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戰勝市場的人,哪個不是看清了風險的本質!

♬ 點上方可收聽槓姐本期朗讀音頻

最終戰勝市場的人,哪個不是看清了風險的本質!

錢到用時方恨少。最近安排了暑期旅行,前期支付的費用到七月就會變成巨大的賬單,正遇上資本市場不安定,平臺頻繁炸雷。槓姐我決定收縮戰線,不動用流動性的貨幣基金,把沒到期的網貸投資進行變現。嗯,從私心講也算一個小測試吧。

所謂的變現就是在平臺對沒到期的投資進行轉讓,需要有新的投資人接手才能成功。在大家都緊張關注的時刻,本來沒報太大期望,不過兩天之後還真的變現成功了。當然也付出了相應代價,損失兩個月利息+50元手續費。

投資界有句話,叫做:資產軟,負債硬,現金為王。

所謂的資產軟就是說真需要用錢的時候,甩賣資產總是要打折,賬面價值經常不能夠完全實現;負債硬是講還錢的時候債主分文不會少收,還要外加利息;如果正巧遭遇錢荒,自己缺錢,別人也缺錢,找錢的難度就會更大,所以現金為王。

講投資首先就是要控制風險,這個道理誰都懂,但風險並不是理性的,它受情緒的影響非常大。

牛市的時候股票價格蒸蒸日上,看到周圍的人都在賺錢就願意相信風險並不大,或者覺得自己可以承受這個風險。而在市場跌跌不休時又會認為風險太大,寧願割肉離場也怕損失更多。其實,風險都是漲出來的,機會都是跌出來的。情緒化的判斷會讓我們對風險的認識出現巨大的偏差。

最終戰勝市場的人,哪個不是看清了風險的本質!

那怎樣做好風險控制呢?

投資之前先定好紀律。如果我們在投資理財之初就對風險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弄清楚自己能夠承受多少風險,不同風險等級的資產配置怎樣做,提前定好規劃,會更容易遵守紀律。

✦ 首先要知己。

對於風險我們有個人偏好,同時還要考慮客觀的風險承受能力。

判斷一個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有“80年齡法”——高風險資產佔總資產的合理比率等於80減去年齡後所得的數字。比如某家庭中先生和太太的年齡是32歲和28歲,家庭平均年齡為30歲,他們可以將高風險投資比率控制在50%,即80-30=50。

“80年齡法”的核心是告訴我們年齡與風險承受能力成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選擇更加穩健的投資組合。

✦ 然後要知彼。

能夠判斷什麼樣的資產風險高,什麼樣的資產風險低。

在收益率相近的前提下,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越高就意味著它的投資風險越大。比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謹慎性和穩健型的,一般5萬元起投,平衡型的大多數30萬起投,還有50萬甚至更高起投額的理財產品,就屬於進取型或者激進型了。

如果起投點相同的理財產品,收益越高其潛在的投資風險也就越大,這裡要排除收益相差不到0.5%的同類型產品。比如同樣是起投點1000元的P2P產品,有的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下,有的能達到年化16%,甚至更高。如果不會分析平臺和標的,就儘量選擇收益合理的產品。投資這事兒說白了就是賺自己看得懂的錢。

具體配置比例供參考:

  • 謹慎型:低風險產品60%,中等風險產品40%;高風險產品0%;
  • 穩健型:低風險產品40%,中等風險產品40%,高風險產品20%;
  • 平衡型:低風險產品33%,中等風險產品33%,高風險產品33%;
  • 激進型:低風險產品20%,中等風險產品40%,高風險產品40%。

看到這個配置比例,可能很多小夥伴會鬱悶。風險承受力低就只能獲得低收益嗎?低風險與中等風險產品的配置,年化收益很難超過6%吧,這樣的收益水平跑贏通脹也有點勉強,怎麼讓錢賺錢,實現資產增值呢?

這就是學習投資理財的必要性了。相同的產品對不同投資者風險是不一樣的,懂的人比不懂的人風險低,精通的人比略懂的人風險更低。有效的策略,能夠在高風險的市場中做到穩健並且收益可觀。瞧,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槓姐語錄:臨時起意的決定總是錯的,不如制定好規劃,在留出餘地的前提下按策略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