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真、快、細,加速集成電路人才培養

“產教融合,共建學院、共建專業、聯合創建實驗室,多措並舉,打造開放合作、共生共榮的生態圈,加速面向產業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2018年8月16日,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發佈儀式暨全球半導體才智大會上,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長黃鋼博士如此表示。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食糧”,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而人才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對產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白皮書統計分析顯示,到2020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為32萬人,年均人才需求數為10萬人左右,而每年高校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畢業生中僅有不足3萬人進入到本行業就業。需要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培養和培訓集成電路領域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業技術人才。

嚴、真、快、細,加速集成電路人才培養

黃鋼博士通過回顧我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歷程來展望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他說,國家在2001年設立軟件工程碩士,當時安博教育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軟件工程學院,之後,國家建立了37所示範性的軟件學院,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培養了大批的軟件人才,還從其他專業吸引了大量人才,基本解決了軟件人才量的問題。另外,通過開展開展了實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接觸企業真實的項目場景。同時,校外培訓機構的大量湧現,讓整個軟件人才培養生態生機勃勃。據瞭解,安博教育集團從2006年開始與教育部合作推出“IT實訓推廣工程”,推動了軟件工程人才培養融入了實訓的“基因”,使得實訓過程標準化。

“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進化過程值得借鑑,但是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有其特殊性,需要充分考慮和重視。”黃鋼博士提到。“首先學習比較難,對數學、物理要求比較高。二是崗位比較分散。三是集成電路做完之後看不到所做的東西,不能所見所得。”

對於培養的難點而言,黃鋼表示,第一是EDA的成本高,從業人員少,實踐環節複雜。第二是流片的成本高,軟件行業創新創業相對簡單,集成電路創業者要把片子做出來,困難很大。

“解決的措施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沒有企業協同,單憑學校很難培養出適合產業需求的集成電路人才。”黃鋼說,“但針對不同的高校可能要求也不一樣。雙一流的大學、示範性的微電子學院需要專家的資源,新的IP、新的工藝、新的技術,建立一些聯合實驗室做科研項目。還有一大批叫做應用型的高校,它的課程體系也不夠完整,實訓、師資、實驗室建設都比較缺乏,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養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標準化的課程、師資培訓、實訓等讓更多的高校受益。”

“我們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幫助大學辦大學,給它提供合適的產業界工具,提供合適的產業界實踐環境。”黃鋼介紹說。

據瞭解,黃鋼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在硅谷有十多年的工業界經驗,是EDA設計界的專家,對於集成電路課程體系、實訓體系的建設,他提出“嚴、真、快、細”三個關鍵詞。

黃鋼說,因為集成電路本身的特殊性,課程體系的設計必須嚴謹,課程學習的質量考評必須嚴格;而對於項目庫、案例庫來說,要做到真實,比如,90納米、32納米的都要有相應的項目庫和案例庫;另外,集成電路產業迭代升級很快,光憑學術界很難創新,就必須要跟產業界保持一致。最後,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崗位需求,因為集成電路行業的企業比較分散,企業之間的規範都不一樣,我們進一步細化崗位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定製化培養,也可以把人的層次分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