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在影視劇中究竟代表了些啥?

你造嗎?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情感可以用一些視覺藝術創作來表達,而且輸出與接入要比言語表達來得更猛烈些。抒發難以言表的情感,那就通過泥土的物理接觸來釋放這種情感,表達這些難以言表的複雜情感。其實這種陶藝的精神情感作用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相當成分的體現。

陶藝在影視劇中究竟代表了些啥?

《泰坦尼克號》開始有這麼一段情節:為了尋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和船上的珍貴財寶——價值連城的“海洋之心”,尋寶探險家布洛克從沉船上打撈起一個鏽跡斑斑的保險櫃,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著鑽石項鍊的年輕女子。這則電視新聞引起了一位正在做陶藝的百歲婦人的注意,老人激動不已,隨即乘直升飛機趕到布洛克的打撈船上。原來她名叫羅絲道森,正是畫像上的女子。借老人的回憶,整個劇情一幕幕地展開。老年羅絲是位陶藝家這一身份的確定還有個故事,《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籌拍該片時,碰巧看到“達達之母”碧翠絲·伍德的自傳《我嚇到自己了》,便親自訪問了她,碧翠絲·伍德是位享年105歲的傳奇人物,從畫家、作家、攝影家,最後是陶藝家,她一生璀璨耀眼的豐富經歷,堪稱美國現代藝術史的縮影。尤其是她40歲以後的歲月一直從事陶藝創作,不因百歲之齡而停止工作,依然每天精神奕奕,經常一進工作室就渾然忘我,窯裡仍不斷出現她充滿挑戰的新作品。她是一個當代藝術傳奇,明己知世,擁有一顆獨特心靈。訪問之後詹姆斯·卡梅隆就將電影裡羅絲的晚年塑造成一位101歲高齡的陶藝家,無疑有碧翠絲·伍德的身影在其中,也是她慧黠可親、不同凡俗的個性。

陶藝在影視劇中究竟代表了些啥?

另外,陶藝在韓劇中也是有體現的。《藍色生死戀》中與俊熙合租一個工作室的師兄是個陶藝家,劇中恩熙一家人使用的全家福杯子就是手工陶藝製品。《戀香》中金承天的父親是位陶藝家。《黃手帕》裡尹紫英在陶瓷公司工作。李俊基在《初雪》裡的角色是到日本學陶藝的學生。這也表明了陶藝已經深入到韓國人的生活當中,成為生活藝術化的典型代表。中國觀眾對陶藝的認識是從《人鬼情未了》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一經播出,立刻引發學陶藝的熱潮,淘吧如雨後春筍出現在大小城市中,情侶們將做陶藝當做新的談情方式,成人魚孩童也樂在其中,各類學校紛紛開設陶藝課程。短短十幾年,陶藝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展。

陶藝在影視劇中究竟代表了些啥?

陶藝是門親切的藝術,它可以以杯盤碗盞的模樣出現在每家的桌上,也可以變作首飾出現在你的耳畔頸間。它可以不要求天賦,亦不需要刻苦的練習,每個人在童年都有玩泥巴的經驗(沒有的得趕快創造經驗),你只需要調動心底深處的記憶,總能做出感動自己的作品。它也許粗糙也許稚拙,卻那麼可愛,令你愉悅,使你關注內心自我,在生活中感悟藝術。陶藝所具有的生活性和藝術性,使得影視作品經常用它來渲染劇情、刻畫人物性格,影視作品的內涵也因陶藝的合理運用而得到提升。

我們通過這些可以看到其實藝術不是陽春白雪的高雅奢侈品,它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陶藝最原始的製作材料也是來源於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最平凡的東西,陶藝最能反映我們人類真實的品性和情感。

所以說學習陶藝,就是在感受生活,陶冶情操。不要忘記我們曾經的生活感受,不要忽視我們當下的情感態度。

百變泥匠項目多,可供成人、親子、情侶選擇。用陶藝記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