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玉犀巷

巷遇:玉犀巷

地理位置:泉州市鯉城區玉犀巷

所屬社區:泉州市鯉中街道和平社區

巷遇:玉犀巷

巷名由來

巷內原有一座鎮雅宮,供奉的是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文昌帝君,宮內屏牆上有一頭玉犀雕像,遠近聞名,所以這條巷子被稱為玉犀巷。

巷子看點

玉犀巷全長200餘米,屬於泉州的歷史保護街區,千百年來,這裡出現過許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李長庚、李廷鈺兩位清朝伯爵);也曾有過許多的泉州之最,比如泉州最早的日報、最早的中醫院等等。

現在的玉犀巷,仍然保留了許多舊時代的遺址,李廷鈺故居前造型古樸的蓮花臺古井、洪禹川故居內防禦土匪的"炮樓"、黃宗澄故居內雕刻精美的八邊井、還有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的防火巷等等,祥和優美的玉犀巷,在老城中靜靜地守候著緩慢的時光。

李廷鈺伯爵府:清朝名將隱居處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9號

玉犀巷9號,曾是鴉片戰爭中重要參與者李廷鈺的故居,民間稱為"李伯府"。

李廷鈺(1792年-1861年),福建同安人,字潤堂,號鶴樵,二十二歲承襲三等伯爵。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英國便挑起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於1841年1月攻擊虎門。其時虎門海防主要有"三遠炮臺"——靖遠、威遠、鎮遠,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鎮守靖遠炮臺,李廷鈺則鎮守威遠炮臺。戰況極為慘烈,靖遠炮臺關天培以身殉職,威遠炮臺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李廷鈺被迫撤離。

巷遇:玉犀巷

泉州清源山賜恩崖有一處摩崖石刻(劉李雄供圖):"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五日,同安四川總督蘇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鈺、晉江舉人王沛瑛同遊到此,皆姻婭(yà,連襟)也。廷玉書石。"可見距今170多年的1845年春節期間,都是出生於同安的四川總督蘇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鈺,和來自晉江的舉人王沛瑛曾同遊清源山,而且這三人還是親家和連襟的關係。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廷鈺被讒言彈劾,奪職回家,在泉州玉犀巷9號,買下施琅將軍的廢園,修葺居住,在家賦閒著書立說,研究金石字畫,而且特別擅長畫蘭花,可謂文武雙全。

據記載,李伯府坐北朝南,規模龐大,計有三進,東有麗雲書屋,還有戲臺,前門有一匾"閩南再造",二門匾為"榕橋別第",如今的玉犀巷23號鯉城老年大學大門處,曾經就是李府的正大門,從先輩流傳下來故事中,"有99道門的李伯府",至今仍是李氏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曾經輝煌的李伯府,如今幾乎湮滅於時代變遷中,現居住於玉犀巷9號的李奕明先生介紹說,李氏一部分後人曾在越南生活,1955年因故回國,在李伯府老宅居住。

巷遇:玉犀巷

李伯府大石埕旁的兩排平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李府媳婦洪惠編女士主持改建的,年代並不久遠,門前雕花的大石砛則是李伯府的原件。東面本來還有一排當年老宅的護厝,可惜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已於去年拆除重建。

巷遇:玉犀巷

所幸房前西南角,仍有部分遺蹟可尋,一堵出磚入石的斷垣前,有一口蓮花臺造型的古井,這是當年李伯府留下的。古井通常以實用為主,造型以簡潔的圓形、八角形居多,有些多孔井也是為了方便同時汲水,像這種頗有佛家意蘊的繁複造型,實不多見。

古井口離地約半米,蓮花瓣分三層,頗有立體感,其中最上一層已被時光打磨得略有殘缺,井中依然有水,仍可使用。在這殘留的些許遺蹟中,也可一窺當年李伯府的構造之精美。

巷遇:玉犀巷

蓮花井附近的一株老榕,盤根錯節於出磚入石牆上,地道的閩南味道。

李廷鈺的父親李長庚(1751年—1808年),字西巖,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進士,同樣是一位中國名將,曾任福建水師提督、浙江提督、總統閩浙水師。

據史料記載,乾隆六十年,安南(如今的越南)海盜屢犯我沿海地帶,百姓稱之為"艇匪",聞之色變。李長庚率兵一舉擊潰,並抓獲安南王,告誡後擲還,從此安南海盜不敢再入侵領海。

1808年,李長庚負責追捕他的老對手——東南沿海最大的海盜蔡牽,在大勝之時,卻因身先士卒而不幸中炮身亡。嘉慶帝加恩追封三等壯烈伯,欽賜祭葬,賜諡"忠毅"。因為其一生的作戰勇猛,屢戰屢捷,曾在中外海盜中留下了"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的傳說,民間有"中國百名古代大將"的排行榜,李長庚也名在其列。

鯉城老年大學:施琅秋園有新說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3號

玉犀巷23號,是泉州市鯉城老年大學。

巷遇:玉犀巷

走進校內,綠蔭掩映下的兩層外廊式建築十分靜謐,這排建築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是井岡山小學的校舍,後來改名為藝術學校。2003年,鯉城老年大學遷移至此,依然不改學習讀書的氛圍。

巷遇:玉犀巷

井岡山小學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蠻有名氣,出了陳家元、洪秀蓮、蘇友欣、鄭瑞玉、楊元芬等名師。當年中山路上前進照相館外的落地櫥窗裡,還曾經陳列著學校帥氣老師的照片。

巷遇:玉犀巷

這是1981年夏天,井岡山小學五年級兩個班的畢業照,滿滿的都是回憶。背景中的教學樓和樓梯,和現在基本一致。

巷遇:玉犀巷

在鯉城老年大學吳老師的指點下,在中間石質樓梯外牆上,發現中間嵌了一塊石碑,上面文字依稀可辨:"公元一九六七年六月□□竣工 市教育局",與這排建築的建成時間吻合。

據史料記載,自唐代以降,泉州城內出現過大小的園林百餘處,其中不乏精美佳構,其中清代施琅將軍在泉州城內設"春夏秋冬"四園為泉州人所熟知,四園對應的是"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的意境。

其中"春園"在新門街芳草園,"夏園"在南俊路晉光小學,至於秋冬兩園,有說法是都在釋雅山公園範圍,統稱"東園",有說法是秋園即東園,冬園即東園附近的松石山館,還有的說法是釋雅山公園內的都是冬園,而秋園不知所蹤。

李氏後人劉李雄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首先秋冬二園設置在一起,不太符合春夏秋冬各佔一處的美感,而且有多種跡象標明,秋園很可能就是包括鯉城老年大學在內的整個李伯府。

巷遇:玉犀巷

劉李雄先生在《同安縣志》中發現,上面清晰記載著"(李廷鈺)移居泉郡葺靖海侯廢園居之",就是說李廷鈺當年免官移居到泉州後,是修葺施琅的廢園居住,這裡沒用"廢宅",而是用"廢園",說明當時此處便是施琅的一處園林所在。

而且李伯府以前的範圍很大,北面直到靠近東街元妙觀,而靠近李伯府的新府口街原有施琅府第,因此施琅府第附近的園林,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施琅秋園。

梅石山房:佔盡風情向小園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0號

玉犀巷20號是鯉城區政協退休人員的活動場所,院內便是"梅石山房"。

梅石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間舉人黃祖念創辦的私塾,當時還未命名,其子黃宗漢在道光年間中舉之後,前後任川、廣總督,在私塾內增設假山,並立起梅花石,這間私塾才被命名為"梅石山房"。

如今的梅石山房,保留了當年梅花石、水池、假山等,但與史料中記載的梅石山房相比,面積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

巷遇:玉犀巷

這塊梅花石,還是當年黃宗漢任四川總督時覓得,派人從四川不遠千里運回泉州的,以當時的運輸條件,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巷遇:玉犀巷

梅花石高175釐米,寬95釐米,厚有40釐米,造型古拙、嶙峋起伏,石面上枝條遒勁,寒梅點點,在這梅石山房的園林內,頗有"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的孤高美感。

巷遇:玉犀巷

從樓上往下看,梅花石旁的拱橋碧水,小巧精緻。

巷遇:玉犀巷

雖然只需幾步就可邁過,小橋的拱形橋面還是為遊覽增添了樂趣。

巷遇:玉犀巷

疊石作小山,多奇勢逼真。臺階上還雕有蓮花瓣,拾階而上,有步步生蓮的奇妙感受。

巷遇:玉犀巷

這隻石獸仰天長鳴,動感十足。

洪禹川故居:小樓獨立御盜匪

玉犀巷16號是洪禹川故居,洪禹川,泉州南安詩山人,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人,曾在廣東任知縣。在玉犀巷內的這座宅邸,如今有中西合璧的古厝、高聳的防禦樓,也有現代的樓房。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16號

進入洪禹川故居,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這座防禦樓,周圍居民稱其為"炮樓",因為其細長高聳,立於洪宅門前,頗似戰爭年代的碉堡炮樓。——事實上,在樓下仔細觀看,不難發現這座樓的四面均有射擊孔(如圖所示,部分射擊孔因遮擋或距離較遠看不清),而且二樓三樓的每面牆上都有兩個,防禦特點非常鮮明。

據戶主介紹,這棟防禦樓多年前已成危房,長久以來已無人進入,大門用一道鐵門鎖著,門口還堆放兩輛廢棄的自行車作為屏障。

為一探究竟,在說服戶主之後,挪開自行車,打開鐵門,終於得以進入這棟人跡罕至的"炮樓"。

巷遇:玉犀巷

和想象中一樣,樓內因為面積小,並無隔間,空空蕩蕩,佈滿灰塵,一二樓正對大門的後牆處分別有一座一米左右,僅容一人上下的木質樓梯,可通往樓上。

巷遇:玉犀巷

樓梯每道木階上,還釘有兩片鐵條,起到耐磨防滑的作用,看來當年的防禦樓在建造上也十分用心。

巷遇:玉犀巷

木質扶手上,雕有條紋,上端較細,便於扶握。

巷遇:玉犀巷

二樓三樓牆壁上,對應牆外的小孔處,便是這種內寬外窄的射擊孔,用於瞭望和射擊,透過以前塞進的廢棄電線,仍可獲得樓外不錯的視野。可想通過四面牆上的射擊孔,幾乎可以達到360度無死角的觀測,即使在戰爭年代,這樣的建築也可對盜匪產生足夠的威懾力。

巷遇:玉犀巷

窗戶上,安插門栓的厚實石臼,與牆壁合為一體,透著結實的感覺。

巷遇:玉犀巷

二樓木質樓梯可通往三樓,三樓設計幾乎與二樓一模一樣,只是地面上還貼了瓷磚,留下以前有人居住過的痕跡,只是踩在上面,已有明顯的上下彈動感,看來被視為危房而無人居住,並非危言聳聽。

巷遇:玉犀巷

進入洪宅大門後,可看到一處打理得草木蔥蘢的庭院。

巷遇:玉犀巷

洪宅南面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舊厝,可以看到,大門呈"八字"向外開,左右還各設一條長石凳。最有趣的是,門楣上方還有一道極具歐式建築特色的石材裝飾,門廊的平面形態是對稱的折線型,十分罕見。泉州的洋樓之中,加入閩南特色的不少,而閩南舊厝之上,同樣有加入這種歐式特色的,中西融合的風格,體現了泉州這座城市的包容特點。

巷遇:玉犀巷

舊厝內多為木質結構,現已出租給多戶人家居住,厝內有一小院的地面上,用鵝卵石砌成了一個圓形,最中間再用細小的鵝卵石點綴,美觀怡人。

巷遇:玉犀巷

小院構思新潮別緻,很有生活氣息。東側是一個全圓形的月洞門,門後是一間房,如今也已租給人住。洞門之上是一片頗具海灘風情的椰子樹葉雕刻,上面兩個字究竟應該讀"丁園"還是"園丁",現在的戶主也不大清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覆留言討論。

黃宗澄故居:小巷深處井藏蜃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2號

玉犀巷22號是黃宗澄故居,他是鎮撫巷51號黃宗漢的兄長,而且在失怙之後,黃宗漢就是由黃宗澄來教養長大,後來高中進士為官,黃宗澄本人也在嘉慶二十四年中舉,書香門第名副其實。

黃氏老宅為兩座格局相仿的大厝,中間還修了一條狹長的防火巷,成為泉州老城中的一景,不時引來攝影愛好者拍攝。

兩戶大厝造型一樣,中間有院門相對,方便來往,雖然兩扇院門之間只有一兩步的距離,還是做了遮擋,很是考究。長度足夠,加上對稱簡潔,造就了這條美麗的小巷。

巷遇:玉犀巷

防火巷整體色調統一,兩邊是閩南傳統的出磚入石牆,加上充足的縱深感,是拍攝美圖的好去處。

巷遇:玉犀巷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可見黃宅院中的月洞門,還有不遠處的中山路泉南堂。

巷遇:玉犀巷

走進去看,月洞門、石桌椅,花草藤蔓中透著寧靜。

巷遇:玉犀巷

巷遇:玉犀巷

院內一口百年古井非常有特色,呈八面形,每一面都雕刻了不同的海洋生物,充分體現了海濱古城的特色,仔細辨認了一下,分別有:蝦、蟹、龜、魚、蛙、魷魚、海螺,還有一種最為神奇——

巷遇:玉犀巷

經仔細辨認,這應該就是成語"海市蜃樓"中的"蜃",在中國傳統神話中,這是一種巨大的海獸,吐出的氣能幻化成亭臺樓閣,成為人間仙境,令人神往。看井上雕刻的這隻蜃,踏於海浪之上,昂首吐出的氣經旋轉後化作一座亭臺,儀態生動,仙氣氤氳,非常有趣。

巷遇:玉犀巷

黃宅的正門從後巷進入,保留了傳統的閩南風格。

巷遇:玉犀巷

黃宅依然保留了不少百年前的石刻,門前牆腳的葫蘆、綢帶、祥雲等造型,寓意著幸福美滿。

巷遇:玉犀巷

進入大門左邊,有一株百年七里香,不僅四季常青,花香濃久,根葉還是中藥裡的一味藥材,可活血消腫,解毒止痢,藥名就叫七里香。

玉犀巷拾遺

巷遇:玉犀巷

巷內的鎮雅宮,如今僅剩一塊1984年立的"鎮雅宮遺址"碑,清朝道光年間的《晉江縣誌》中有鎮雅宮的相關記載:"……在城內陽義鋪玉犀巷內,原為鎮雅宮,嘉慶六年(1801年),守馮國柄、令徐汝瀾奉文特設。"

三項泉州之最:

最早的戲院

電影在法國發明之後,泉州也趕上了潮流,當時泉州最早的戲院(兼影院)之一的啟智戲院就設在鎮雅宮。

據《泉州市電影志》記載,1913年,泉州社會人士蘇光敏倡議將玉犀巷的鎮雅宮加以裝修,名為啟智戲院,蘇光敏任經理,向廈門振華公司租來《古井重波》《童養媳》等數部影片,連映4個月多月,轟動一時。

1919年,泉州中醫學研究會在玉犀巷創辦公立中醫院,為泉州最早的中醫院。

最早的日報

此外,1923年,《閩聲日報》在鎮雅宮內創刊,也是泉州最早的日報。

巷遇:玉犀巷

"鎮雅宮遺址"碑後,是泉州市白蟻防治所,也是以前玉犀宮的所在地。

巷遇:玉犀巷

李伯府對面有一家餐廳,做的是閩南傳統美食,據店主介紹,已經開了四年,裡面放置著一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頗有年代感,藏在小巷深處,也是一家網紅店。

巷遇:玉犀巷

位於玉犀巷的境廟,"福而有德,正則為神",告誡信徒們行善即為積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