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人脈圈

“交淺言深”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崔駰傳》,原句是:“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意思是說,與交情淺的人深談,是愚蠢。大文豪蘇東坡上書給皇帝,也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可能是前車之鑑太多,“交淺言深”成了人際交往的忌諱,被過來人不斷地告誡給後來者。

但我習慣想得更深一點:都說切莫交淺言深,但我們怎麼判定關係親疏?怎麼判斷言談深淺?兩者之間到底什麼關係?人們為什麼要交淺言深?我們又為什麼不能交淺言深?

如何打造高效人脈圈

01 我們如何判斷“交淺”和“言深”?

這次話題的關鍵詞是“交淺言深”,我發現,雖只短短四個字,卻談及了人際交往的本質。

先說“交淺”。

人與人的關係的發展,無非從陌生到親密、從親密到疏遠、從疏遠到關係終結幾種變化。社會滲透是專門研究這個發展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認為,關係發展的過程是由較窄範圍的表層交往向較廣範圍的密切交往過渡,呈滲透式的發展。交情深淺就看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交淺”就是指兩人尚在較窄範圍內,進行表層交往。

再說“言深”。

你必須熟悉一個概念:自我表露。它指的是,有意透露與自己相關的信息的過程,且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為人所知的。言談深淺其實就是自我表露的程度。

我們可以從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來衡量自我表露的程度。

廣度,指自願提供信息的廣度,即所討論話題的範圍。比如,你和同事從只討論工作相關的話題,到開始談論工作之外的個人生 活。

深度,指的是自願提供信息的深度。談得深不深,一看信息的隱私程度,比如女生之間除了談論學業,開始討論心儀的學長。二看對另一個人來說是否有特殊意義。“我愛你”就比“我愛我的家人”表露更深,“我愛你,我想馬上娶你”又比單一的“我愛你”更深一層。

“言深”就是指交流的話題跨度大、彼此坦露程度深。

那麼關係親疏和自我表露程度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我們評價關係親密與否的一個方法是依據我們和對方分享了多少信息來確定。根據分享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一段關係可以界定為隨意的或者親密的。

在一段隨意的關係中,你們談論的話題範圍也許很廣卻無法深入,即使你們的話題範圍,可以從國際政治談到娛樂八卦,從娛樂八卦談到股票行情,從股票行情談到釣魚去處,從釣魚去處談到某個共同朋友新買的房子,你們仍然只能算熟人。有時候你感覺某些人難以接近,關鍵也在這裡。

在一段較為親密的關係中,你們可以在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的探討。你的工作夥伴可能對你的感情史一無所知,但他熟悉你的教育背景、專業素養、工作能力、行事風格,你們可以自如地談論對行業的見解、未來計劃、人生追求和職業抱負。這就屬於較為親密的關係。

而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你們互相表露的內容不僅有深度,也有廣度。比如伉儷情深的夫妻,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交談的。

說白了,淺關係淺交流,深關係深交流。不同的話題廣度和表露深度,體現了你和圈子裡每個人的親疏遠近。

如何打造高效人脈圈

02 交淺到底為什麼不能言深?

既然如此,交淺為什麼不能言深呢?因為這種策略雖然能奏效,卻要承擔巨大風險。

首先,你無法控制隱私暴露的風險。

很多人對“與人交往,切莫交淺言深”這句話趨之若鶩,是因為曾經被人揹叛。比如,和某人說了自己的隱私和秘密,轉頭就眾所周知;和某人說了第三人的壞話,結果被告知當事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痛心疾首地得出“交淺言深”是社交雷區、交往忌諱、低情商的結論。

不過,我覺得這些情形,並不完全是交淺言深造成的。我覺得,把不願意被人知道的隱私和秘密,告訴無法替你守口如瓶的人,是識人不明,問題在於對方可不可靠,和交情深淺沒有關係。

向其他人說了第三人的壞話被轉告當事人,不僅識人不明,自己也人品卑劣。君子坦蕩蕩,不輕易評判他人,何況評判不在場的第三人?判語一出,就要敢作敢當。在其他人面前說的話,也敢在本人面前原封不動地說一遍,行事才算磊落。

我在《什麼樣的人是溝通高手》一文中說:話說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說出口之後,就是它的奴隸。隱私一旦暴露就有風險,你管不住別人的嘴,就管好自己的嘴。

其次,理不清關係,方寸感差,是社交毒藥。

舒服的溝通,前提是理清楚關係和身份。當今中國人的關係無非幾種:血緣(至親、近親、遠親)、地緣(如各地商會)、學緣(室友、同班、同年級、同社團)、工作關係(上下級、平級)。親疏遠近有別,每個人理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掂量清楚自己的位置,就知道該說什麼話。

自我表露是雙方的,交淺言深就分為說自己和問他人兩種情況。

說話口無遮攔就成了不合時宜。曾有一個女同事,竟然和我說起和男朋友的床事細節,我感到極度尷尬,只好委婉地提醒她有些可以和男朋友說的話不可以告訴閨密,有些適合和女生朋友分享的私房話不適合告訴男友。

問得交淺言深,就成了越界的刺探。中國式長輩,俗稱三姑六婆,就是典型的理不清關係。明明是幾年不碰面的極其生疏的遠方親戚,非要自以為熱絡地盤問你每個月賺多少,對象家境怎麼樣,什麼時候結婚,房子買哪裡。句句引人不適卻渾然不知,還留一句“你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呢”才走。

如何打造高效人脈圈

不止三姑六婆,不在少數的人,你明明和他特別不熟,他偏偏不依不饒地探聽隱私。但說到底社交就是你來我往,一廂情願是無效的。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與人交往,貴在分寸。

最後,因為信息不對稱,容易觸碰雷區。

交情淺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彼此不夠了解,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交淺言深容易碰到雷區。公認會說話的蔡康永建議,兩方面的話題不要觸碰:

對方有苦衷的、不方便對不熟的人說的。比方說:財務狀況、生什麼病、感情狀況、小孩的成績等等。

對方有強硬立場的,談起來容易起爭執的。比方說支持哪支球隊、討厭哪個明星、信哪個宗教、是否素食、支不支持吃狗肉等。

與人交往,我一直主張主動真誠,但有些東西,等交情深了再講,真的不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