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呼喚升級粉絲經濟

互聯網時代出現了注意力經濟,聚焦到人就是粉絲經濟,社交平臺有很多網絡大V,這些人動不動就有幾百萬幾千萬的粉絲,影響力不可小覷。

自媒體呼喚升級粉絲經濟

有意思的是,這些人中有一大部分是公眾人物,有的是演員、導演,有的是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有很高的人氣,如今出現在網絡平臺上就更方便與粉絲進行互動,更具影響力。而從草根一步步崛起的自媒體人所佔比例並不大。

粉絲經濟是以人作為關注點,由此展開關注這個人發佈的動態、產品、觀點等等,名人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的生產單元,名人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團隊,這些特點很適合在社交平臺上與粉絲互動。而自媒體人往往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很小的袖珍團隊,產出單一,粉絲關注的是自媒體人的產品,而不是自媒體人本身,所以粉絲經濟模式並不太適合自媒體。

由於名人的光暈效應,只需要用本領域的產品維繫與粉絲的關係,而不需要特別注意在社交平臺上的言論是否符合平臺的需求。這些大V隨便發表一些言論,總能引起粉絲的追捧,看起來非常熱鬧,而不論這些言論是否深刻和高明。

而自媒體人生產的作品需要符合平臺的要求,這些作品可以是文章、視頻、書畫、歌曲等等。事實上,很多自媒體人希望多關注他們的作品,他們試圖通過提供原創的作品與大眾交流,傳播思想,換取利潤。

而如今各大平臺基本上都將自媒體定位為粉絲經濟模式,事實上,一個人的思維並不是源源不斷的,創作也總有高峰期也有低落的時候,有時候可以做到一天一更,有時候幾天也創作不出一個作品。而粉絲經濟的一個重要核心需求是追求新鮮感,如果長期不更新,就會快速掉粉,沒有了粉絲數量作為作品的冷啟動的關鍵,推薦量上不去,再好的作品也無法得到廣泛的傳播,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局面,很多自媒體人一段時間必然是為了寫而寫。咪蒙是知名的自媒體人,她是一位產出量很高的作者,而就是她,也遇到過這樣的窘境,以至於感嘆思維枯竭了。

自媒體呼喚升級粉絲經濟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自媒體並不適合粉絲經濟,很多自媒體人並沒有把吸粉作為第一目標,也缺乏維護粉絲的能力,但卻能產出質量很高的作品。實際上有許多自媒體人並不希望出名,而只是希望自己的原創得到廣泛的傳播,從而換取相應的利潤。

平臺強調原創,就應該讓自媒體人專心創作,而不是為了圈粉、漲粉分散精力。讓自媒體人專心創作,為平臺提供高質量的原創作品,實現多贏。

這就需要對現有粉絲經濟進行升級,弱化粉絲佔比,以大數據為基礎,用人工智能技術調整推薦算法,將自媒體人構成創作矩陣,粉絲關注的是一群創作者,而不是一個人,將作品構成作品矩陣,用新算法進行冷啟動推薦作品,而不是現在的以隨機選出的個別粉絲的閱讀指標作為冷啟動的關鍵數據。

自媒體人期待更科學的模式,以創作更優質的作品,實現平臺、自媒體、受眾的多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