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百果園爲啥越開越多

“好”和“便宜”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且永遠沒有終點。

你身邊的百果園為啥越開越多

“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1個雞蛋?”

這是前不久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段子,一位煎餅攤大媽的話引發熱議,很多人認為煎餅攤是門好生意。

但事實上,攤煎餅只是掀開了好生意的一角。對於零售業來說,真正的好生意至少要具備兩個特徵,一是單店盈利可觀,二是單店模式可複製,即在盈利的基礎上可快速擴張,如同沃爾瑪一樣。

如果說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高大上”的話,那麼,分散在眾多小區周邊的百果園水果店,則更具現實意義。

2002年,第一家百果園水果店在深圳開業,15年來已在全國40多個城市開出近2600家店,2016年銷售額突破6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果連鎖店。

今年9月,百果園宣佈,到2020年門店要擴張到1萬家。這就是說,未來3年,百果園要新開7000多家店。

百果園憑什麼敢如此高速擴張?它的秘密是什麼?百果園總經理徐豔林對《支點》記者說了5個字:“又好又便宜。”

“這5個字聽起來很平常,但真正要做得到卻非常難。因為‘好’和‘便宜’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且永遠沒有終點。你要做的,就是永遠比別人更好一點、更便宜一點。”徐豔林強調。

不熟悉的行業不做

和很多創業的人一樣,百果園問世前,它的創始人餘惠勇也走過不少彎路。

上世紀90年代,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的餘惠勇辭掉農科院的工作,來到深圳“淘金”。然而,深圳並非遍地都是黃金。他做過淨菜,跑過運輸,經歷過大起大落,甚至一度有逃離深圳的念頭,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並想明白了一件事:不熟悉的行業不做。

餘惠勇決定在自己熟悉的生鮮綠色食品行業找機會,並最終將目標鎖定為水果。

為什麼會是水果?在跑運輸過程中,餘惠勇發現人們對水果的消費越來越大,而水果業最賺錢的環節是種植和終端銷售。如果把這兩端直接掛上鉤,市場會不會更大?

要直接把種植和銷售連接起來,餘惠勇想到了連鎖專賣的形式。當時,很多行業都已開始了連鎖,但唯獨水果專賣沒有興起,水果大多是在菜場、小店或超市散賣。

餘惠勇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1年4月,經過詳細的市場考察,餘惠勇押上了全部家底,組建了深圳市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次年7月,百果園旗下第一家形象店在深圳開業,不足50平方米的店面,第一個月就實現了41萬元營業額。

水果業的標準是“好吃”

單店雖然火了,但問題也來了:水果專賣究竟能不能走連鎖經營的路子?為什麼之前都沒人做過水果專賣連鎖?

“因為水果是非標產品,很難做到標準化經營。”徐豔林說,水果品種多、產地廣,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水果是靠天收,很難像麥當勞一樣通過人工將各個環節標準化,一個不能標準化的產品,也就很難大規模複製。若不能複製,生意也就無法做大。

水果究竟有沒有標準?

“經過長期摸索,我們認為已找到了水果業的標準,那就是兩個字——好吃。”徐豔林說,之所以將“好吃”作為標準,是因為“好吃”意味著口感好、有營養,且健康安全,“人們吃水果,最關注的不就是這幾項嗎?”

“好吃”二字,說起來容易,但背後的學問還不少。“首先從種植環節開始就要研究,什麼樣的品種是好的,什麼樣的土壤、氣候、水質等才能生長出好的水果來。”徐豔林說,古人很早就說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只有找到最地道的種植地,才有可能從源頭上把控好吃的水果。目前,百果園已在全球佈局了200多個種植基地。

創業的歷程,也是一路解決問題的歷程。就算是從種植基地直採的水果,也不一定每一個水果都是好吃的。為此,百果園又提出“好吃看得見”理念,將水果按照“四度一味一安全”分級標準,即“糖酸度、鮮度、脆度、細嫩度、香味、安全性”分成A級、B級、C級等不同等級,比如一個紅富士蘋果就有18個等級。

“如此,我們以‘好吃’為標準給水果分級,從而將水果這種非標產品做成標準化,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哪一間店裡的同等級別的水果,口感、營養等都是一樣的。”徐豔林說。

但是,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的人們口味不同,這是否會對水果在全國推廣的標準化造成阻礙?對此,徐豔林解釋,實踐證明,在水果品質的標準化方面,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對標準的認同並沒太大差異,有的只是口味的差別。比如,有的地方不喜歡吃很甜的水果,有的地方喜歡吃得酸一些,我們可以組合不同口味的水果,以滿足差異化需求,但對同一種水果,全國各地對“好吃”這一標準大體是一致的。

你身邊的百果園為啥越開越多

追求高性價比

有了標準,就可以複製擴張了。百果園隨之在深圳開了多家分店,之後又拓展到武漢等大城市。

好的生意總是不缺追隨者。很快,水果專賣模式開始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百果園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有競爭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究竟在‘爭’什麼。”徐豔林認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消費者對商業的需求一直都沒變過,一直希望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商品。對於商家來說,就是要提供又好又便宜的商品,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物美價廉”。

不過,徐豔林對物美價廉的理解稍有不同。她認為,價廉並不是指絕對價格便宜,而是指性價比高,便宜一定是建立在好的基礎上的,否則單純追求價廉很難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價格便宜,但水果不好吃,消費者是不會持續購買的。“換句話說,‘好’是前提,在好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鏈的優化讓成本降下來,達到‘廉’的效果,這才是企業應該追求的方向。”

如果說搶佔種植源頭能讓水果做到“物美”的話,那麼提升水果的性價比,則是百果園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殺手鐧。

在徐豔林看來,要提升性價比,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降成本,並且是在不損害果品品質的前提下降成本,“更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全產業鏈的成本”。

比如,在物流環節,百果園會簡化包裝,讓水果從種植基地直接進倉,省掉包裝等沒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對保鮮物流技術的研發,以減少運輸環節的損耗,比如以前水果損耗率為10%,技術改進後損耗率只有5%,這就相當於降了成本;另外,百果園的線下門店及網點多,規模優勢也能分攤成本。

可以看出,百果園很重視科技創新。

“因為科技變革可以減少人工投入,在同等效率下,人力成本越低,企業的競爭優勢就越大。”徐豔林認為,對水果行業而言,除了源頭外,更大的競爭其實是在成本控制方面,誰的運營成本更低,誰就更有生命力,“所以我們對競爭對手的關注,重點不是誰請了‘網紅’做廣告,或是誰在做促銷活動,而是關注他們在種植、運輸、保鮮等方面又研發出了哪些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對果品的性價比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正因如此,百果園對大數據非常重視,認為大數據將對水果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帶來極大影響。“當數據積累到一定量後,就可以預測未來的某些變化。”徐豔林舉例說,建立在大量會員基礎上的大數據,通過分析會員的消費行為,能判斷消費者有哪些喜好、更喜歡在哪個平臺上購買等——這些數據,對百果園的線下店擴張以及電商平臺的運營等都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一個最新的應用是,百果園正在研究無人售貨領域。未來,消費者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街邊的某個地方,很容易看到百果園無人售貨機,裡面擺放著各類水果,消費者只需掃碼付款就可取貨。

“當然,若干個無人售貨機的周邊,肯定會有一個實體店鋪,因為無人售貨機也需要有人來打理。”徐豔林說,這樣的佈局,可以在控制人力成本的情況下,讓終端離消費者更近。

實體店不會消亡

憑藉“又好又便宜”戰略,百果園在全國攻城掠地,快速擴張。未來3年,百果園計劃將專賣店由目前的近2600家擴張到1萬家。

這種快速擴張態勢,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近幾年備受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電商時代,實體零售店是否會走向沒落?

“實體店不會消亡。”徐豔林的回答斬釘截鐵。

在百果園看來,無論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在未來都會不斷演化、更新,但商業的本質不會變。商業的本質,就是要看給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是不是又好又便宜。好,指的是產品體驗好,即要用一切方式,包括產品、服務、互聯網等手段提升用戶體驗;便宜,指的是用最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這才是永恆的追求。

“所以,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平臺,都是提升產品體驗的手段,都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兩者並不是零和博弈。”徐豔林說,消費者有時會到實體店逛逛,他們親眼看到的,會比在網站上看到的更有真實感。“但是,實體店不發展電商也不行,畢竟年輕一代更喜歡線上購物。對我們來說,未來實體店仍是重點,線上平臺會與線下店對接。這種模式一方面更能接近消費者,另一方面線上店也能分攤線下店的成本,讓我們的性價比更高。”

有人提出,如果百果園在線下有1萬家店,那麼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流量通道,未來也可通過銷售其他商品如生鮮蔬菜等,可以賺更多利潤。

但徐豔林並不這麼認為:“至少目前不會考慮其他產品。如果只是為了賺錢,當然可以把顧客引導到其他產品上。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在水果行業做更多的事,特別是種植領域。水果這個行業的學問很深,目前我們所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可能都很難將水果行業做到很高的水平。”

徐豔林進一步解釋,中國是水果大國,但還算不上強國,在種植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特別是在口味、損耗、品牌等方面,與水果強國的差距較大。比如,中國的水果在全球有名的品牌少之又少。同樣是蘋果,很多顧客一提到高端蘋果,就會想到日本紅富士、美國蛇果,卻很少想到中國的品牌。

差距的背後,是中國在水果行業上的投入不足。徐豔林介紹,比如土壤的原生態環境、施肥的科學性等,我們做得還不夠。有的果農不懂得怎樣把水果種好;有的人懂,但又沒有資金。“我們希望和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種植領域,再結合金融平臺的助力,共同提升中國水果的全球競爭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