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八旬老人的「抗抑鬱」樣本

一个八旬老人的“抗抑郁”样本

記者總結出6點建議,看看您身邊的人是否需要

半島晨報“公益大連”融媒體平臺發起的“愛老心檢”公益活動已經進行了6周,在對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篩查後發現,72%的老年人有抑鬱症狀或抑鬱傾向。面對這一數據,記者深感話題的沉重,所以也特意關注了一下沒有心理問題的老人。當遇到積極樂觀、生活有章法的82歲老人趙巖時,彷彿推開了一扇窗,她總結出一套“我健康,我快樂”的方法,是一個生動的主動抵抗抑鬱症的樣本。

院長評價:“陽光開朗的新時代老太太”

“愛老心檢”活動過程中,“公益大連”記者曾兩次來到沙河口區南沙老年之家——院長萬里紅曾提到這裡50%的養員處在心理危機邊緣。

志願者們對養老院的34位老年人進行了主題講座及抑鬱篩查。通過量表篩查,發現高達72%的老年人有抑鬱症狀及抑鬱傾向。

針對這一情況,大連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的8位志願者進行上門干預及服務,為老人開啟“音樂療預”。

面對一個個處於抑鬱症邊緣的老年人,記者深感話題的沉重,當遇到積極樂觀、生活有章法的82歲老人趙巖時,彷彿推開了一扇窗。她的很多做法,或許值得老年人借鑑、學習。

在心理諮詢師主講的公益講座上,趙巖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在本子上做著記錄。講座結束後,她回到了老年之家的圖書閱覽室,桌子上放著一摞書和一個厚厚的記事本——這是她常來的地方,一方小小的天地,與書為伴,讓她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思維,講話也是條理清晰。

萬里紅評價說,“趙阿姨是非常積極、陽光開朗的新時代老太太,心態調整得特別好。”對此,趙巖說,人老了,總會覺得孤單,就得自己尋開心,讓自己充實、快樂起來,日子就好過了。

趙巖在瀋陽的一家企業退休,退休前是政工幹部,孩子在大連工作,她來大連也七八年了,“我對大連的氣候、人文環境非常認可,兒子也在這裡,所以就在大連養老了。”她和兒子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為了找到更多的老年人朋友,找到大家一起度晚年的氛圍,她選擇來到了南沙老年之家。

週末,她通常是回到兒子家團聚,享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就在記者與她聊天的時候,接到了兒子打來的電話,老人家一開口就是:“Hello,我正在和記者聊天……”和兒子的對話簡練有序,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樣的感覺。“抗抑鬱”方法:6個理念助她健康快樂“我健康,我快樂。”趙巖在主動抵抗抑鬱症的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訪談中,記者也就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梳理,希望對廣大讀者能有一點幫助和啟發。

1、如何處理家庭關係?

懂得放手、放權。

趙巖是55歲退休的,她說退休後就把自己從家長的位子上撤下來了,把存摺也交了出去,放手、放權給下一代,讓子女說了算,“人老了,肯定就跟不上形勢了,總把權握在手裡,多累啊。再說了,在家裡的那點權也不是權力,更多的是責任。”

2、如何充實自己的生活?

每天安排學習時間,看書、做筆記。

看書,是趙巖充實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趙巖看的書很多很雜,有養生的、保健的,還有武術方面的書籍。做筆記的日記本是一個16開的1000多頁的大本子,“我已經記了很多本了,天天學習,讓腦子也保持著好的狀態。”

3、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多運動,多參與集體活動。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個基礎,得經常走動走動,慢走就行,活動活動胳膊腿兒。再就是多和老年朋友們一起參加集體活動,打打牌之類的。幫著院裡分擔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一種鍛鍊,比如參與黨建工作。

4、如何看待心理講座?

這堂課應該是必修課。

老年人患老年痴呆、抑鬱症的比例很大,有的處於患病的邊緣,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趙巖說,這次心理專家來給我們做講座,太有必要了,這堂課應該是必修課。

5、如何保持好的心態?

別落伍,不斷學習新生事物。

趙巖用的是智能手機,微信運用得非常熟練,這是她最常用的通訊工具。趙巖回家時都帶著iPad,一是充充電,二是讓家人給下載一些好的內容,回來後慢慢看。她說得不斷學習新生事物,讓自己不落伍,就能保持好的心態。

6、如何讓自己有價值?

多掌握一些小技能。

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有用,趙巖自學了按摩,平時可以給自己按摩,回到家也給兒子和家人按摩放鬆一下。她把這當成了一個手藝,灌輸給家人保持健康的理念。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來慶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