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爲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劇中,丁元英做了一個私募基金,在那個時候,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過如果放在現在,沒有經過一定的程序,應該叫做非法集資吧。

做私募基金,經過11個月的時間,利潤高達80%以上,就是說,你給他10塊錢,他能幫你賺8塊錢,本金加利潤,是18塊錢。這是多麼高的一個數字,誰看了都心動。

丁元英的私募基金,他們分別是委託方,擔保方,和被委託方(丁元英),利潤分配是這樣的:

委託方(60%),擔保方和丁元英(40%),其中擔保方是(40%*70%=28%),丁元英佔(12%)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運營,投次方投的錢差不多總體利潤翻倍,用當時他們內部的人的的話來講,這個生意是隻賺不賠,還不會受到稅務等事情的干擾。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這麼好的行情下,丁元英為什麼突然而就把這個私募基金關停了呢?

個人理解,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給大家講解一下:

第一:市場規律

沒有一個東西是一直賺錢的,隨著市場的發展,肯定會受到影響,就算及時調整了,也不能保證是一直賺錢。就像丁元英說的一樣,這就好比從兒狼嘴裡搶肉,你得在兒狼下嘴前拿到手,也得在獵人下刀子之前收手。哪個掌握不好,就會損失慘重,這個是他不想看到的。

第二:資本家

他的委託方都是資本家,資本家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讓經濟利益最大化,丁元英的這個私募基金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投資好,見效快,收益高。今年的利潤達到了100%,那如果隨著市場的變化,明年是什麼情況,誰也不知道。如果明年賺的錢沒有那麼多,丁元英同樣會受到委託方的質疑和譴責,到那個時候,就有可能不是凍結他的資金這麼簡單了,而是要罰款、要違約、要承擔責任等等,為了免除這個麻煩,早點收手比較好。

第三:自己的心理

國家正在快速發展期,他卻用外國人的錢從中國賺錢,還被外國人稱國內是提款機,從道義上,是受到國內友人的譴責的,也受自己內心的譴責。

其實丁元英還是很愛自己的祖國的,記得他跟韓楚風一塊喝酒的那個晚上,他喝多了後說的那些話:當家作主,這個主是什麼主?是想讓別人給他做主,等、靠心理嚴重。他是著實為祖國的這種環境擔心。

第四:個人追求

以丁元英個人的能力來講,做點實體企業,或是做點其它什麼行業,賺錢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性格決定了他不喜歡與世人打交道,他的思想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見解和不屑,這樣就造就了他自己的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裡,也就那麼幾個人,或者說,沒有人能真正走到他的內心。就像是尼采說: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的孤獨,是因為找不到同類。

他更需要的,是思想的追求而不是金錢。

他曾經的那首詩就是他的真實寫照: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以前沒錢的時候,高談闊論不現實,現在賺了一些錢了,對他來說,囊中不再羞澀,心裡上的這份追求就有資本去實現了。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他也曾經說過,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想找個地方安靜的待著,誰也不認識誰,每天聽聽音樂,喝喝茶就挺好。但是以前的時候沒有錢,實現不了這個願望,現在有倆錢了,可以實現了。

所以,綜上四個方面,他做出解散私募基金的決定,其實是自己個人思想的一個博弈,對市場規律的一個尊重,也是為了實現自我需求的一種體驗。

《天道》中私募基金很賺錢,為什麼丁元英不做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