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穿上一件並不涼快的「的確良」可是不得了的事

經歷過70年代或者80年代初期的,對於“的確良”這種材質的衣服肯定不陌生,在當時這可是時尚界的扛把子,誰要是能有這麼一件衣服,用當時的話講,就是太“時髦”了。

的確良是外國的舶來品。193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卡羅瑟斯用石油聚合成了兩種高分子材料,一種是錦綸纖維叫作“尼龍” (Nylon),另一種經英國人加工成滌綸纖維叫作“特麗綸”,而美國杜邦將之命名為“達克綸”( Dacron), 即中文音譯的“的確良”。

想當年,穿上一件並不涼快的“的確良”可是不得了的事

70年代在瑞蚨祥選購“的確良”和人造棉布的人們

1950年代,的確良在國際上開始流行, 上海緊隨其後開展了研製工作。1958年3月30日的《解放日報》登載了一則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尼龍在上海誕生。這是我國最早的合成纖維。進入1960年代,上海開始了“的確良”的研製工作。

“的確良”名稱有個演變,這個名稱起源於香港市場。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聚酯纖維的商業名稱是“Dacron”,用粵語發音為“的確靚”。與毛混紡的織物稱“毛的確靚”,與棉混紡的叫“棉的確靚”,來為了在商業上有號召力,一度又改為“的確涼”。這個名詞傳入上海後為“的確良”,因為滌綸的缺點是吸水性差,夏天穿起來並不涼快,但確實性能優良,後來全國各地也開始這麼稱呼了。

為何的確良後來會風靡全國呢?新中國成立之初,工農業基礎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產的發展都趕不上幾億人生活改善的需求。

1954年9月,全國啟動實施棉布計劃定量供應,各地都要按人頭髮放布票,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統統憑票購買。這也就是困擾了當時中國幾代人的布票時期,布票的緊俏在當時絕不亞於糧票。

1956年,國內遭遇水災,棉田減產,紡織品供應愈發吃緊,不得不強化“憑票買布”措施,“大小童裝和五寸以下的布一律按實收布票;蚊帳布按二折收布票,蚊帳成品的頂布、邊布和衣著用的網眼布都按實收布票”。

1957年4月,國務院通過決定,該年度第二期布票“一律按面額對摺使用”,並向全國人民發出“戰勝困難 精打細算 節約棉布”的號召。9月,北京市宣佈新一年棉布供應計劃,城市居民、大中學生,全年的布票定量由36市尺下調到24市尺。

這個24市尺是個什麼概念?打比方說,在當時如果做一件襯衫要7尺5寸布、想做一身棉衣要16尺布,可見這點布料連做一個人穿的衣服都費勁。

布票不夠,錢也不寬裕,穿衣必須精打細算、艱苦樸素。最讓人頭疼的是純棉服裝容易破損,於是,穿打補丁的衣褲、戴保護衣袖的袖套,成了那個年代的標誌。大部分家庭裡的孩子一年到頭難得穿身新衣裳,基本就是大孩子穿爸媽剩下的,小孩子穿大孩子剩下的這麼個狀態。

想當年,穿上一件並不涼快的“的確良”可是不得了的事

1954年上海市發行的布票

如此一來,“的確良”的優勢就顯而易見。其實的確良有很多缺陷,比如不吸汗、不透氣,可是卻易洗快乾,還比棉布結實,一件頂三件。更重要的是“的確良”雖然貴,但不按實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對布票不夠用的人家是個大好消息。

在六十年代初,“的確良”只是在京津滬小批量試製。由於當時中國人還沒有從石油到化纖的生產能力,只能靠進口滌綸纖維來開發“的確良”,後來又靠進口聚酯切片來製造滌綸纖維,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儘量用於出口創匯,比如北京產的冰山牌漂白“的確良”、天壇牌襯衫等等。

就是這種不是很常見的料子,遭到了當時人們的瘋狂搶購。如今上年紀的人們大約都記得當年很多緊俏商品叫作“出口轉內銷”,由於出口產品在質量上有某些瑕疵或者其他原因而被投放到了國內市場上。上海綢布店裡最早供應的的確良面料就是出口轉內銷。

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的確良面料非常搶手。1968年6月16日,上海石門二路的原紅纓服裝店有一批的確良襯衫上櫃供應,大批蜂擁而至的顧客擠碎了商店的櫥窗玻璃,造成了1死6傷的慘劇。為買的確良襯衫而不幸去世的是一位女教師,那一年她才40多歲。這是一幕不該發生的慘劇,但它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對的確良的需求。

直到70年代,國家決心大手筆引進石化裝備,發展化纖工業全產業鏈,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廠陸續建成,曾是高檔商品的“的確良”才逐漸普及。

由於“的確良”是化纖材料做成的,在炎熱的夏天穿在身上不是很透氣,並不涼快,但它畢竟不同於原先的粗衣和洋布,所以一直流行到20世紀80年代,並與用泡泡紗布料做成的服裝一道風廊整個中國。

的確良雖然不涼爽,但它具有很多優點:挺括不皺、不變形、不怕黴蛀而且幹得快。的確良最初以白色和藍色單色居多,後來各種花色的“的確良”陸續出現。

在50、60年代,中國人的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個樣,顏色只有灰、藍、黑,因此的確良各種顏色的出現,帶給國人的視覺衝擊是很大的,以至於成為女性們的新寵。

想當年,穿上一件並不涼快的“的確良”可是不得了的事

1980年挑選的確良布料的姑娘

談戀愛階段,男士給女朋友送條“的確良”裙子,不亞於現在送一個限量版包包,女人們會經常把“的確良“衣服拿出來,在鄰居面前擺弄,顯示男人對她的關心。除了趕時髦之外,這種布料風靡背後,是百姓用最簡單的方法實現對美的需求。

胡斐在《30年小事史每個人的30年》(載於2008年11月26日《新週刊》)中生動地寫道:

關於的確良這種布料在中國受到的萬人空巷式追捧,有一個段子可以說明問題:話說當年四川很缺的確良,一個小夥子一天看見大街上賣的確良布,就排了隊去買,想給自己做件襯衣,輪到他的時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為難,售貨員說:“你買不買?不買下面的誰要? ”小夥子一急,就買了,回家只好做了條內褲。他心想:“這多冤呀,誰知道我也穿了的確良啊? ”就乾脆在外褲上做了個牌子,上書“內有的確良”。

一日內急,就找到個公用廁所,將牌子先解下來掛在門上, 出來的時候,發現廁所外排成長龍,都在問:“怎麼等了這麼長時間還不賣呀?”

的確良解決了人多數人家的有票不夠用的問題---它太耐穿了,誰能輕易把的確良穿壞呢?有些店家址“的硝良“不是以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買十尺只收五尺布票的對摺,這麼划算,難怪人們趨之若鶩。

最初的時候,大家買不到也買不起幾件“的確良”襯衫,只能購買“的確良”做的假領子,幾件假領輪流穿,別人也看不出來,還以為你有好幾件衣服呢。姑娘們要是誰有件格子“的確良”襯衫,足以引發極高的回頭率。

到了70年代中後期,隨著的確良普及,姑娘們紛紛穿上小碎花裙子、帶裡襯的白裙子,走起路來裙角飛揚,男士們則熱衷雪白的“的確良”襯衫,不少人還把下襬紮在褲腰裡。

曾經是“的確良”一族的陳大姐回憶起那個令人難忘的時代時,心中充滿了感慨:

“我們那時剛參加工作,下班後,愛美的我們就都穿上印有碎花的的確良,衣服,相約到河邊清洗替換下來的服裝。走在落日的餘暉裡,滿足的心情隨著漂亮的連衣裙隨風飄蕩。金色的光線把姑娘們美麗的身影剪輯成時代的一道美麗風景。”

作家蘇童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

70年代的女性穿著藍、灰、軍綠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著藍、灰、軍綠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褲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只有學齡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婦女的裙子則是藍色、灰色、黑色的,裙子上小心翼翼地打了褶,最時髦的追求美的姑娘會穿白裙子,質地是白“的確良”的,因為布料的原因,有時隱約可見裙子裡側的內褲顏色。這種白裙引來老年婦女和男性的側目而視,在我們那條街上,穿白裙的姑娘往往被視為“不學好”的浪女。

浪漫的戀愛和隱秘的偷情在那個年代也是有的,女孩子有時坐在男友的自行車後座上,羞羞答答穿過街坊鄰居的視線。

的確良的流行差不多延續了十年,到了80年代,棉花連年增產,滌綸混紡布產量比1960年代末增長了三十多倍,紡織品生產足夠供應老百姓需要。

1982年開始,國家陸續對部分紡織品減收或免收布票,敞開供應,曾經捉襟見肘、無比金貴的布票也開始用不到了。1981年11月、1983年1月,國家根據實際成本的變化,連續兩次大幅下調“的確良”、腈綸毛線等化纖織品價格,過去價格高昂的“的確良”也變得經濟實惠。

想當年,穿上一件並不涼快的“的確良”可是不得了的事

1986年,北京街頭的姑娘,當時紅色和黃色的裙子很流行

此時,的確良就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因為它畢竟穿在身上還是不舒服的,比起棉布的舒適度,的確良也就不再優良了。

1983年11月22日,商業部發出通告,宣佈從該年12月1日起全國臨時免收布票、絮棉票,1984年也不再新印發,通行了30年的布票終於廢止。隨之而來的就是的確良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中國生活記憶 建國65週年民生往事》陳煜;《印象中國》彭國亮;《的確良,“的確靚”》邵大星,馬茂蘭;《夏天街上流行穿什麼?當年時髦莫過“的確良”!》北京日報。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