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和珅中堂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皇帝個人與乾隆朝政治的分水嶺
乾隆十三年,繼上年除夕嫡子永琮去世,三個月後與乾隆皇帝感情深摯的皇后富察氏(諡號孝賢)也去世了,這件事導致了眾多官員獲罪受罰。
首先因皇后冊文的漢滿翻譯問題,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被交刑部問罪,被加重判絞監候,結果刑部卻被指責為“黨同徇庇”,全體堂官(尚書、侍郎)均被革職留任,阿克敦以“大不敬”判斬監候;工部因皇后冊寶製造粗陋,全體堂官問罪或降級,或從寬留任;光祿寺、禮部全體堂官也因籌備喪禮的問題受到處分。
地方官因各有職守,不可能到京治喪,雖然有些人會奏請,但只是表面文章。誰知乾隆皇帝卻大為光火,將所有53名沒有奏請的旗人地方官全部降級。風波還未平息,滿洲原有喪禮百日不剃髮的舊俗,但逐漸不再遵守,乾隆皇帝竟然揚言要殺掉所有百日內剃髮的官員,後因發現眾多駐防八旗兵也剃髮而作罷,但兩江總督周學健、湖廣總督塞楞額因此被勒令自盡,湖南巡撫楊錫紱、湖北巡撫彭樹葵革職,因皇后喪禮一事前後被處分的官員多達一百多人。
此前乾隆皇帝在位13年中只判處過一名高官死刑,乾隆六年提督鄂善因貪汙1600兩白銀被令自盡,而且還是“垂淚諭之” 。這是乾隆即位來的最大政治風潮,但沒有想到的是,更大的風潮正在襲來。
這一年的十二月,因金川兵敗,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押解回京問斬,隨後派遣侍衛鄂實攜帶遏必隆的佩刀將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金川戰事經略大臣訥親斬首,而遏必隆恰恰是訥親的祖父,清朝的開國功臣。乾隆十四年九月,以在瞻對戰事中貽誤軍機罪,賜文華殿大學士、佟國維之子、一等公慶復自盡。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皇帝個人與乾隆朝政治的分水嶺,之前乾隆皇帝是一位“賦性寬緩”的仁君,一心效法祖父的仁政,之後他變成了一個殺伐決斷的嚴峻之主,但對民眾仍然延續了寬仁之政。
鍾愛的嫡子與皇后相繼去世只是觸發這一轉變的契機,而根本的原因在於乾隆皇帝本人的政治哲學。早在即位之初宣示“治天下之道,貴得其中”,要行寬仁政治的詔書中,他也提出了警告:“寬大之與廢弛,相似而實不同。朕之所謂寬者,如兵丁之宜存恤,百姓之宜惠保,而非謂罪惡之可以悉赦,刑罰之可以姑縱,與庶政之可以怠荒而弗理也”;他要求大臣們要“嚴明振作”,否則“恐相習日久,必至人心玩愒,事務廢弛,激朕有不得不嚴之勢。此不惟臣工之不幸,抑亦天下之不幸,更即朕之不幸矣” 。
乾隆十四年,一改從前的寬大,乾隆皇帝大批勾決死刑犯,甚至以前一再被緩刑的罪犯也被處死,並且重點勾決那些貪汙的“官犯”,他對此自有解釋:“當臨御之初,因人命攸關,實切切而不忍,寧失之寬。今閱歷既久,灼見事理,若一味姑息縱舍,則失之懦弱。裁度因時,方得權衡不爽。非有意從寬,亦非有意從嚴;且非前此從寬,而今又改為從嚴也” 。
乾隆皇帝一直遵奉寬嚴相濟,執政十幾年的經歷與金川戰事讓他深刻意識到官僚們的效率低下、平庸塞責,他對整個官僚階層產生了極度的不信任與不滿。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他嚴厲打擊鄂、張二黨,徹底清除了他們的影響力。
侯楊方
乾隆十三年(1748年),無論對於大清王朝,對於大清朝的每一個臣民,乃至對於乾隆皇帝本人而言,都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在這一年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乾隆皇帝的至愛孝賢皇后去世了,
當時誰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會引發一場政治地震。首當其衝的是乾隆那兩個倒黴的兒子,當乾隆發現皇長子和皇三子在皇后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時,他立刻大發雷霆,甚至公然宣佈:“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並請諸王、大臣共鑑,他絕不食言。事情的到這裡並未結束而只是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數十日裡,在皇后之喪風波中受處分的人,從皇子、大學士、總督、尚書、巡撫到基層官員,不下百名。官場莫名其妙地颳起了一場破壞力巨大的風暴。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鰥夫因為喪偶而導致的心理失常事件。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風暴實際上也是乾隆對官僚集團壓抑多年的不滿的一次總爆發。
乾隆即位之初,對其父皇雍正皇帝的一些高壓政策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乾隆的政治生涯順風順水,寬大之政贏得了“萬民歡悅,頌聲如雷”。但是,寬大有寬大的弊端。封建官僚集團從風霜嚴肅的雍正時期跨入寬大溫和的乾隆時代,一開始確實感激涕零,可是一轉臉,他們就開始得意忘形。乾隆希望他們以勤奮工作來輔佐自己,可是他們卻迅速陷入懈怠之中。更為嚴重的是,雍正年間基本剎住了的貪汙之風又開始抬頭了。官員腐敗案不斷髮生,又牽連出各地政府存在鉅額財政赤字的問題,其中不少是因官員貪汙、挪用公款所致。各種因素推動著乾隆逐漸對自己的“寬大之政”展開反思。最終,他發現,一旦把這些飽讀詩書的“大人先生”們準確定位為奴才,在他們面前懸起官爵和財富,同時收緊繩索,舉起皮鞭,以“法”“術”“勢”來統馭他們,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這場政治風暴並非偶然,乾隆早就醞釀著對官僚機器來一次大整修,讓他們從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讓他們認清自己並非一個懦弱可欺的庸主。對於貪汙官員,乾隆拿起了雍正用過的老武器,命令他們自填虧空,他的要求甚至比雍正還要苛刻。他規定,凡是因為貪汙挪用導致公款虧空而被判死緩的,都要用自家資產賠補虧空。沒能賠補上的,挪用者如果所欠額超過1000兩,貪汙者超過80兩,就要執行死刑。從這一年開始,乾隆回到了雍正的老路上。乾隆朝的君臣關係從此變成了刁鑽刻薄的主子與屏息而侍的奴才間的關係。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乾隆發洩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進入中年之後,乾隆對大臣們的觀察越來越細,批評和警告越來越多,越來越不留情面。大學士陳世倌是三朝老臣,在朝中可謂德高望重。他和曲阜孔家是兒女親家,因此他在山東買了一批地,是為了在曲阜再建一窟,使自己的家族勢力永遠不衰。不料此事被乾隆偵知,乾隆十分惱火,對陳世倌大加折辱:“你本是浙江人,而在山東置私產,想分孔氏餘潤,這豈是國之大臣所為?”陳世倌立刻被革職,乾隆還特別囑咐:“今既革職,傳諭山東巡撫,不許他到山東居住。”語言和措施之刻薄到骨,與其父一般無二。有時候,臭罵一頓還不能出氣,乾隆乾脆用惡作劇來折磨那些不聽話的人。乾隆十八年,黃河在江蘇銅山決口,乾隆令河道總督高斌與張師載治理。高、張二人完成任務不力,屬下李敦、張賓二人貪汙公款,導致河工未成。乾隆大怒,命令立刻將李敦、張賓二人拉到刑場處死,同時又因為痛恨兩位大臣“負恩徇縱”,命令把河道總督高斌與張師載捆起來,一同押赴刑場。乾隆特意囑咐行刑官員,造成要將高、張二人也一併斬首的假象。高斌乃皇貴妃的父親,當時年過七旬,眼見李、張等先遭行刑,嚇得心膽俱裂,全身癱瘓,不支倒地。負責監斬的欽差大臣此時才說出高、張二人此行只是陪斬,實際上死罪已免,還要問他們的回話。二人醒來之後,有如死而復生,當即奏道:“我二人悔之莫及,此時除感恩圖報,心中並無他想。”乾隆對自己這種折磨大臣的方式很自得,他認為這樣既可以儆效尤,又能收到使其俯首帖耳、感恩戴德的效果。其後,高斌果然日夜住在工地上,一刻不敢休息地監工,結果活活累死在大堤上。由於乾隆縝密嚴苛,所以乾隆統治的中期,大臣們不敢不謹言慎行,唯命是從,吏治一時頗為清明。
Trafalgar18051021
乾隆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孝賢皇后去世,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婆,結髮妻子。
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件生老病死常有的事會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地震。。。。。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乾隆發現皇長子和皇三子在皇后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悲痛時(這個就有點尷尬了,畢竟萬一這兩人是屬於不喜形於色的人呢?),但是身為皇帝任性呀…………
於是乎他老人家立刻大發雷霆,甚至公然宣佈:“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並請諸王、大臣共鑑,他絕不食言。
在皇后之喪風波中受處分的人,從皇子、大學士、總督、尚書、巡撫到基層官員,不下百名。
此時的官場莫名其妙地颳起了一場破壞力巨大的風暴。
世人只當是乾隆皇帝因為失去心愛的妻子,變的脾氣暴躁,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
不過這件事看似是一個鰥夫因為喪偶而導致的心理失常事件。
但是事實上也並非如此,我們可以猜想能當上皇帝的人,心腸自然不會軟到哪裡,所以妻子逝世後,傷心是難免的,但卻絕不至於左右一個皇帝的思想……所以這場風暴實際上是乾隆對官僚集團壓抑多年的不滿的一次總爆發。
我們知道歷史上講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統稱為“康乾盛世”
所以在乾隆即位之初,乾隆的政治生涯順風順水,採取寬大之政更是贏得了“萬民歡悅,頌聲如雷”。
但是,寬大有寬大的弊端。
在那個時代,封建官僚集團從風霜嚴肅的雍正時期跨入寬大溫和的乾隆時代,一開始確實感激涕零,可是一轉臉,他們就開始得意忘形。。。。【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開始採取寬鬆政策的乾隆本來是希望他們能夠以勤奮工作來輔佐自己,可是他們卻迅速陷入懈怠之中。
更令人氣憤的是,好不容易自己的老爸雍正在位期間基本剎住了的貪汙之風又開始抬頭了。
在自己繼位年間官員腐敗案不斷髮生,又牽連出各地政府存在鉅額財政赤字的問題,其中不少是因官員貪汙、挪用公款所致。。。。。
這下乾隆皇帝覺得沒臉見人了,更是覺得愧對列祖列宗…………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乾隆對自己的“寬大之政”展開反思。
最終,精明的他發現,一旦把這些飽讀“四書五經”的官員們準確定位為奴才(對,奴役他們),在他們面前懸起官爵和財富,同時也收緊繩索,舉起皮鞭,以此來統馭他們,所有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這場政治風暴並非偶然,而是乾隆一早就醞釀著對朝中官僚來一次大整修,讓他們從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讓他們認清自己並非一個懦弱可欺的庸主。。。。。【老虎發威了……,擋都擋不住……】
所以歷史上在乾隆十三年以前,乾隆對於全國的死刑犯一直網開一面,能不處死的,儘量不處死。
可乾隆十四年秋審朝審,乾隆一反以前的做法,不留情面,大批勾決,均即處死。
以前多次批准緩刑的老犯也不免歸於一死。
我們更是發現乾隆十五年、十六年,雖然正好恰巧是乾隆自己和皇太后自己老媽的四十、六十大壽。
按照以往的規矩,這兩年死緩犯一律不處決。
但是這時的乾隆早已不是溫柔善良的貓咪了,早已從沉睡中醒來。
所以即使是這樣普天同慶的日子乾隆依舊宣佈,貪汙挪用公款的官員不在不處決之列,寧可破壞大慶的氣氛,他也要嚴治貪官。
對於貪汙官員,乾隆拿起了自己老爸雍正用過的那一套,命令他們自填虧空,他的要求甚至比雍正還要苛刻,簡直是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除此之外,乾隆還規定,凡是因為貪汙挪用導致公款虧空而被判死緩的,都要用自家資產賠補虧空。沒能賠補上的,挪用者如果所欠額超過1000兩,貪汙者超過80兩,就要執行死刑。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兒子乾隆學會了老爸雍正的套路。
乾隆朝的君臣關係從此變成了刁鑽刻薄的主子與屏息而侍的奴才間的關係。
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乾隆發洩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伴君如伴虎呀…………】
所以在乾隆十三年之後的日子裡,貪汙腐敗之風得以制止,加之自己的爺爺康熙和老爸雍正的祖業,乾隆兢兢業業,最終造就了康乾盛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