最好住院的时候能够来一个全身体检,他们中的一些人十分害怕有什么疾病隐藏在身体里没有及时发现导致坏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很多医生都喜欢接诊这样的患者,倒不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医院带来多少收入,更多是好沟通,容易交流。

所以我们在谈论医院是否存在滥用检查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我们的经济水平和支付能力,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所得收入足以让我们不惧怕因为检查所产生的费用时,我们才不会怀揣着恶意或者说是敌意来胡乱猜测医生所开一些检查的目的。

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医学五年,研究生三年,规培三年,甚至博士三年,这些人努力上学,好不容易走上工作岗位,结果还被人怀疑通过过度检查的手段来看病,这本身就是对整个中国医学教育模式的羞辱和对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不信任。想要消除偏见,正确客观的看待现代医学仪器,或许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急于向他们解释一些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应该继续发展经济,让他们的口袋有更多的钱,或许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大部分人对于医院和医生所形成的固定印象。

但道阻,且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