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HYY-贺


《少帅》这部剧还是很良心的,对于历史上很多存疑的问题都有所解释,纵横也很喜欢看,但是缺点也不少,就是对郭松龄的展示过于正面化,并不能表现真实的郭松龄。

要说奉系人才其实还真不少,其中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奉系的肱股之臣,然而两个人却没能达到惺惺相惜,反而是针锋相对,正是这种针尖对麦芒,使两个人后来都没能吃上好果子。

杨宇霆辅助老帅,郭松龄辅助少帅

纵横认为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就像这个小标题,张作霖想传位给张学良,因此极力培养张学良,其中选定的“太子洗马”就是郭松龄,但是老帅还没死,太子没能上位呢,郭松龄就有点蹬鼻子上脸了,而杨宇霆则是老帅身边的红人加能人,甚至还想阻止少帅上位。

对于整个奉系来说,杨宇霆的功劳还是比郭松龄大一点,本身杨宇霆是日本陆士毕业,在整个北洋系统中都有一些关系,而且在奉军中资历和起点都很高,早在张作霖还是27师师长的时候就任命杨宇霆为参谋长,可以说张作霖早期的成绩少不了杨宇霆的这个智谋。

1918年的时候直系政府从日本购置了大量军火从秦皇岛登陆,杨宇霆在徐树铮的支持下,扣押了这批军火,这是在张作霖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可以说杨宇霆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这批军火为奉军装备了七个混成旅,这七个混成旅可起了很大的作用了。

在整军经武的过程中,杨宇霆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郭松龄就有点暗淡了,并且也不是一直在奉系混,早先还追随孙中山护法呢,后来混不下去才回到沈阳,托人找的关系才在奉军中谋个差事。

也是郭松龄命好,在讲武堂当教官的时候遇到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并且借助张学良迅速上位,成为奉系中新兴的势力。

但是辅佐的人不同,所以彼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新派中士官派和陆大派的矛盾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也和奉系中的派系有关系,杨宇霆作为张作霖的参谋长,并且主持整军经武,以杨宇霆为首,逐渐成为奉系中的新派人士,对于奉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新派的发展,郭松龄逐渐以新派的陆大派的身份崭露头角,也就和杨宇霆的士官派形成了对比,杨宇霆毕竟是日本陆士毕业,而郭松龄是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并不厉害,厉害的是张学良,张学良才是新派的核心力量。

张作霖扶持陆大派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杨宇霆和徐树铮合谋,要发展个人的势力,并且用奉军的钱编了四个旅,被张作霖发现后赶出了奉系,后来发现离了杨宇霆不行,又重新启用了。

这回老帅也学精了,扶持一个陆大派和其抗衡,所以郭松龄并不是有什么过硬的本事,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还违反军令,擅自进行行动,并且还一度有带兵回沈阳的打算,是张学良把他拉回来的,而第二次直奉大战是大势所趋,直系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只要不像郭松龄不听指挥把部队拉走,基本冲上去就赢了,反而是郭松龄扯了后腿。

郭松龄野心勃勃,都要征服宇宙了,还在乎杨宇霆

但是郭松龄认为其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应该得到自己得到的那份,实际上张作霖已经给其七万精锐,只是差了一个地方大员的身份而已。

而杨宇霆跟张作霖混这么多年,谋一个地方大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杨宇霆等人在江苏和安徽没等站稳脚跟就被孙传芳打回来了。

这被郭松龄看成是自己打地盘给杨宇霆丢,所以新生不满,后来经过冯玉祥策反,郭松龄野心勃勃就要推翻奉系自己取而代之,然而,郭松龄打出的却是“清君侧”的名义,要求张作霖让位于张学良,并且严惩杨宇霆等人,等郭军军事上占优的时候,又抛开张学良,将自己的野心暴露的一览无余。

所以,在郭松龄的眼里,没有谁是真正的朋友,出了他自己所有阻挡他上位的人,都是他的仇人,比如奉系中比他资历还老的姜登选就被其杀害。

杨宇霆在评价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时说了一句,都是少帅给惯的,其实杨宇霆也是被张作霖给惯的,在参谋位置上坐坐还可以,一旦到了主位还是不行,这就是两个人互相看不惯的原因,都是属于能看到别人缺点,看不到自己毛病的人。


史论纵横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而杨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跟随张作霖,张作霖十分信任他,让他当东北军总参谋。当时东北夹在日本和俄国两大帝国之中,杨宇霆经常为张作霖出谋划策,使东北在日俄之间游刃有余。


郭松龄与杨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于他们对于奉军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郭松龄认为东北军不应该再参与关内争权,东北在日俄之间能完整保留已经不容易了。郭松龄希望张作霖保存实力,防止日本人进攻东北。而杨宇霆则不断鼓吹张作霖入主关内,与直系争夺政权。

其次是郭松龄与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斗争,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着极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


麦地传奇


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实际上奉系和直、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直系和皖系军阀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军或者晚清新军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军队的特征。而奉系的前身,则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文盲率极高,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奉系的领导人。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非常的忠诚,东三省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不会带兵打仗。让他们带几百个人打个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

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靠这些老派人不行



作为奉系扛把子的张作霖也认识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新派奉军的特点是会打仗,会建设,会练兵,但是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

。于是,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谓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跟他是校友的常荫槐、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被张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

陆大派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对李景林等陆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这一批人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也就是说,士官派因为杨宇霆,傍上了张作霖这条大腿;陆大派则因为郭松龄,傍上了张学良这条大腿。



老派要掌权,新派也要掌权,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来分呢?这样一来,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因此,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往大了说,是士官派和陆大派的派系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杨宇霆因为进入奉系比较早,再加上当时东北的问题是军队不够正规化,这些真是杨宇霆的强项。因此杨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

,在他的改革下,奉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并且还办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可以独立的生产各种武器。

另一方面,杨宇霆由于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政坛很了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帮助张作霖在与日本的谈判中获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张作霖签卖国条约时,张作霖就让杨宇霆负责谈判。杨宇霆每次都据理力争,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难驳回,把损失减少到最少,是个让日本人非常头疼的谈判对手。张作霖没有杨宇霆帮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杨宇霆的问题在于他不擅长打仗,这就给了郭松龄崛起的机会。毕竟军队最主要的还是要能打仗,军纪再好,装备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龄没有杨宇霆治军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会打仗!在他的指挥下,奉军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作为郭松龄的顶头上司,张学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龄建立的军功,在东北军内部一路高升,成为了少帅。

张学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说自己的地位是靠战场搏命得来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其它各路都被打败了,只有张学良率领的一路部队是唯一打了胜仗的。其实,这都是因为郭松龄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张学良对郭松龄有一种依赖感,离开了郭松龄,他什么都干不好。

也就是说,杨宇霆和郭松龄在奉军中,一个管军令,一个管军队。都有自己各自的势力,相互牵制。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军进入关内,实力大大加强。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权力。杨宇霆因为自视过高,已经不满足于参谋长的权力了,他也想管军队,这就触犯了郭松龄的利益,于是两个人就闹掰了。若是换作两个佛系性格的人,他们的这种矛盾还是可以妥协的。但偏偏他俩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龄,他的优点是能打仗,但缺点是

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再比如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和外交方面有功劳。但他恃才傲物,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并且还喜欢搞自己的小团体。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他们又都不愿意跟对方妥协。

最终因为郭松龄的问题,两人彻底搞掰。郭松龄在冯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号就是要惩办杨宇霆。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他的口号。实际上还是内讧而已,主要目标是张作霖。杨宇霆只是一个靶子。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而郭松龄比杨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奉军是姓张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气的说,没有张学良的重用,郭松龄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当年在南方跟孙中山混过,也是混不出头了才回的东北。张作霖本想把他留给张学良,让他做一个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终把自己坑死了。


所以,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郭松龄是死于他看不穿这个社会的本质,而杨宇霆则是死于他太高看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一个被暴尸,一个被枪毙。


Mer86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度度狼gg


郭松龄是太子派心腹,杨宇霆是老派代表,在奉系内部这两派出了名的明争暗斗,郭松龄与杨宇霆不和,也不难理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郭松龄与杨宇霆,基本上处于相互拆台的关系。从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先是杨宇霆,杨宇霆虽然深得张作霖信任,但始终没有实权,虽然贵为奉军总参谋长,手里并不掌兵,与张作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相比,杨宇霆简直算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了。

杨宇霆心心念念想要拥有自己的人马,1920年直皖联合,张作霖任联军总司令,皖系的徐树铮人任副总司令,而杨宇霆依旧出任参谋长。

在徐树铮的撺掇下,杨宇霆考虑到自己在奉军内部遭受的“不公”,于是毅然答应与徐树铮共同招募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


此事被张作霖知道后,直接把杨宇霆一撸到底,让他回天津当寓公去了,只是张作霖的奉军军务实在离不开杨宇霆,后来便让他回到了奉军系统,不过杨宇霆回来后,由于犯有前科。

被奉系高层不管是老派还是太子派排挤,搞得无地自容,便请调江苏任都督,但是江苏在当时是孙传芳、陈调元的地盘,听说张作霖安排杨宇霆督江苏,赶忙派人到奉天1盘杨宇霆的底,为日后逐杨做准备。

杨宇霆却不把孙传芳、陈调元放在眼里,没想到他刚到任,郭松龄就给他来了个釜底抽薪,把驻在当地的东北军悉数北撤,只留刑士廉驻上海,丁希春驻南京。

这两个师的兵力在孙传芳大军环伺下根本不是个个,杨宇霆到了暗自叫苦,时刻想着脱身之法,要不是这是都是乱世练出的人精,想跑只能金蝉脱壳,硬刚肯定九死一生。

一天杨宇霆、陈调元一起去会场开会,中途杨宇霆提出想洗澡,然后直接换便装作专列逃亡徐州,与张宗昌一道去了北京。

若不是脱险及时,基本上小命就交代了,这种背后捅刀子下绊子,杨郭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共戴天了!


历史三日谈


郭松龄被少帅张学良视为精神支柱,而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最重要的智囊团成员。两个人都是奉系极重要的人物,却为什么不和呢?

第一,派别不同。随着奉系的不断壮大,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麾下的奉系不可避免的逐渐分为几个派别,即老派和新派,而新派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老派主要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是跟着张作霖从土匪一直到现在的起家老人,如张作相、汤玉麟等人,这些人与张作霖感情最为深厚,也是奉系的实力派。


而所谓的士官派,是指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过的等人组成的一派,他的代表就是杨宇霆,成员包括姜登选、常荫槐等人。而陆大派指的是在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曾经就读过的人员,陆大派的领袖就是郭松龄,少帅张学良也与陆大派最为亲近。

毛主席曾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随着势力的膨胀,或为公或为私,拉帮结派几乎成为必然。而不同派别的明争暗斗,也往往势同水火。作为不同派别的领袖,杨宇霆和郭松龄不和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郭松龄和杨宇霆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同。郭松龄更像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他更加激进,也更为爱国。郭松龄一直视日本为东北的最大威胁,一直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不事内战,抵御外辱”。而杨宇霆则更像一个老派的精明人物。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家国,而是派别和个人利益。因此在杨雨婷看来,为了维护奉系利益,对外妥协,无论是日本还是沙俄,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郭松龄和杨宇霆的性格不合。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郭松龄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也一直是少帅张学良的精神支柱,但郭松龄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而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东北,尤其是筹建兵工厂和对日联络方面,均有功劳。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

最终两人的结局不是很好,1925年,郭松龄与冯玉祥和李景林突然结成同盟共同反奉,突然倒戈的郭松龄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沈阳城下才被张作霖击败,被俘后的郭松龄,被张作霖枪毙后曝尸3日。而郭松龄的反叛,也使得奉军元气大伤,最精锐的奉军几乎都在内战战场上被消耗。

而在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少帅张学良即成东北军首领位置。由于杨玉婷与张学良严重不合,1929年,杨宇霆、常荫槐被张学良枪毙。


鸢飞九天2018


表示刚重温了下少帅,我也来回答一下吧。本人觉得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主要是因为这两人的理念、性格问题影响吧!


一、郭松龄和杨宇霆应该就是我们印象里那些一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人,这些是天生了,对的,没错!他俩应该就是上辈子的冤家,毕竟有些人就是看着让你感觉不爽,提不起兴致来,更别说郭松龄和杨宇霆本来就性格有点问题,特别是郭松龄完全不变通,有一就说一。

当然并不知道真正历史郭松龄是咋样,但从对史料和电视剧中的郭松龄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但狂傲固执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帅》里张作霖的一句话:“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么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处呢?郭松龄不单是和杨宇霆和不来,他和很多人都合不来。


二、或许在他们还没见面时,梁子或许就已经结下了。奉军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帅》里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陆大”派有过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以杨宇霆为主。而陆大派是中国陆军大学的士官,以郭松龄为首。

两个派系的士官历来不和,即使没有矛盾,但也不会有交情。他们两在未见面时,或许说“已相知,未相识”时就互相看不上对方了。

三、后来两个人相知相识后,就更加看对方不舒服了,因为两个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样。

郭松龄想好好发现东北,稳定东北,不入关去争。而杨宇霆倡导对外扩张,入关争雄。两个人的 理念不一样,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样,自然更加对不上眼了。

四、其实这两人双方都有点吃对方的醋,郭松龄是少帅张学良的导师,少帅很器重他,为了郭松龄,没给过多少好脸色给杨宇霆,杨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热脸贴张学良冷屁股的。而大帅张作霖恰恰相反,张作霖是很器重杨宇霆,弃用郭松龄,郭松龄后来造反,就是因为不受大帅重用。两个人一个吃少帅的醋,一个吃大帅的醋,他们对对方的器重者,自然是会有点嫉妒的,本来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被一些其他因素扰的越来越大罢了!


这两人都是奇才,但结局都是凄惨,郭松龄被不喜欢自己的张作霖杀,杨宇霆也被不喜欢自己的张学良杀,他们始终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爱”。


夏目历史君


这事儿要分主观和客观原因。


主观上,杨宇霆是野心勃勃的奉军谋士,属于老牌军阀思想,每天就像如何让奉军争霸天下。而郭松龄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军人,还受了点革命思想,依然和杨宇霆不对付。


而且就算没有性格和理想上的冲突,两人一个是张作霖心腹,一个是太子党,双方不可能和和气气,张作霖知道郭松龄有本事才把儿子交给他,但是同时也打压郭松龄,估计是以后留给张学良去重用施恩的那套人情世故。


客观上,这两个人,杨是士官派,郭是陆大派,本就理念不同还是军中不同派系,为了争夺奉军将来的领导地位,自然互相看不过眼,在奉军打下半个天下时论功行赏,杨宇霆得到一省而郭松龄只得钱财,这时候郭才决定造反。


对于杨宇霆来说,自己和太子爷关系不好,就要抱紧老帅大腿,打压其他人,让张学良最后无人可用只能用自己,可惜他高估了少帅的气量以及自己太过张扬,直接被杀。

对于郭松龄来说,他看不上张作霖一身匪气,可还得在人家手下当差,于是想着通过影响张学良影响奉军,以待以后掌握大权,然而没有拿到该有的封赏使得郭忍无可忍,手握精锐的他贸然开战,可张作霖拉开了日本人,冯玉祥看戏,郭松龄只能兵败身亡。


历史区的哈士奇


郭杨之不和,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两人派系不同。郭松龄是奉天武备学堂和北京陆军大学毕业的,杨是日本陆军士官学院毕业的。当时奉军大概分三派,还有一派就是早期跟着张作霖当土匪的那一派,但对立最严重的就是陆大派与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两人后台不同。郭的后台是张学良,杨的后台是张作霖。张学良对郭是掏心掏肺,说句不妥的话,对郭松龄比对他爹张作霖还好;日本人杀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执掌东北政权,第一件事就是杀杨宇霆给郭松龄报仇。


第三是两人观念不同。杨宇霆是亲日派,他主张和小日本共治东北,郭松龄反奉时,就是他云和日本人谈的密约,基本上日本人说什么他答应什么。而郭松龄对日本人深恶痛绝,即使面临兵败身亡的险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从这点来看,郭松龄值得敬佩。

本来就有这么多的不同点,再加上两人都是奉军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敌。

所以两人在共事时难免会相互斗,郭松龄毕竟没有杨宇霆底子厚,资历深,所以屡斗屡败。

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杨宇霆到江苏当总督,张学良本想让郭松龄当直隶总督,但杨宇霆和姜登选联手,没让郭当成总督。

这事也就成了后来郭松龄反奉的诱因。

大概这么简单地介绍一下吧,望你满意。


风谈天下


这还得从当时的时局说起,第一次奉直战争后,奉军内部开始形成了老派和新派,老派就是奉军中的实力派,他们的成员大多数是和张作霖一起出生入地的好兄弟,有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汤玉麟,孙烈臣等人,他们都在奉军中担任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而是士官派,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以杨宇霆为首领,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等人。而陆大派成员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他们以郭松龄为首,而张学良虽不是陆大派的首领,但是非常欣赏和提拔陆大派的成员,路大派成员多次担任师长,旅长等职务。

都是不同派系的首领,所以本身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这也是士官派和陆大派之间的矛盾,再说两人之间的主张也不一样,郭松龄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而杨宇霆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已然成为张作霖称霸中原的得力助手,同时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有张作霖的宠幸,有的时候都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自以为是张学良的长辈。而郭松龄呢,他是属于不苟言笑,特别严肃,但是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的人。但是郭松林又非常受到张学良的重用,他们两个关系非常非常要好。

后来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得到,所以这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杨宇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贡献并没有自己那么大,而且得到那么高的赏赐,这对于郭松龄来讲肯定受不了。郭松龄简直就是个恃才傲物的混蛋,他吃住都是张家的,还掌握着张家的最精锐的部队,可是到最后却反了张作霖,也不顾与张学良之间的师徒之情,朋友之情。刚开始以为郭松龄有着崇高的理想,比杨宇霆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后来他反了张作霖就不这样觉得了。

反而杨宇霆,老帅在时,辅佐老帅,出谋划策,东北那样的地理环境,政治氛围,杨宇霆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使东北,至少不落于日本人之手,老帅死后,虽然有些托大,经常以叔叔辈对待张学良,但至少不像郭松龄那样起兵造反,该给张学良出谋划策时他依然能够才智尽处出。

其实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奉系军中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两个人,前者是少帅的精神支柱,后者则是张作霖的肱骨心腹,无奈这两个人三观差异抑或两者相互妒忌,搞得两人关系水火不容,郭是清高的理想主义者,而杨是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郭松龄1925年被老帅杀,杨宇霆1929年被少帅杀。他俩要是有一个能活到1931年,日本人哪敢如此轻率就发动九一八?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这里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聊聊你的观点,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欢迎大家关注我,真的谢谢大家阅读,祝你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