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需要医生的同情吗?

病人需要医生的同情吗?

同情心危机?

在进行今天的话题之前,先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

省立医院繁忙的急诊室内,A医生对病人家属大声说:“还磨蹭什么,还不赶快去办住院手续?”口气生硬而又直接,让人感觉非常不爽。

“出来的急,没带钱啊!”病人家属怯生生地回答。

“不带钱就来看病,这么急重的病能等吗?”医生继续发脾气。

“……”

场景二:

某系某医院安静温馨的诊室内,B医生给就诊者倒了一杯水,脸上写满了真诚,微笑着耐心地解释着:“癌症晚期的人体质本来就差,如果放化疗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打击。我给你开的这副中药没有副作用还能抗癌,虽然贵了些,但是里面有很多名贵中药材……”

看了这两个场景,你对两个医生如何评价?很可能是这样的:

A医生“服务态度”恶劣,毫无同情心,没有医德;

B医生极具服务意识,耐心细致,富有同情心,医德高尚。

然而,后续是这样的:

A医生:“真没办法,我签字给你担保,你快点办手续去吧!”

B医生给这家医院带来了数万元的创收并得到了丰厚的奖励,而那位患者因延误病情而错过了延长生命的时机。

以第三者的视角很容易明白二者的不同,但是,如果你是当事的患者亲友,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很难分清善恶美丑。

每当有好朋友向我抱怨公立医院“服务态度不好,缺乏同情心”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对你笑的人不一定是对你好!”

当然,医生不能要求自己的患者都有强大的心理和明晰的辨别力,只有好的动机和正确的医疗行为是不够的,还应该让病人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并且有良好的就医体验。

但是,在当下忙乱的公立三甲医院中,A医生的形象很有代表性,很容易让人扣上没有同情心的帽子。毕竟,需要用担保住院费用来表明同情心的机会很少。

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50%的患者认为医生缺乏同情心,而56%的医生表示没有时间去表达同情心。

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加严峻。医生更没有时间去表达同情,而医生的职业特点要求冷静理智,不带有情绪化,这更会让患者感觉到医生缺乏同情心。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医疗行业的一大危机是同情心危机”,文章认为半数病患认为医生没有同情心,而医生应该向患者表达同情,这对易患双方都有好处。

但是,患者真的需要医生的同情吗?

同情心是世上最残忍的东西?

一位北京快递小哥对着镜头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是一个残疾人。

影视剧中常有这句台词:“我不要你的同情!”说这句话的角色都是出于最无助的时刻。

一位癌症患者的女儿告诉我:“我爸不希望人们知道自己的病情,他受不了别人同情的眼光。”

法国电影《Intouchables》里,白人富翁菲利普因伤瘫痪,需要照护。高额的佣金吸引了很多应聘者,而他却选了没有文化,随意散漫,还拿他的残疾调侃的黑人小伙德瑞斯。理由是:“他没有同情心,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

记得有个作家写过类似的话:“同情心是世上最残忍的东西。对人造成伤害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同情,轻而易举,还不用对造成的二次伤害负责。

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信,你可以试着对遭受打击的小伙伴说“我很同情你”,你至少能够收获一个白眼。

那么,患者真的需要医生的同情吗?我想应该是不需要。

作为医生,你给自己的病人说:“你正当壮年就身患癌症,好可怜啊,真是值得同情。”“你真是值得同情的可怜人。”这不会给患者带来好的体验。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医生缺乏同情心,并建议医生向患者表达同情呢?这是因为他们把同情和共情混为一谈了。

同情与共情

同情(Sympathy)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偏重于同情者本身的情感体验,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对“弱者”“不幸”的判断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成分。同情不需要任何心理上的连接,甚至会导致失去连接。

共情(Empathy),也就是“同理心”,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情和共情,一字之差,引起的情绪反应和导致的结果却迥然不同。共情可以激发连接,同情却促使失去连接。

Teresa Wiseman是著名的照护专家,在他的研究里很多都与共情(同理心)有关,他提出了共情的四种特征

  1. 接受观点。接受他人观点,或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

  2. 不加评论。这并不容易做到,绝大多数人喜欢去评论他人。

  3. 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他交流

  4. 一起感受。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情感,与他人一起感受。

为了理解同情和共情的区别,好好体会下面这四句话:

  1. “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 “现在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

  3. “乐观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多朝好处想想…”

  4. “你应该忘记过去,面向未来…”

你是否经常用类似的话语劝慰他人,如果是,那你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人。这四句话完全不符合了共情的四个特征,你顶多算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一句话使对话的焦点变成了你,弱化了对方经历的独特性。记住:如果你开口说出的是“我”,你大概率地没有展示共情。

第二句话是告诉对方她在因小事而痛不欲生,这是对人的贬低和侮辱。不知道说什么,就认真地倾听。

第三句是典型的拉拉队式的鼓舞激励,一个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不会用这种鸡汤式的乐观思维来劝慰别人。

最后,除非你想表达恶心和厌倦,并且不介意损害与对方的关系,不要催促对方放下过去。共情者不会评判别人。

当朋友坠入地洞,漆黑一片,孤独无助时,

共情者会爬下去:“嗨,我来陪着你,你并不孤单。”

同情者会说:“嘿,下面很难受吧!”

真正的共情者很少以“至少……”来开始回应,他不会非要试着挤出“一线希望”。当你想说“虽然你的婚姻正在破碎,但至少你有段婚姻”的时候,尽量改成“虽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说这些事。”

不要试图对问题进行“回应”,这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连接”。只是倾听都比擅自给出意见好,给出意见就是“回应”,倾听就是“连接”。

医生的共情

有位医学大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判断好医生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当你的患者痛的时候,如果你也痛,你就不会是一个差的医生。

这就是在强调共情能力对医生的重要性。

只有这种感同身受的痛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基于这种共情之上的义务感。

共情

+义务感=良知在这种良知的驱动下,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照护,这才能达到一个合格医生的标准。

做到以上这些就够了吗?还差一层,这一层是:向患者传达共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但是,共情这种能力,有的人天生拥有,而有的人无论如何也分不清同情与共情的区别。医生也是这样。

用同情伤人的不是那种言语粗暴的好心医生,而恰恰是那种貌似充满同情心的人。很多医生都要在这个方面加强修炼,包括我(这篇文章就是我的自省和修炼)。

再次强调共情的四个特点:接受观点不加评论看出他人的情绪,尝试与他交流,并一起感受

对照这些共情的特点,类似于下面的话都是不得体的:

“不要这么沮丧,你看那么多和你一样的癌症患者不都很开朗吗?”

“你虽然失去了胃,但至少你已经把癌症切除了…”

“我见过很多你这样的病人,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

“开心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成天这么抑郁有什么用呢?”

“得知癌症复发了,你感觉很难受吧…”

“你应该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不要这么沉沦了…”

好的医生应该理解上面那些话的负面作用,尽量避免。

如果有时间,尽量倾听病人的感受。如果没有时间,那就拿出几十秒来,向病人简单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我们会在这里陪着你。”

“我们会和你一起经历。”

“每一步我都会在你身边”

2018.09.02

病人需要医生的同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