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快速反应 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牢记使命 快速反应 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甘肃省地处西部内陆,地域狭长,自然生态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今年入汛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我省多地持续遭受强降雨天气,先后在岷县、舟曲、东乡、积石山、白银等多地发生暴雨山洪重特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来势迅猛的雨情汛情,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防汛抢险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超前准备、迅速行动、科学应对,保证了灾害发生后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圆满完成了防汛抢险医疗救治工作,实现了入院伤员零死亡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分别对我委防汛抢险医疗救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高度重视,强化统一指挥部署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对防汛抢险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全力开展防汛工作。一是及时安排部署,筑牢思想底线。按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卫生计生系统防汛工作,在每月委中心组学习会上传达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要求,在全系统干部中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险的思想意识。二是成立领导机构,靠实工作责任。及时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防汛抗洪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省防汛抗洪医疗救援工作,具体细化措施,责任到人。三是深入救灾一线,靠前指挥救援。每次灾情发生后,我委第一时间对灾后医疗救援工作作出紧急安排部署,并由委领导带队赶赴灾区,组织指导开展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坚持一线指挥。

2

未雨绸缪,把握防汛抢险工作主动

一是年初总体安排部署。在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会上,对防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下发了一系列加强防汛减灾工作的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培训演练,加大应急物资储备,从严从细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二是汛前细致准备。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制定了医疗救治、传染病疫情监测、预防性消毒处理、病媒微生物防制、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8个具体工作方案。争取450万元卫生应急资金下拨各地;协调省工信委储备了500万元的应急药品;推动直升机航空救援服务项目落地甘肃。与民政、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汛期预警监测机制,做好灾害风险预判。卫生应急队伍人员待命,药品、器械到位,随时保障抗洪救灾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三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以临战状态严防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暴洪等灾害坡及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按照“全面拉网、不留死角”的原则,认真对各医疗卫生机构防汛排涝设施、老旧用房、危化品、水电气等重点环节和部位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防汛隐患,实行挂账销号和闭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四是强化督导检查。组建省级巡查组,由委领导带队赴各地,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汛期防汛抗洪工作,确保医疗设施安全、不影响群众就医看病秩序。

3

加强值守,切实提升卫生应急反应速度

一是明确汛期值班值守要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值守工作的通知》,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按照“首报要及时、续报要全面、核报要准确”的原则,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入汛以来,我委共向省委、省政府报送防汛应急信息24份,受到省委、省政府应急办的充分肯定。二是及时启动日报告制度和应急响应。从7月12日起,启动了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汛期安全生产日报告制度,截止目前,向省安委会报送信息35份。同时,根据省减灾委应急响应情况,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卫生应急响应。

4

快速反应,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一是快速反应、行动迅速。每次灾情发生后,省卫生计生委能够快速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医疗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现场紧急医疗救治。“7.12”舟曲山体滑坡和“7.18”东乡暴雨山洪灾害发生后,我委连夜组织两批共40人的医疗救援队伍,携带急救药品和水质、病原、微生物等检测便携式设备以及消杀药械赶赴灾区,指导防汛抗洪医疗救援工作。同时组建“流动医院”和临时医疗服务点,确保灾区群众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医疗救助。截至8月13日,累计调派省级卫生应急人员90人次。二是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救治危重伤员。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质量高的医院救治。指定定点收治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预留床位,科学制定伤员救治措施和规范,对危重伤员转送至省级医院集中治疗。三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针对汛情持续时间长、多地多发的情况,调整后续医疗救援资源,将省级卫生应急队伍分组,分批次调派,并重点加强陇南、甘南、临夏等地医疗救治力量。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组团式”健康帮扶政策,省级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并加挂分院牌子,充分发挥“组团式”健康扶贫政策优势,由省级帮扶医院派专家到对口县指导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5

全面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一是建立症状监测和疫情信息报送制度。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受灾地区,对获得的疫情信息和当地历年疫情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灾后面临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快速评估,绘制受灾地区居民症状监测趋势图、重点区域消杀面积图,形成评估报告提交救灾指挥部,指导制定疫情防控措施。二是加强实验室检测和蚊媒消杀灭工作。深入灾区开展传染病监测与控制、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医疗废弃物处置卫生监督以及环境、遇难者遗体、畜禽尸体消杀等工作,实现了灾区卫生防疫“五个全覆盖”(疫情监控全覆盖、重点疾病全覆盖、饮用水安全全覆盖、安置点全覆盖、家庭全覆盖)。积极协调、储备和紧急调运急需疫苗,开展免疫规划培训,应对灾区可能出现的疫情。三是突出中医防治。针对地震灾区容易出现的疫情,因地制宜,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灾区临时救助点和医院为群众免费发放防治腹泻、防感冒、防抑郁、解暑等中药汤剂,有效防止了灾后肠道、呼吸道等传染病的发生。四是突出宣传教育。通过张贴、悬挂横幅、海报、标语,编发微信、微博,进村入户宣讲等方式,向群众中宣传健康知识和灾后传染病防治知识等,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在各受灾地区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垃圾清运、环境整治。组建心理干预队伍,对死难者家属进行重点心理干预及受灾群众集体心理卫生辅导讲座。

牢记使命 快速反应 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在今年的防汛抢险工作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一是各级高度重视是做好防汛抢险工作的保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全面安排部署防汛抢险工作,各级卫生计生部门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周密组织实施灾后医疗救援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的推进灾后应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全面细致的准备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前提。加强汛期前卫生应急准备,完善应急预案,强化人员队伍培训演练,加大应急药品和设备储备力度,及时开展行业内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为有效应对防汛抢险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强有力卫生应急队伍是圆满完成灾后医疗救援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省卫生应急建设跨越式发展,“一案三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拥有国家级及国家传染病防控队和移动防疫中心以及甘肃省野外流动院,建成300多支6000多人全省卫生应急队伍网络,完善的应急协调沟通和上下联动应急机制,为全面做好防汛抢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快速反应是做好灾后紧急医学救援的关键。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应急队伍、设备设施随时待命,保持良好状态,一旦发生灾情快速反应,人员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开展工作,做到指挥有力、执行坚决,作风顽强,为有效做好防汛抢险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牢记使命 快速反应 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