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飘逸的一首边塞诗,连绵不绝的意境,犹如电影画面一样!

不管什么样题材的诗,仿佛只要是到了李白手上,总能摇身一变就美得清新脱俗起来。李白这种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可循的写作风格堪称千古一绝,他的感情的表达总是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最飘逸的一首边塞诗,连绵不绝的意境,犹如电影画面一样!

就算是写边塞诗,也是无比的雄奇飘逸。他在轻描淡写间,就能塑造波澜壮阔的边塞画卷,仿若一声遥远的叹息,轻柔悠长,却让闻者不忍。《子夜吴歌·秋歌》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李白最飘逸的一首边塞诗,连绵不绝的意境,犹如电影画面一样!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李白最飘逸的一首边塞诗,连绵不绝的意境,犹如电影画面一样!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