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試點在江蘇③」:寶應縣加強「1」的引領,激發「4」的活力

灼熱的太陽下,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

在寶應縣端正果蔬園的科技試驗基地,記者看到了累累碩果。寶應科協兼職副主席、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副主任李國軍是農技組“四長”之一,他告訴記者,這裡的 20 多畝試驗田是小組成員和農科專家們常來的“切磋”之地,僅今年就引進了 8 個新品種、試驗了 3 項新技術、推廣了 2 項新模式……

作為江蘇省“4+1”試點縣,寶應縣科協通過政策引導、三級聯動、健全機制,全縣 13 個鎮已經實現“四長”進科協組織全覆蓋。55 名“四長”,帶領 1152名醫衛、教育、農業、企業組的科技成員,將“4+1”試點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

推廣新技術 不忘做科普

寶應是著名的“荷藕之鄉”,作為農技組“四長”,李國軍自然首先想到從荷藕上做文章。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李國軍帶著農技組的骨幹們深入鎮村,開展荷藕、稻麥示範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等本地特色產業的推廣和培訓,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指導服務,幫助農戶科技致富。

除了種植和增產,農技組還提前想好了下一步——如何增加銷量。安宜鎮“四長”、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冷學友,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合作社,在給周邊農戶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的同時,建立蔬菜檢測檢驗中心,幫助農民銷售蔬菜。

為了將“四長”功能發揮到最大,寶應縣科協還拉著農技組給孩子們做科普。

其實,端正果蔬園除了是農技組的實驗基地,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科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農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項目實踐基地”。在這裡,孩子們可以一邊觀察各類蔬菜瓜果不同特徵,一邊向專家們學習正確的採摘方法,諮詢瓜果的生長條件,瞭解品種改良等方面的農業知識。同時,專家們還會給孩子們講解各類果蔬的營養價值,以及膳食纖維及糖的分類和功能等科普知識,讓他們瞭解不同食物對人體發揮的不同作用。

與院士對接 助企業創新

事實上,為保障“4+1”試點工作的全面推行,寶應縣科協做的不只是提供活動經費這麼簡單。

縣科協首先結合寶應實際情況,制定了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寶應縣科協加強科協組織建設“4+1”試點實施方案》,並以縣委辦文件印發。隨後,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縣委組織部部長擔任組長,科協主要負責人和組織部副部長擔任副組長,縣農委、衛計委、教育局、經信委財政局的相關負責人和各鎮科協主席均為成員,以此為試點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安宜鎮科協兼職副主席、江蘇迅達集團副總周志雲是企業科技組的“四長”,他說,自從進入科協組織,就像打開了另一扇視窗,科協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大量的科技信息為企業創新發展解決不少實際問題。

“在縣科協的幫助下,我們建立了企業數據庫,為企業研發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新品研發成功率。我們研發的‘200級特大聚酰胺/酰亞胺漆包圓銅線’目前是國內唯一可以替代美國 GE 進口的產品,而且物美價廉。”說到這,周志雲有些激動。他希望將這一成功經驗和資源與鎮區其他企業進行交流和分享,以此來帶動縣內電磁線企業的創新發展。

拓校長眼界 促科教聯動

正如寶應縣科協主席錢昌龍常說的一句話,“任何事,要麼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在“4+1”試點工作全面推進的同時,取得實效的並不只有科技企業。

朱兵是寶應縣科協兼職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長兼安宜高中校長,作為教育科技組的“四長”,他帶領縣科技輔導員協會與縣科協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開展全面合作,發動全縣各學校校長資源聯動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建立包含 8 個分隊的縣科普工作隊,推動校園科普 e 站全覆蓋,建立機器人工作室,同時組織開展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七巧板大賽等,並在寶應中專設立項目教育基地,項目成效得到了中科協項目組專家的肯定。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曹甸鎮科協兼職副主席、中心校校長陳先強在學生課表上增加了兩週一次的科學實踐以及一週一次的科技課和信息技術課。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他邀請科技人才、民間發明家走進校園,學校每學期都舉辦一次科技節,讓孩子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科技作品。

“我們地處農村,孩子們接受的科技教育資源有限。在省市級的科學素養作品展示上,我們發現農村孩子的作品遠比不上城市的孩子。我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有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的原因。”陳先強說,“我建議,未來省市科協可以給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的科技培訓,只有開拓教育者眼界,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對此,錢昌龍認為,通過“四長”選送合適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參與,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為‘四長’在科技工作者中間提升凝聚力,才能讓更多的基層科技工作者真正願意加入科協大家庭。(文/ 徐 陽 編/謝長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