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客家美食,種類豐富、底蘊深厚,各種不起眼的山間食材,在樸實、勤儉的客家人手中變化出無數花樣。

客家菜無所不釀

在客家菜中,懂得釀非常重要。客家人無所不釀,隨便一種菜都能拿來釀,變換出無數花樣。其中最出名,也最受客家人喜愛的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釀豆腐。

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喜歡釀?有一個傳說:

客家人從中原遷移而來,骨子裡愛吃餃子,但當時的山區沒有面粉,於是精明手巧的客家人就發明了“釀”食,用別的菜代替餃子皮,將肉餡釀進去,取代餃子,一解餃子的相思之苦。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是客家人第一大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釀豆腐,我們客家人還有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冬瓜、釀香菇等,客家釀菜的發展已經種類多到無法想象,而且釀出了常人無法做到的境界。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釀三寶

葷素相扣,客家風味

“扣”是客家菜的又一經典手法。講究葷素搭配,看似簡單,卻非常考究選材、醃製與火候。

將互不相干的兩樣食材,通過柴火的作用互相滲透。不同肉菜的搭配,又要搭配不同的調料,千變萬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客家梅菜扣肉:幹韌的梅菜吸收了豬肉的油膩,令豬肉肥而不膩,而梅菜多汁甘香,成為客家菜的招牌。而那看似不起眼,作為配菜的梅菜正是客家人的驕傲。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梅菜扣肉

為什麼梅菜會叫梅菜?不同地區的客家人有自己的說法。

梅縣人會驕傲地說:梅菜就是梅州人的菜啊!

而惠州客家人會說:梅菜源於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某天,阿牛偶遇了仙女阿梅,一段英雄救美后兩人陷入熱戀,最後當阿梅被遣返天庭時,給了阿牛一包菜籽並教他怎麼製作菜乾。惠州人為表感激,把這種菜乾命名為梅菜。

雖然兩地說法不一,卻能深深感受到客家人對梅菜的熱愛與驕傲。而在客家扣菜中,除了梅菜外,精明的客家人還會用各種山間蔬菜相扣,如:香芋、粉葛、豆角幹、柚子皮等等,又創造出了多種扣菜。

客家菜中數不完的“圓”

“圓”是什麼?客家人習慣把丸狀食品叫做“圓”,肉丸也叫“肉圓”。

說到肉丸,在客家菜中,“圓”也是最常見的菜,並且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餚。

此外,還有人把客家肉圓叫“捶圓”,這也有段典故:兩千年前《禮記》中有記載一種叫“搗珍”的菜餚,其做法是將肉反覆捶打,使之爽口彈牙。

將中原文化帶到南方的客家人傳承了這種古老的飲食習俗,所以客家肉圓也叫捶圓。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客家肉圓

客家肉丸如此彈牙爽口,還有一個秘訣:木薯粉!它是客家肉丸必不可少的夥伴。客家人很懂得如何善用山間食材,在肉圓中加入適量的木薯粉,保證了肉丸的彈性。

客家圓又有多種,普通的肉圓就有豬肉圓、牛肉圓、魚圓、蝦圓、雞圓……特別的有產自蕉嶺的鴨嬤丸——剁爛的鴨肉配上木薯粉,是當地的特色。

另外還有利用各種蔬菜製作的素圓,如用芋頭做的芋圓;用蘿蔔做的蘿蔔圓;用勺菜做的勺圓……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蘿蔔圓

醃出客家風味

靠山吃山的客家人非常愛做醃菜。不管是肉還是蔬菜,客家人都能醃出一番風味。

最重要的醃料就是鹽。因為古代靠山吃山的客家人,物資匱乏,需要外出耕種勞作,勞動力大,需要補充鹽分,所以客家人非常喜歡鹽醃。除了能很好地保存食物外,他們還普遍認為,多吃鹽才有力氣。

客家醃菜有熟悉的鹹菜、蘿蔔乾等,可生吃、可炒還可煲湯,無論如何烹飪都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醃鹹菜

一年四季離不開的“粄”

粄在客家人生活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一年四季都出現在各種節日中。

它由各種雜糧混合而成,有很多品種,即使是當地的客家人也不敢說全部都吃過。

粄的製法被創造出來,皆因客家人的創造力與心靈手巧。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紫金傳統小吃——笑粄

過去客家山區物資匱乏,客家娘子們除了要下地幹活,還要確保一家人吃得好。於是只能在各種粗糧上想盡辦法,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填飽肚子的食品。粄就這樣應運而生!

如今粄已經不是裹腹的主食,卻成為了客家特色的風味小吃和祭祀食品,色香味俱全,至今仍然很受歡迎。

隨便一數就有發粄、紅粄、黃粄、白頭翁粄、雞頸粄、老鼠粄、筍粄、艾粄、蘿蔔粄……

客家人僅憑一個字,就征服了萬千吃貨

艾粄

小編都看餓了,你們呢?恨不得馬上回家做滿一桌子客家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