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蔣介石晚年在金門遙望祖國大陸)

一些網絡歷史愛好者經常戲謔稱呼蔣介石為“常凱申”,令人費解。原來蔣介石的這個別緻的雅號來源於一次著名的誤譯事件。

在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國內知名學者王奇將Chiang Kai-shek譯為常凱申,成為中國名校製造的一起學術笑料。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

“韋氏拼音”韋氏拼音的創始人T・F・威妥瑪是英國人,從1841年起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1871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退職回國,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在華期間,他根據北京讀音制訂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這個方案以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新中國製定、推行漢語拼音之後,國內不再使用韋氏拼音法,但至今韋氏拼音法仍在西方學術界較為流行。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猶記得2001年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刻,從他老人家口中吐出來的是"Peking"這個韋氏拼音單詞,曾讓不少中國人愣了千分之幾秒後才開始歡呼。

比如 孫中山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用客家話發音的“孫逸仙”三個字的字音,即Sun Yat-sen, 如今缺乏這方面學術常識的人看了就不知道是誰。當時一些在華傳教士的中文發音受到各地方言影響,因此他們著作中用韋氏拼音標註的中國人名、地名,往往偏差很大,容易造成誤解。

有的網絡人戲稱蔣介石姓常,是學者誤譯廢除的“韋氏拼音” 引發

2008年1月,教育部宣佈,為紀念《漢語拼音方案》出臺50週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對廣泛存在的不規範拼音標識進行排查規範。

之前有的運動員衣服背後的拼音名字,姓在後名在前,這都是不符合規定的。另外很多地方的地名都將英語和拼音混用也是不正確的。

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韋氏拼音;國際標準化組織則於1982年開始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但仍有一些外國學者習慣用韋氏拼音,而在涉華歷史文獻中,用韋氏拼音拼寫的中國人名、地名更比比皆是。

Chiang Kai-shek其實就是蔣介石的“韋氏拼音”寫法,而王奇卻將其直接音譯為“常凱申”,結果鬧出了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