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一生都會碰到這道題,答錯直接毀一生,只有1%的人能答出

公元536年冬,東魏丞相高歡決定對西魏用兵。

兵分三路:

第一路,北路由丞相高歡親自統率,駐軍蒲阪,準備渡過黃河;

第二路,中路由大都督竇泰率兵,進攻潼關;

第三路,南路由司徒高敖曹率兵,進攻南面的武關和上洛。

三路大軍總計十幾萬,最終的總目標是西魏都城長安。

高歡雖然名為東魏丞相,但跟三國時候的曹操一樣,是事實上的掌權者,東為皇帝不過是傀儡而已。

所有人一生都會碰到這道題,答錯直接毀一生,只有1%的人能答出

此次大舉伐西魏,高歡軍所在的北路理所當然是主力所在,無論從兵力分配還是主將的身份看,這都是毫無疑問的。

高歡命令士兵建造三座浮橋,準備從這裡橫渡黃河,大張旗鼓,聲勢浩大。

西魏丞相宇文泰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作戰事宜。

他首先發言:敵軍三路進攻,高歡的主力大造浮橋實際上是想要吸引我們的主力部隊,讓竇泰的中路軍能趁虛而入。高歡自從掌握兵權之後,每次都讓竇泰當先鋒,所以竇泰手下都是精銳,屢戰屢勝。但這也同樣是竇泰的致命缺陷,他的軍隊驕傲輕敵。我們現在要是出其不意襲擊竇泰,一定能大獲全勝。竇泰戰敗了,高歡就會不戰而退。

和東魏高歡一樣,名為丞相的宇文泰也是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他身經百戰,兵法、謀略、眼光、見識都高人一等,對於高歡的戰略部署竟然猜測得分毫不差。

高歡的計策叫“聲東擊西”。曹操在和袁紹的戰鬥中有過完美演繹。當時袁紹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曹操就採用了荀攸的聲東擊西之計。他先假裝在延津作出渡河姿態,袁紹以為曹操要襲擊他們後方,於是分兵去延津。結果曹操率領輕兵突襲白馬,攻其不備,一舉擊潰敵軍,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

高歡想要效仿的就是曹操。但非常可惜,宇文泰不是袁紹。他雖然遠在千里之外,卻憑藉著經驗和直覺,一語道破了高歡的意圖。

每個人都是一個腦袋一張嘴,沒什麼不一樣。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從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判斷中體現出來。

宇文泰的眼光,可謂驚人!

他的將領們都說:我們離高歡的主力近,要是捨棄他而去遠征竇泰,一旦進展不利,後果不堪設想。最好的方法還是兩路都分兵設防。

仔細思考一下,將領們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拿不下竇泰,高歡主力渡過了黃河,北路空虛,門戶大開,有敗亡的危險。而兩面都設防,雖然兵力單薄,但確實是最穩妥的方法。

到底是玩弄險著,一舉得勝,還是穩固防守,暫居劣勢,等待時機?

所有人一生都會碰到這道題,答錯直接毀一生,只有1%的人能答出

這是一個單選題,沒有標準的正確答案。每個人都要做的,是根據自己對敵我雙方形勢的估計,以及自己的能力高低去做出選擇,而賭注是國運,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除了宇文泰和他的將領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面臨這種兩難的抉擇,你是繼續學習參加考研,還是跟同學一起下海經商?你是繼續留在現有的公司安然度日,還是冒險辭職尋求更好的舞臺?

所有參與這場答題的人,所比拼的絕不僅僅是軍隊的實力或個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勇氣、決心、膽魄。

我用這兩點來給所有人做一個簡單的劃分。

第一等人是能力和膽魄兼具的人,他們的代表人物是劉邦、劉秀、曹操、李淵、李世民、朱元璋等等,他們開天闢地,抒寫歷史。

第二等人是有能力而欠缺膽魄的人。這種人在歷史上可以出將入相,比如韓信,他戰無不勝,建功立業,但沒有參與天下爭奪的勇氣。

接下來的第三等人就是普通大眾,能力平庸,也沒有膽魄。社會結構的組成,決定了大部分人都在這一等級中。

最差的是第四等,能力差,而膽量驚人。這一等人幾乎都是反面人物,比如嫪毐、楊廣、黃皓、孫皓、苻生,這些人在歷史上都留下惡名。

看了這個等級劃分,我們還是非常慶幸的,能力和膽魄兩樣都沒有的人,並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膽子太大,而能力不符的人。

這樣看來,宇文泰很有可能屬於第一等人,而各位將領則介於第二和第三等之間。

宇文泰看到將領們都提出質疑,就耐心解釋:高歡前兩次來進攻潼關的時候,我們的主力軍都沒有離開過灞上,所以這次他也會以為我們用同樣的方式防守,我們就利用他們思想上的放鬆,奇襲竇泰,一定可以戰勝。高歡雖然在造浮橋,但是一時半會是渡不過黃河的。而我們,只要五天,就可以打敗竇泰!

這時,行臺左丞蘇綽和中兵參軍達奚武開始認同宇文泰的看法。

面臨如此重大的抉擇,宇文泰為了穩重起見,返回都城長安去詢問他的侄子、直事郎中宇文深。

宇文深說:竇泰是高歡手下的第一大將,要是我們進攻蒲阪,高歡採用守勢,竇泰突破潼關後從後夾擊,我們就危險了。最好是用精銳輕騎兵,奇襲竇泰。這個人心浮氣躁,肯定會直接跟我們決戰。我們猛攻竇泰,一定能生擒他。竇泰一敗,高歡就自然氣勢衰敗了。

這個看法與宇文泰不謀而合。宇文泰不再猶豫。

他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晉見了西魏皇帝,然後對外宣佈退守隴右。此舉目的是要讓在長安的敵軍間諜向高歡傳達錯誤信息,讓高歡以為他會把主要力量用在對付高歡的北路軍上。

接下來,宇文泰率領部隊,秘密行動,火速撲向竇泰。

據史料記載,宇文泰的部隊在正月十七的凌晨就已經抵達了小關。這裡正是竇泰軍的所在地。

宇文泰僅僅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抵達前線。

當竇泰得知西魏大軍逼近的時候,自己難以臨時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就立刻從風陵渡(陝西省永濟市西南)向北渡河,企圖投靠高歡軍。宇文泰立刻追擊,到小關的東北,對竇泰軍發動猛攻。竇泰軍大敗,幾乎被殺光。主將竇泰羞愧難當,自殺。

東魏的中路軍全軍覆沒。

竇泰遭到突擊的時候,北路的高歡本想救援,但黃河的冰太薄弱,難以渡河。等竇泰戰死後,高歡也只好拆掉浮橋撤兵。

宇文泰立刻追擊。東魏將領薛孤延負責斷後,血戰一天,身上中十五刀,自己的刀也砍斷了,最終幸運地逃脫了。

這一戰史稱“潼關之戰”,也稱“小關之戰”。宇文泰大獲全勝。

所有人一生都會碰到這道題,答錯直接毀一生,只有1%的人能答出

最不為高歡所重視的南路軍高敖曹卻所向披靡,節節勝利,一直打到上洛(今陝西省商州市)。

當地的泉嶽、泉猛略、杜窟想要叛變,接應高敖曹,被西魏的洛州刺史泉企識破。泉嶽和泉猛略都被殺,杜窟逃走投奔了高敖曹。

高敖曹發動猛攻,身中多箭,有三處直接被射穿了,栽倒在馬下。幸好命硬,他又重新上馬,脫下頭盔巡查督戰。

泉企在堅守了十幾天之後終於還是城陷被俘。

高敖曹雖然勝利,但傷勢惡化,危在旦夕,他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就感嘆:我這輩子是看不到我弟弟高季式當刺史的那天了。

高歡聽說後,立刻把高季式升任濟州刺史。

或許是受到鼓勵,高敖曹居然奇蹟般地活了過來。他還想繼續進攻。

高歡給他送信:竇泰已經死了,軍心不振,你趕緊回來吧。要是大軍回不來,你就自己一個人逃回來就行了。

但高敖曹堅持不肯拋棄部下,就帶領大家,邊打邊退,終於安然撤回。他所攻克的上洛,不久就得而復失了。

“潼關之戰”到此完全終結。

宇文泰在劣勢之下,勇敢果決地採取奇襲戰術,集中兵力,先攻一點,繼而演化成全局性的勝利,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軍事謀略家。

他在面臨這道“歷史單選題”時,給我們答出了一個最完美的答案。

《中國古代戰爭100場》系列之潼關之戰

劉弘文為您全面解讀中國古代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