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無詩不唐,唐代“詩字輩”的詩人就有一堆:詩仙、詩聖、詩魔、詩佛、詩神、詩鬼、詩傑、詩狂、詩骨、詩家夫子、詩豪、詩囚、詩奴等。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王維,就是他們之中最重要的一位,號稱“詩佛”。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以詩才聞名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當時有“天下文宗”之稱。許多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園詩更是令人大開眼界。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王維字摩詰,名字來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但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佛系青年。他出身富貴,少年時代生活富足,意氣風發,也寫過“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畫樓朱閣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這樣的詩句。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王維早年隨母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衣不文采,居藍田別墅,與道友裴迪往來,“彈琴賦詩,傲嘯終日”。寫出來的詩句也變成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這種充滿了禪意的樣子。不過,王維並不是就此遁世,他仍然交友、寫詩、作畫,不過是心境越發平和,最終成為了“詩佛”。

隱逸與自由,“詩佛”和他的佛系詩

王維的禪心可以從他的許多詩中得到明證,如:“清淺白石灘,綠蒲尚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王詩的禪理佛趣可以說是俯首即拾,觸目菩提。 作為詩人,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官吏,王維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表裡如一的人格上偉人,王維是失敗的,甚至他是一個卑劣者。安祿山叛變,王維被俘,他深深陷入了人生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矛盾之中,在獄中不顧一切地服藥假充殘疾,以此反抗,但徒勞無益,還是被迫接受叛變政府的官職。於是他內心羞愧得無以復加,其宗教心態也由“奉佛出塵”轉向了“奉佛報恩”,達到了仕隱兩相忘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