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从沙子到电视整机”开创全产业链发展神话

「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把沙子变成玻璃,再由玻璃衍生出电视整机。如今,在合肥新站高新区,“从沙子到电视整机”已经成为现实,这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从“无中生有”到集聚爆发,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等产业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首个规模超千亿的战新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今年1~6月份,我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628家,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

自《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以来,我市把推进“三重一创”(即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聚焦重点、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并取得成效。

「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顶层设计 汇聚发展新动能

我市注重规划引领,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极点开发,加快轴线开发,布局网络开发,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结构。强化对重点产业规划的空间约束,细化对各县(市)区、开发区重点产业的引导,形成优势突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协调发展格局,有效避免了分散布局、重复建设。

据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为贯彻《条例》实施,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实施意见》、《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从产业集聚发展、企业成长、创新研发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同时,着力构建专项资金、政策资金、产业基金及金融产品灵活运用、相互结合的资金支持体系。去年,我市为“三重一创”建设配套资金达28.6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支持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基金设立和建设有带动和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4.4亿元用于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建设。

2017年,我市作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受到国务院、省政府通报激励。

「聚焦」合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示范带动 构建产业新体系

合肥新站高新区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后,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去年12月总投资400亿元的京东方10.5代线顺利投产;今年5月总投资15亿美元的康宁10.5代玻璃基板实现量产……而在京东方的产业版图中,包括全球首条10.5代线在内,已经有三条高世代生产线扎根合肥。其中,京东方6代线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6代面板产线,京东方8.5代线的产线产能、良率爬坡速度位居全球第一。

新站高新区如今汇聚了包括康宁、彩虹、乐凯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在内的4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涵盖面板、模组、装备、基板玻璃等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新站高新区是我市6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之一。去年,我市6大省级战新产业基地完成产值近2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已成为合肥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引领发展作用全面凸显。

此外,我市还形成了县(市)区、开发区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包河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创意文化,蜀山区围绕电子商务、大数据,庐阳区围绕医疗健康、数字信息,巢湖市围绕环保新材料,肥东县围绕智能制造……各县(市)区围绕“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政策、配套资金,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搭建平台 提升创新能力

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我市还全面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支撑。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2+8+N+3”创新框架体系,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及先进光源集群等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建设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

同时,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其中,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已覆盖国内60%以上的AI开发者团队,创新团队数量超过70万家,平台总用户数达到18亿。

此外,2017年以来,我市新增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创新平台19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