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第2099期文化产业评论

巴西国家博物馆陷入火海,2000万件文物付之一炬。文物的毁灭让我们心痛不已,而很多不专业的文物修复同样让我们感到失望。敦煌摩崖造像、浙江温州清代古桥、最美野长城等的奇葩修复,似乎成了一场“选丑”竞赛,中国的文物修复真的到了没有最丑,只有更丑的地步?基层文保部门的文物修复困难、资金的缺乏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到底是谁的过错?我们保护文物公众意识的缺失应该如何拯救?

作者 | 吴静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3488个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当地时间9月2日晚上7点多,位于巴西里约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陷入火海,2000万件文物付之一炬。这场大火不仅毁灭了2000多万的珍贵藏品,也使人类文明永远的失去了这段记忆。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文物的毁灭让我们心痛不已,而很多不专业的文物修复同样让我们感到失望。近年来,奇葩文物修复屡屡登上头条,有的人当做一条信息刷过,有的人当成一个笑话看着,殊不知,人类走过的历史正在我们的忽视与无知中走向悲凉。

文物“毁容”

8月,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许鑫在微博上转发了四川安岳峰门寺的摩崖造像修复前后对比图,经由各公众号转载,意外引发了一场全民关注文物修复事件的轩然大波。在前后对比图中,开凿于南宋,经岁月磨砺而古朴庄重的佛像被厚重地化工颜料覆盖,“高级灰”成了饱和度极高的“农家乐”色彩,庄重不再,却出现一种异样的喜感。许鑫的微博发出后,同类案例也纷纷出现,一波“土味审美”“辣眼睛”“毁容式修复”“仙气佛像一秒下凡”的攻击和调侃纷至沓来。地方文物保护,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文物保护现状,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出场。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峰门寺石刻修复前后对比

说“再次”,是因为以保护和修复为名的文物破坏行为并不是首次出现。近年来此类案例就常见于报道。

2016年,一篇标题为“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帖子提及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的一段明长城被修复事件。该段长城地处地势雄险陡的山岭中,鲜为人知,是标准的“野长城”,被驴友和摄影爱好者誉为“最美野长城”。但2014年“最美野长城”被修缮,施工方对小河口长城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和地面进行了“抹平”式修复,

从前后对比图来看,历经700多年,沧桑古朴,极有味道的野性风貌完全被掩盖在灰色的砂浆之下,不伦不类的视觉观感让人既心痛又愤慨。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小河口长城修复前被誉为“最美野长城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被砂浆填平后的“野长城”

2017年,历史学者、作家张宏杰在微博里曝光了安徽凤阳县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中,工人在对城墙修缮中使用电钻将旧砖起掉,换成新砖。由于周边缺乏监督,甚至可能有工人倒卖古砖。电钻、以新砖替换古砖、倒卖古砖,这些加诸在明长城修复中的词汇,让人触目惊心。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施工现场,古味荡然无存

2018年,浙江温州一处有着17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桥在年初遭到人为损毁,宁波一家冶金勘察设计公司在做地质勘探时,为方便水上作业设备通行,在未向任何部门报告的情况下,擅自用挖掘机对清代古桥进行拆除。在文广新局组织重修后,此桥原来中轴对称的五孔中的一个孔洞,被石块填充的几乎不见,原来挺直的桥柱出现歪斜,桥墩处有明显缝隙,施工者草率地使用了小石块进行填塞。昔日端秀的石桥,变了一副模样,似一个萎靡的病人。当地文保志愿者还发现,桥边介绍牌上将原本应是“道光始建,光绪重建”写成“光绪始建,道光重建”,如此低级的错误、潦草的态度出现于专业文保部门监管之下的古迹身上,实在不应该。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修复前的清代古桥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修复后的古桥已没有了精神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重修后留下的大孔隙

但上述案例都不如8月的这次安岳摩崖造像毁容事件来的关注度高。其因一是鲜艳的土味审美呈现于佛像这类具体的人物雕塑形象上,修复前后对比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要比简单的文字报道或砖瓦建筑类修复结果更直观,也更让人惊诧;二是经由各自媒体的转发后引起了带有调侃、嘲讽和攻击的公众评论,事件在这些评论中被逐渐演绎成一种笼罩的气氛。在气愤、痛心和担忧之下,又多少带有娱乐性质的热点,有了更多扩散性效应。

谁之过?

错误已经犯了,找出犯错误的人成了观众的本能反应。安岳当地政府和文保单位很快成了众矢之的。业内人指责,在国家文物局反复强调文物修复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下,相关部门怎会允许犯如此缺乏专业素养的低级错误;吃瓜群众举着瓜声讨政府官员无知与不作为,甚至出现是否私吞国家下拨本用于保护文物的资金、为了累积和炫耀政绩而草率行事的诸多质疑。

很快,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峰门寺摩崖造像被重绘的情况说明》,对这一事件做了澄清。《说明》虽有耍锅之嫌,但言辞中也透着无奈与委屈:峰门寺是2012年才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即国家正式接手承担起对这批摩崖造像保护工作的时间是在2012年。但公众看到的被重绘的主像,其修复时间是23年前的1995年,性质为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的培修行为。安岳文物局的意思明确:我们接手前,他就已经是这样了,这锅我们不能背。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如果主要责任不在管理部门,这锅该不该由当年集资的村民和修复的工匠来背?出钱又卖力请来工匠修复的村民们和工匠本人若得知此事想必也很委屈。从小就在身边,一直为长辈敬拜的塑像,原来不是“我们的”。一片好心为佛像着一身新装,20多年后却成了“破坏国家文物”的罪过。

那么错误究竟在谁?如果安岳摩崖石刻的修复时间早于其成为文保单位,管理部门可以自我申辩,小河口长城、明中都城墙却早已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国家文物局三令五申“修旧如旧”,并要求不可以移动古迹文物修复需要严格申报审批、多方论证、严谨执行的条例下,令人遗憾的破坏性修复事件仍然不断出现,文保相关单位无论如何都难辞其责。

女人、狗、监控:基层文保的困境

客观地说,基层文保部门也有难言的苦衷。比如,在文物遗址动工需要牵涉多方利益,在经济效益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中,拆和不拆,怎么拆往往成为几方博弈,难以调和的问题,很多时候,在地方经济效益面前,没有实际执法权的基层文保部门多成为丧失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再比如,地方申请文物修复需经过层层审批,资金最终如何落实,需要等待多久都成为了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问题,而基层文保,尤其是偏远地区或知名度有限的文物,每年所可能获得的保护经费十分有限。这次安岳石刻事件如果不是因为毁容性修复引起了社会关注,它就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就在隔壁的大足石刻,每年投入的文保经费上千万,并设有专门负责文保研究,有上百名专业人员的大足石刻研究院。安岳石刻则既没有正式考古报告、也没有专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更没有相关专门的保护法律和制度,每年所获得的保护经费只有90多万,这远不足以支撑其保护与修复的支出;

另外,文物修复向社会招标施工团队时,基层文保部门没有条件得到如故宫那样顶尖的专业文物修复人员和相应资源,只能动用现代建筑施工队来“兼职”,事先判断施工方修复文物古迹的业务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技术管控,都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更遑论“审美”“艺术水准”。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故宫对修复古建彩绘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进行修复前,故宫团队对建筑细节进行专业测量记录

此外,自媒体时代文保单位更面临越来越多“热心网友”的监督。几年前由文物鉴定节目掀起的“寻宝热”以及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让古代文物的价值在公众心中越发明晰。《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具谨慎工作的修复师以及精致的修复过程,将一种对“国之重器”的修复标准放进了公众的心里期待中,于是日常的文物巡视和批评不再只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事,

“热心网友”成了随时可能引爆热点,将多年陈案翻出的神奇存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成了压在地方文物保护单位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安岳造像事情被翻出之后,人们开始关心这些偏远地区的文物们是如何被保护以防止更大的损伤事件出现的。仅就这次事件焦点安岳县保护情况看,根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深度走访,县文物局直至今天仅有25个编制。为了保护管理石刻,安岳县文物局几年前推出了“三防”安保措施,即人防、犬防、机防。这次因“彩妆”闻名的峰门寺石刻就聘请了周边村民,55岁女性杨国玉(以及文物局配给她的狼狗),加上红外线监控。女人、狗、监控即是目前峰门寺摩崖造像保护措施的“标配”。这一模式也早已被推广到了外县外省,成了目前弥补基层专业文保人员不足的,看似可笑却又无奈的选择。

奇葩的文物修复 & “女人、狗、监控”的基层文保标配

自我觉醒还是外在约束?

每到节假日,总有游客对文物和自然遗产破坏行为的报道出现。仅今年8月,两起破坏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岩体的事件接连出现。先是女游客翻过围栏拍照,接着是四个年轻人逃票入景区“一踩六千年”,踩踏丹霞岩体,并恬不知耻地在抖音上发布自己的破坏行为。据景区管理者介绍,这类破坏岩体的行为每天都在发生,而绵延50公里的岩体,靠人为管控实在力不从心。只有游客减少此类行为,保护才能真正实现。

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可以选择相信依靠公众自身觉醒来实现,但寄希望于广大群众自身提升素质来解决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这还需要多久?通过外在严格的管制是杜绝这种行为发生恐怕是当务之急。目前,破坏文物或公共景区的行为,所涉及的法律条例如《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几部,但其针对微观行为所采取的措施普遍偏软,且处罚针对范围太过模糊。如踩踏丹霞岩体的四位年轻人所适应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重的处罚是十天拘留,罚款500元。由于没有执法权,又很难达到起诉的标准,大部分景区对这种破坏行为更多采取的是对游客进行劝阻教育。

这种违法成本太过低廉,难以引起人们对行为后果的足够关注。

结语

与此相较,一些西方国家,如加拿大,其针对文物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多达20多种,并已形成细分和清晰的专门法,一旦触犯,所获得的处罚十分明确并严厉。外在制度的完备一方面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让公众在严重的违法后果面前自我警醒,让老百姓明白一旦进入景区或面对文物时,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绝不可为的,一旦实施了会有什么后果。另一方面,严格处置条例能强化文物和自然遗产的价值,产生更广泛的传播性,促进文物保护意识向广大公众内在意识渗透,只有这样,层出不穷的无知无畏、无耻无畏的破坏文物事件才能有效得到遏制。

//主题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