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豬鬃,是指豬頸部和背部生長的硬毛。或許你覺得沒啥用處,不過,豬鬃卻是一種上等的製作刷子的原料,尤其是中國產的豬鬃,因為產量高、質量好,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眾所周知,養豬向來是中國農村家庭的一項重要副業,飼養範圍極廣。而且全國各地的豬品種多樣,有利於挑選高品質的豬鬃。中國的豬鬃業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開始以內銷為主,逐漸有少量的出口。

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豬鬃的最大的用途就是制刷,在戰爭年代主要用於軍工方面。用豬鬃做的刷子除了塗刷軍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表面的油漆,更重要的是用來製作清洗槍膛或炮膛的清膛刷。用中國豬鬃做成的刷子,質地偏軟而富有彈性,而且不沾油,不容易折斷傷及膛管內壁,是一般的塑料刷、草刷或其他動物毛刷無法相比的。

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在二戰爆發之前,全世界豬鬃需求量每年約為6000噸左右,中國的豬鬃市場份額佔到75%以上。二戰爆發以後,由於貿易通道受阻,中國的豬鬃運不出去,各參戰國因為軍工產品需求量激增,鬧起了嚴重的“鬃荒”。中國的豬鬃成了軍火商眼中的緊俏物資,西方國家都將豬鬃列為戰時急需的戰略物資。

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當時中國少量的對外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滇越公路等相繼被阻,盟國所需的大量戰略物資出口通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頸。美國市場大鬧“鬃荒”,豬鬃一天比一天稀缺。政府隨即頒佈了“M51號豬鬃限制法令”,規定2英寸以上豬鬃,全部供應海、陸、空軍需。

二戰時期,一根小小的中國豬毛緣何遭到各大軍火商的瘋搶?

在抗日戰爭時期,豬鬃出口是中國政府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據統計,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出口豬鬃外匯收入達3000萬美元,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對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在世界發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文/陳永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