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HYY-贺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度度狼gg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而杨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跟随张作霖,张作霖十分信任他,让他当东北军总参谋。当时东北夹在日本和俄国两大帝国之中,杨宇霆经常为张作霖出谋划策,使东北在日俄之间游刃有余。

郭松龄与杨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于他们对于奉军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郭松龄认为东北军不应该再参与关内争权,东北在日俄之间能完整保留已经不容易了。郭松龄希望张作霖保存实力,防止日本人进攻东北。而杨宇霆则不断鼓吹张作霖入主关内,与直系争夺政权。



其次是郭松龄与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斗争,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着极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


传奇历史观


(张学良)


表面上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不和,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权力斗争。


当然,这不是说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就是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力运行逻辑。


假设我们把东北军看做是一个公司,那么张作霖就是这个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张作相、杨宇霆、姜登选这些人就是他打天下的老伙计,担任公司的副总、VP。


张作霖想培养第二代,就拿了一个新部门给儿子张学良管,还给他配了一个能力很强的职业经理郭松龄。(张作霖委任张作霖、郭松龄练新军)。


偏偏公司传统业务纷纷亏损(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惨败),而张学良与郭松龄负责新部门业绩斐然(第二次直奉战争)。


这个时候作为儿子的张学良自然希望父亲论功行赏,然后把他张学良看好的公司的年轻人(郭松龄、王以哲)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让几个尸位素餐的老VP退休。


而张作霖自然觉得反正将来一切都是自己儿子的,而且之前老兄弟们汗马功劳不少,何必如此着急卸磨杀驴。


当然,张学良是不可能直接反对自己父亲,而张作霖为了维护张学良的声望,也不可能当众批评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成了张氏父子的代理人。


所以才会出现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居然直接向张作霖提出要求,让张作霖保证胜利后不会让杨宇霆担任重要职务;郭松龄之所以敢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代表着张学良的利益。


而张作霖之所以答应了郭松龄,之后又全部不认账,实际上就是向郭松龄背后的张学良表明,奉系说话算数的还是自己,还轮不到张学良。


(郭松龄与杨宇霆)


所以之后我们看到杨宇霆虽然被张作霖任命为江苏督军,并且张作霖还答应让杨宇霆带一支部队一同赴江苏以壮行色的要求后,张学良不但不听从张作霖的命令,反而变本加厉,让原本驻扎在浦口的刘伟一旅调回河北,来公然杨宇霆的台,结果导致杨宇霆上任时只有一个卫队营。


这个时候出来拆台的不是郭松龄,而是张学良亲自下场。这说明最初希望杨宇霆别去江苏,并不是郭松龄一个人的意见。


杨宇霆担任江苏督军不到十天就被孙传芳、陈调元打回北京,除了他本人轻敌大意以外,张学良故意拆台也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后来郭松龄反奉之初,张作霖一度以为是张学良指示,所以还专门给张学良去了一封语气特别客气,称呼张学良为“张学良先生”的电报,搞的张学良只能跳海明志。


、(张作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张作霖怀疑郭松龄反奉是张学良指示,就是因为张学良之前不止一次表现出对奉系最高权力的觊觎。


从这个角度说,郭松龄与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他们两人的矛盾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关于奉系最高权力交接中的矛盾,这种矛盾无论是古代皇朝还是现代家族企业都不稀奇。


比如演员车晓的前夫李兆会,在仓促接手父亲公司后第二年就差不多把父亲留下的老人,甚至包括他的叔叔都开掉了吗,这和张学良何其相似。


兰台


杨宇霆与郭松龄,两人其实才能上是互补的,杨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在军事上是个弱项。郭在军事和带兵及革新军队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在政治却是十分幼稚的。

其实这一点,老帅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和张学良说:东北不能只有郭松龄。老帅是想告诫一直和郭松龄亲近的张学良: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这两人终究没有做成廉颇、蔺相如。杨宇霆的观点是想要继续往中原挺进扩大地盘,郭松龄则是想要扎扎实实开发好东北,让百姓安居。

首先,两人虽然同属奉系,但是派别不同。杨宇霆属于士官派,这个派系都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比较亲近;陆大派是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这批人和张学良比较亲近,其领袖就是郭松龄。

正是因为杨宇霆曾经的留学经历,他无论是日本还是对沙俄的态度都比较宽容,而且为了奉系的利益愿意妥协,视野只在派系和个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陆军大学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日本人十分憎恶,一门心思抵御外敌,两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从两人的性格方面来说,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张学良曾言郭松龄性格不好,像个女人,特别爱吃醋、小器,看不得张学良和姜登选、韩麟春在一起。郭松龄的军事才华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点,心胸狭隘。所以在电视剧少帅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杨宇霆这边,因为杨宇霆不会直接在别人面前说郭松龄的不是,郭松龄一提到杨宇霆就会炸锅,一直在张学良面前挑拨。

而杨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帅,老帅走后杨宇霆过于骄横跋扈,没有把少帅放在眼里。有人说杨宇霆是为了东北的发展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军阀混战,人、枪、地盘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他地位有多高,少帅有多么无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归根结底还是张家的。杨宇霆始终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顾少帅的意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彻彻底底触碰了老张家的底线。

杨宇霆比较工于权术,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势力,想要将自己的士官派陆陆续续插进军队之中,从而扩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势力范围。但是郭松龄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张学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状,他俩交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这里。1925年郭松龄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张作霖,矛头直指杨宇霆。老张平了此次叛变之后,杨宇霆把郭松龄夫妇给杀了。

郭杨之间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帅和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权力之争了。在争夺领导权的争斗之中,他们不断交恶,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有你无我的阶段,转化成了华北集团内部的暴力流血事件。从张学良的角度上来说,杨是一定要杀的。他对杨宇霆的势力已经开始防备,毕竟杨在生前已经有架空少帅的气势,就像当年韩信和年羹尧一样,也必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而且现在总有人在诟病张学良竟然用硬币杀人,可见其昏庸。可是,用硬币正反来杀人更是表露出张学良优柔寡断的一面,这么优柔寡断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杀人了,可见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吧。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不得不说张作霖除了那些好哥们老班底之外也有一些能臣,比如说王永江,作为三省的财政大臣,它的作用对于那个时期的东北是很重要的,假如没有王永江,那么张作霖将会不知开支,奉票在东北可能就没有那么硬,被日本或者俄国的外票所压制,可能日本人可以用货币左右东北的局势。

杨宇霆外号小诸葛,当然这个小诸葛不是桂系的白崇禧,他不善打仗善交涉当年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给了杨宇霆江苏督军,姜登选安徽督军,可是他们呢一枪没放跑了,但是他的谋略实在是厉害尤其是对日的交涉,所以张作霖能够一直使用杨宇霆,因为他外交方面是个行家。

接下来就是郭松龄了,他这个人人高马大的,外号郭鬼子。打仗是很厉害的,比如说那两次直奉战争,身先士卒,并且改革军制,简练军队也就是他造反时的军队,奉军精锐,你们也可以看到以区区几万兵力直接吓住了奉军几十万大军。这也可以看出他打仗是个人才。难得的将才。



接下来聊一聊他们为啥会不和,甚至郭松龄造反时打的也是清君侧诛杨宇霆。那我们就得开始看看以前他们之间的小问题 或者说不和的原因吧,大家都知道直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是郭松龄,张作霖也想着说给他一个一官半职的,可是等到真要封的时候呢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乎他就不乐意了本来就是给我的江苏督军为啥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他姜登选,老帅时期一直重用赴日留学的士官派而对于陆大派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于是郭松龄可能那是就开始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但是老帅给了他一个比杨宇霆更高的责任更大的职位就是辅佐少帅,让他先在这一帮能人面前有微信,比如说少帅的做三省的统治者是靠打出来了而不是世袭。于是郭松龄让张学良干啥他就干啥,裁汰旧式军队,改革军制吧,编练精军,那些以前旧式军队裁掉比如说托关系的军队,或者是为了吃粮当兵的军队,但是他发现在老帅这边的杨宇霆有了自己的班底,有着自己的士官派并委以要职,于是就开始对杨宇霆更是心存芥蒂了,所以到了最后他选择造反打着清君侧随着战事的进行他想的不是简单的杀杨宇霆的事了而是连老帅一起做掉但是这时打的旗号是保少帅,最后巨流河之战,郭军战败,张学良收拾残部,郭松龄被张作霖杀害,陆大派彻底被压制。



史地菌


郭杨之不和,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两人派系不同。郭松龄是奉天武备学堂和北京陆军大学毕业的,杨是日本陆军士官学院毕业的。当时奉军大概分三派,还有一派就是早期跟着张作霖当土匪的那一派,但对立最严重的就是陆大派与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两人后台不同。郭的后台是张学良,杨的后台是张作霖。张学良对郭是掏心掏肺,说句不妥的话,对郭松龄比对他爹张作霖还好;日本人杀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执掌东北政权,第一件事就是杀杨宇霆给郭松龄报仇。


第三是两人观念不同。杨宇霆是亲日派,他主张和小日本共治东北,郭松龄反奉时,就是他云和日本人谈的密约,基本上日本人说什么他答应什么。而郭松龄对日本人深恶痛绝,即使面临兵败身亡的险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从这点来看,郭松龄值得敬佩。

本来就有这么多的不同点,再加上两人都是奉军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敌。

所以两人在共事时难免会相互斗,郭松龄毕竟没有杨宇霆底子厚,资历深,所以屡斗屡败。

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杨宇霆到江苏当总督,张学良本想让郭松龄当直隶总督,但杨宇霆和姜登选联手,没让郭当成总督。

这事也就成了后来郭松龄反奉的诱因。

大概这么简单地介绍一下吧,望你满意。


风谈天下


派系问题。搞小团体这种事,大到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小到一个办公室都屡见不鲜了。

民国时期,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其新派高级军官主要来自两个地方。

1、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代表人物: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

2、陆大派。北京陆军大学或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毕业。代表人物:郭松龄、张学良。

群体社会中,人一旦与派别挂上关系,争斗便不可避免。一大一小两块蛋糕,一群人分食。吃大吃小的先后顺序,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多分少的数量问题,也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化导致派系出现,比较显著的表现是自然而然抱团和自然而然排外,放到奉系军政体系里,就是三观不合和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奉系士官派的代表杨宇霆,属于老帅嫡系,颇受张作霖重用和赏识。陆大派代表郭松龄呢,属于少帅嫡系,用张作霖教训张学良的话说就是:“你除了老婆不给郭茂宸睡以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东北军里,张学良相比张作霖,思想观念要激进的多。他们两方的阵营中,张作霖、杨宇霆的奉系元老派和士官派有很强的旧时代官僚主义作风,思想保守。张学良、郭松龄的新派和陆大派则对国家革命、国家一统比较青睐。到后来,郭松龄因反对内战发动叛乱失败而处死。杨宇霆却因想以元老身份控制张学良,反对东北易帜被杀。两人的死因,便很好说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三观分歧。两人死的方式都那么不对路,活着的时候,就更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最后放两段张学良对杨、郭的看法和个人看法:

“郭松龄根本就和杨宇霆不和。怎么不和呢?杨宇霆当年当参谋长,郭松龄是一个少校参谋,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回来的时候当了中校参谋,他为借钱也不知为什么,他俩就弄翻了。”(俗语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里面有点政治排挤的意思。)

“这里头有点小问题,我们奉天历史上就有这个问题。韩麟春呀,姜登选呀,他们叫士官派。那么郭松龄是陆大派,像我们讲武堂底下出来的,算是跟陆大派一系的。那么他们就不太和,所以,后来郭松龄怎么把姜登选给枪毙了呢,也有旁的意思。”(可见派系内斗是奉天内部一直存在的东西)


王老先僧


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实际上奉系和直、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直系和皖系军阀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军或者晚清新军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军队的特征。而奉系的前身,则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文盲率极高,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奉系的领导人。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非常的忠诚,东三省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不会带兵打仗。让他们带几百个人打个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靠这些老派人不行!



作为奉系扛把子的张作霖也认识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新派奉军的特点是会打仗,会建设,会练兵,但是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于是,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谓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跟他是校友的常荫槐、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被张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

陆大派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对李景林等陆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这一批人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也就是说,士官派因为杨宇霆,傍上了张作霖这条大腿;陆大派则因为郭松龄,傍上了张学良这条大腿。



老派要掌权,新派也要掌权,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来分呢?这样一来,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因此,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往大了说,是士官派和陆大派的派系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杨宇霆因为进入奉系比较早,再加上当时东北的问题是军队不够正规化,这些真是杨宇霆的强项。因此杨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在他的改革下,奉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并且还办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可以独立的生产各种武器。

另一方面,杨宇霆由于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政坛很了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帮助张作霖在与日本的谈判中获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张作霖签卖国条约时,张作霖就让杨宇霆负责谈判。杨宇霆每次都据理力争,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难驳回,把损失减少到最少,是个让日本人非常头疼的谈判对手。张作霖没有杨宇霆帮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杨宇霆的问题在于他不擅长打仗,这就给了郭松龄崛起的机会。毕竟军队最主要的还是要能打仗,军纪再好,装备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龄没有杨宇霆治军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会打仗!在他的指挥下,奉军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作为郭松龄的顶头上司,张学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龄建立的军功,在东北军内部一路高升,成为了少帅。

张学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说自己的地位是靠战场搏命得来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其它各路都被打败了,只有张学良率领的一路部队是唯一打了胜仗的。其实,这都是因为郭松龄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张学良对郭松龄有一种依赖感,离开了郭松龄,他什么都干不好。

也就是说,杨宇霆和郭松龄在奉军中,一个管军令,一个管军队。都有自己各自的势力,相互牵制。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军进入关内,实力大大加强。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权力。杨宇霆因为自视过高,已经不满足于参谋长的权力了,他也想管军队,这就触犯了郭松龄的利益,于是两个人就闹掰了。若是换作两个佛系性格的人,他们的这种矛盾还是可以妥协的。但偏偏他俩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龄,他的优点是能打仗,但缺点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再比如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和外交方面有功劳。但他恃才傲物,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并且还喜欢搞自己的小团体。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他们又都不愿意跟对方妥协。

最终因为郭松龄的问题,两人彻底搞掰。郭松龄在冯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号就是要惩办杨宇霆。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他的口号。实际上还是内讧而已,主要目标是张作霖。杨宇霆只是一个靶子。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而郭松龄比杨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奉军是姓张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气的说,没有张学良的重用,郭松龄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当年在南方跟孙中山混过,也是混不出头了才回的东北。张作霖本想把他留给张学良,让他做一个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终把自己坑死了。


所以,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郭松龄是死于他看不穿这个社会的本质,而杨宇霆则是死于他太高看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一个被暴尸,一个被枪毙。


Mer86


表示刚重温了下少帅,我也来回答一下吧。本人觉得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主要是因为这两人的理念、性格问题影响吧!

一、郭松龄和杨宇霆应该就是我们印象里那些一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人,这些是天生了,对的,没错!他俩应该就是上辈子的冤家,毕竟有些人就是看着让你感觉不爽,提不起兴致来,更别说郭松龄和杨宇霆本来就性格有点问题,特别是郭松龄完全不变通,有一就说一。

当然并不知道真正历史郭松龄是咋样,但从对史料和电视剧中的郭松龄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但狂傲固执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帅》里张作霖的一句话:“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么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处呢?郭松龄不单是和杨宇霆和不来,他和很多人都合不来。


二、或许在他们还没见面时,梁子或许就已经结下了。奉军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帅》里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陆大”派有过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以杨宇霆为主。而陆大派是中国陆军大学的士官,以郭松龄为首。

两个派系的士官历来不和,即使没有矛盾,但也不会有交情。他们两在未见面时,或许说“已相知,未相识”时就互相看不上对方了。

三、后来两个人相知相识后,就更加看对方不舒服了,因为两个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样。

郭松龄想好好发现东北,稳定东北,不入关去争。而杨宇霆倡导对外扩张,入关争雄。两个人的 理念不一样,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样,自然更加对不上眼了。

四、其实这两人双方都有点吃对方的醋,郭松龄是少帅张学良的导师,少帅很器重他,为了郭松龄,没给过多少好脸色给杨宇霆,杨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热脸贴张学良冷屁股的。而大帅张作霖恰恰相反,张作霖是很器重杨宇霆,弃用郭松龄,郭松龄后来造反,就是因为不受大帅重用。两个人一个吃少帅的醋,一个吃大帅的醋,他们对对方的器重者,自然是会有点嫉妒的,本来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被一些其他因素扰的越来越大罢了!


这两人都是奇才,但结局都是凄惨,郭松龄被不喜欢自己的张作霖杀,杨宇霆也被不喜欢自己的张学良杀,他们始终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爱”。


夏目历史君


利益相争,政见相左。

张作霖虽然作为奉系老总,在奉系说一不二,但是对于郭松龄和杨宇霆的争斗也是莫可奈何,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最后只能采取近乎放任的态度。当然,张作霖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否则的话在1925年也不会派郭松龄去日本考察。

张作霖与张学良,一个是老帅,一个是少帅,他们作为父子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毕竟老帅挣的家产最好也会落入少帅的口袋。可是却架不住手底下的人分别以老帅、少帅为首各分山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利益集团,一个是打着老帅旗号的以杨宇霆为代表的“士官派”,一个则是打着少帅旗号的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智囊,郭松龄则是张学良的智囊,原本应该是两代领导集体,可是张作霖为了让儿子能够拥有更丰厚的政治资产,将儿子推到了台上,让他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领导班子。

张学良的领导班子的代表是谁呢?上面已经说了,是郭松龄。

郭松龄是北洋政府创办的中国陆军大学毕业,毕业后经历比较波折,一直出不了头,曾经投奔过孙中山、参加过护法运动,在护法运动失败后才灰心丧气地返回奉天,然后到了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当时张学良正好在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由此结识了张学良,两人也算是有一段师生情谊。

郭松龄自己也对张学良说过:“我要不是遇见你呀,就没有今日。”所以,郭、张两人的关系曾经好到可以同穿一条内裤。张学良手里的奉军精锐,就是郭松龄帮他带出来的。

郭松龄为什么与杨宇霆不和呢?

杨宇霆代表的是张作霖,他郭松龄代表的是张学良,现在东北是张作霖当家,杨宇霆又是张作霖的高参,给张作霖出谋划策,张作霖虽然谈不上完全信任杨宇霆,但是对于杨宇霆确实很依赖,也很看重杨宇霆的意见,所以郭松龄很难冒头。

老帅的领导班子还没退休,少帅的领导班子又急于表现,所以就不得不争了。

我举个例子,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作为主力部队的统帅与吴佩孚部激战,打垮了吴佩孚,可是等到封赏的时候,杨宇霆成了江苏督办,可是郭松龄却还是一个副司令,没捞到好处。郭松龄没捞到好处当然不乐意了,所以跟张学良抱怨,张学良听完了郭的抱怨,又去求张作霖给点好处安抚郭松龄。但是张作霖拒绝了,一个是因为郭松龄是张作霖留给张学良的,一个是因为杨宇霆当时给张作霖吹了“耳边风”。

杨宇霆感受到郭松龄是自己的威胁,所以一直在有意地压制他。恰好此时张作霖又很重用杨宇霆,所以郭松龄对张作霖也有了脾气,也为日后反奉埋下了引子。

郭松龄骨子里很高傲,对于张作霖屡屡拒绝自己的提议,纵容杨宇霆打压自己早已经怒不可遏了。张作霖为了缓和矛盾,在1925年派郭松龄去日本考察,没想到郭却在日本和韩复榘勾搭上了,最终上了冯玉祥的贼船。

后来,郭松龄反奉,杨宇霆为什么直接先斩后奏地枪毙了郭松龄?因为他怕把郭松龄带回沈阳后,张学良会救郭松龄,当时张学良也确实在向张作霖求情。如果郭松龄没死,以后张学良当家里,肯定会提拔郭松龄,到时候自己往哪放?所以干脆毙了郭松龄。

郭松龄的结局不好,杨宇霆的结局也没好到哪去,最后也被张学良用一场“鸿门宴”给杀了。

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说到底他们确实是有点“佐帅之才”,但却不是当统帅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