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爲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我們中國,

關於吃素有個偉大的發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劉邦的孫子叫做劉安,是淮南王。他研究發明了豆腐,在全國都有影響,後來又推廣到東北亞、東南亞,對吃素有重要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陳可冀,男,漢族,1930年10月出生於福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人生性食葷還是食素

素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關於素食的名詞有不少,《詩經》裡則稱“素餐”。《禮記·坊記》裡有“齊(齋)戒”的記載;《莊子·南華經》中稱為“蔬食”,如:“蔬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

古漢語中,“素食”有三種含義,一指蔬食,如《匡謬正俗》及《南華經》所言“案素食,謂但食菜果餌之屬,無酒肉也”;二指生吃瓜果;第三指無功而食祿。《詩經》裡的“素餐”包含上述三種含義,今天所談的素食僅涉及第一種含義。

按照現代定義,素食是一種不食肉、家禽、海鮮等動物產品的飲食方式,有時也戒食或不戒食奶製品和蜂蜜。一些嚴格素食者極端排斥動物產品,不使用那些來自於動物的產品,也不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職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從嚴格意義上講,素食指的是禁用動物性原料及“五辛”或“五葷”的寺院菜、道觀菜。“五葷”也稱“五辛”,指有辛味的五種蔬菜,即蔥、大蒜、蕎頭、韭菜、洋蔥。但對於現代人而言,凡是從土地和水中生長出來的植物均被認為是素食。

最早的素食著作為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公元六世紀)所著的《齊民要術》,該書第九卷專列“素食”篇,是迄今所見最早、最集中的素食菜譜。所謂“齊民”就是要生活的好,即“濟民齊民”要術。

宋朝素食十分流行,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記載,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的市肆上曾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首次記載了“假煎魚”、“勝肉夾”和“素蒸雞”等“素菜葷作”的手法,另有關於菌類、菇類及筍類等的詳細記載。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唐朝咎殷的《食醫心鑑》和清末薛寶辰的《素食說略》,也有很詳細的一些關於素食的記載。薛寶辰是清末駐外使節,他的故居在蘇州,如果大家到蘇州可以去參觀,我去看過,非常雅緻。

人生性食葷還是食素?據稱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認為:“吃肉只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我們不是一出生就想吃肉的。”在素食者看來,食葷必然戕害生命,這並非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也非人類道德所應提倡的。孟子曾稱:“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

《吠陀經》(Vedas)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經典,有人認為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可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記載整個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獻。按《吠陀經》所言,葷食意味著三重屠殺,罪惡深重:“買肉的人用他的財富製造了暴力,吃肉的人用他的口欲製造了暴力,屠夫則捆綁殺害動物,所以有三種形式的屠殺。”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對於齋戒,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是浴濁。實際上吃素,也有指沐浴和齋戒。漢朝時,佛教傳入中國,吃素比較盛行,普通民眾則遇素吃素,遇葷吃葷。至南北朝時期,皇帝梁武帝蕭衍崇尚素食,帶頭終身吃素,並撰《斷酒肉文》勸勉四眾弟子勿飲酒食肉,因“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菩薩法,無四無量心,無大慈大悲。”在梁武帝的強力倡導和推動下,漢傳佛教開始形成了素食的傳統,並延續至今。

中國古代,吃素常意味著神聖莊嚴和謙謹隆重,一些重大事件如祭祀、君主即位前夕,當事人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統一思想,認真執行。

宋朝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今上初即位,詔每月三日、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皆進素膳。”甚至有時處決犯人時,帝王也會素食,以示慎重其事。《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記載:“陛下每決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進素膳,止音樂者,重人命也。”另外,《禮記》記載,在國君、家人去世時也必須吃素,吃素時間長短等各種規矩定得很細,在此不多說了。

2、古今中外賢達對素食的推崇

生平素食的人有很多,除釋迦牟尼、惠能大師外,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盧梭、柏拉圖,藝術家達芬奇、瓦格納,文豪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科學家達爾文、牛頓,聖雄甘地及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愛因斯坦、蕭伯納、史懷哲等都是素食者。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人多半吃素。國際素食者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Vegetarian Union,IVU)在1908年成立,現在已舉辦了36屆。

素食非常符合傳統中醫學的健康理念,我國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開始提倡平衡膳食,即所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養,五菜為充”(《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其中谷果菜實際上是素食類。有關谷果菜有不同的理解及分類,很多中醫藥學著作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在此不詳細說了。

《黃帝內經》強調“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素問·生氣通天論》),提醒人們應注意飲食協調,不能過分吃油膩的食物。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故食最鮮餚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這裡說的“鮮餚務令簡少”,意思是說一定要少吃葷食,不要因貪鮮味而傷身體,特別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更應注意。孫思邈還進一步說:“

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關於素食類,除了谷果菜,《本草綱目》還收錄了豆腐,特別溯源了“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西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很多情,寫過不少歌賦。他是個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現了做豆腐的方法。豆製品作為素食者的基本食材,極大地豐富了素食的內容和品種,相繼推廣到東北亞、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毛澤東曾對一些人說過,也對為他治病的我的業師嶽美中老先生說過:“動為綱,素經常,勞逸當,勿喜怒,酒少量”。他總結出來的這幾句話,很有道理。

古代很多詩人同樣崇尚食素,如唐朝王維、宋朝陸游等。王維的詩非常著名,既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紅豆生南國”的懷鄉清愁、相思纏綿,又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依依惜別、情深意長,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感人至深。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蘇軾對其詩藝意境評價甚高:“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筆下的素食生活同樣如詩似畫,如“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沒齒”(《為人祭李舍人文》),“設罝守毚兔,垂釣伺遊鱗,此是安口腹,非關慕隱淪。吾生好清淨,蔬食去情塵”(《戲贈張五弟諲三首》)。他認為蔬食可以養護人的慈柔清淨的志趣,有益於澹泊物慾,怡性安神。

南宋詩人陸游讚美素食,並以長齋蔬食自豪:“放翁年來不肉食,盤箸未免猶豪奢。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素飯》);“青菘綠韭古嘉蔬,蓴絲菰白名三吳。臺心短黃奉天廚,熊蹯駝峰美不如。”(《菜羹》),令人神往。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提倡素食:“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適宜。”他認為:“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長壽。”關於素食、葷食與人種的關係,他的看法也蠻有意思:“人類謀生的方法進步之後,才知道吃植物。中國是文化古老的國家,所以中國人多是吃植物,至於野蠻人多是吃動物。”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梁漱溟先生

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他也是終身吃素。1960年我曾經一路陪同他到廈門開會,前後十幾天,每天都吃素,感受到了素食之豐富多彩及其美味。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經頗為自豪地說:“所以我不吃魚、肉,這樣蠻好的。我總覺得人類的天性不同於肉食的猛獸(So I am living without fats,without meat,without fish,but am feelingquite well this way.It always seems to me that man was not born to be a carnivore.)”。

他還說過:“最能利益人類健康且使地球生命更有機會存活的事,就是朝向素食進化。(Nothing will benefit human health and increase chances for survival oflife on Earth as much as the evolution to a vegetarian diet.)”。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美國憲法》的制定者、避雷針的發明者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從16歲就開始踐行素食,他在50多歲時撰寫的自傳中談到:“十六歲時,我讀了一本介紹素食的書,便決定實踐。我的拒絕吃肉曾導致困擾,且常因異於大眾而受到非難(When about 16 years of age,I happened to meet witha book written by one Tryon,recommending a vegetable diet.I determined to go intoit.My refusing to eat Flesh occasioned an inconveniency,and I was frequentlychild for my singularity.)”。

談到這裡,大家可以想一下,假如素食對肉體和精神健康沒有確實的益處,怎麼可能獲得如此之多的古今中外賢達的推崇呢?

3、素食的分類

世界上有多少類素食呢?通常觀點認為,素食大體可分為四類,有純素食(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乳素(不戒乳製品、蜂蜜,認為乳製品沒有生命,蜂蜜採自花粉認為不算葷)、乳-蛋素(不戒乳製品、雞蛋),還有一種是魚素(認為魚不是禽類)。這也說明,對於素食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再看素食人口比例。世界有69億人口,素食者有8~10億(包括非主動的素食人口)。中國舉辦奧運會期間,來華外賓中素食者有20%,這個有確切統計。全球各國中,中國素食人口超過5000萬,德國740萬人口中佔8.4%,英國為7%,荷蘭4.4%,法國0.9%。大體數字如此。

印度素食主義者很多,根據印度CNN-IBN國家民族調查,初步統計有4億人,很多人結婚時舉辦素食婚禮。雖然美國超過500萬成年人為素食主義者,但從美國每年消耗100億隻雞這個驚人的數字來看,素食主義似乎還不是主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有報道稱,有的養雞廠生產的雞有四腿雞、六腿雞、五個翅膀的。每次看到這類尚不知真實與否的報道,我就不想吃葷食了。不同的食品,脂肪含量不一樣,如黃油含100%的純脂肪,雙層芝士漢堡含67%,全脂牛奶含64%,火腿含61%,大豆含42%,因此大豆脂肪含量也很高,比較少的是土豆,含1%。

而且完全吃葷是不好的,關於這一點,現在比較明確。最近有個報道,泰安市25歲小夥心肌梗死,他每週吃5次炸雞連續3年,突然暈厥,泰安市醫院醫生開始未敢確診心肌梗死,後來查血清肌鈣蛋白>正常人10倍,方確診心肌梗死。

素食這個名詞,在中國很早就有,西方在16~17世紀出現,源於拉丁文“Vegetus”,原意是“完整、新鮮、生氣蓬勃”。從本質上而言,人應屬於素食動物。有很多針對素食的實驗。一個實驗是將一份果菜和一份生肉用紙掩蓋,讓貓聞,貓肯定對肉有反應;而讓人聞,人只對果菜有反應,所以葷素天性,不言自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最早將人類的地位確立為靈長目動物,而非食肉目動物的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曾經說過:“人類的結構,無論從內在或外表看,若與獸類比較,都顯示出谷、菜、果乃是他的天然食物。”

所謂“五穀原味,水谷為素”,歐式麵包,諸如法式麵包棍、土司麵包、全麥麵包,都是塊頭大、以麵粉為主。從各種肉類所含脂肪量來看,豬肉40%、鴨肉30%、羊肉16%、雞肉14%、牛肉13%、魚肉7%、兔肉和蝦2%。從這組統計數據來看,豬肉吃多了顯然不好。

全民吃肉較多的美國最近有個計劃,包括推行美國全民成功戒菸、高血壓監測評估干預計劃實施(Implementation of hypertension monitoring 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plan, JNC1-JNC8)和美國成人膽固醇教育計劃(Promote US adult cholesterol education plan ATPⅠ—ATPⅢ)3項內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可以供大家參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歸納來說,飲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均衡一點、節制一點、清淡一點。具體來說就是每天攝入2000mL液質飲品,包含開水、茶、湯等,其中谷類攝入量應該最多,水果、蔬菜次之,蛋白質需要適量攝入,而脂肪和糖需少量攝入。簡言之,我們應該多吃素食。

4、素食對健康的正作用

那麼,還有什麼原因促使我們關注素食?是不是單純因為蛋白質的關係?是不是動物類飲食含蛋白質比較多呢?答案是不完全這樣。堅果中的蛋白質含量就較多,如花生、核桃、開心果、腰果、葵花籽等,這些堅果的含量都不少。

我曾經為季羨林先生診病,他當時年屆九十,談到自己的養生方法時說:“我每天一個西紅柿、十個花生米,花生米每天一定要吃一點”。所以看來,每天吃一點堅果很有益。同樣,豆類和穀物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也應該每天吃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國外最新的一些報道也證實了素食對健康的正面作用。2014年2月,《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載的一篇薈萃分析,介紹了素食對血壓的影響(Vegetarian diets and blood pressure,a metaanalysis),這項研究檢索了222篇文章,其中7項臨床對照試驗研究和32項觀察性研究符合該薈萃分析的納入標準,即全部為臨床對照試驗或觀察性研究。研究人群年齡>20歲,素食飲食為暴露/干預方式,主要指標為血壓,以血壓的平均差為結局指標,評價素食對血壓的影響。

這項研究的設計非常仔細,有的是平行對照,有的是非盲化研究,有的是隨機對照。從32項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素食者的血壓有所下降,雖然血壓下降程度不高。根據國際上研究,血壓下降8%,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就明顯減少,因此這個研究還是很有意義的。

整體來說,7項臨床對照試驗共涉及311名參與者,平均年齡44.5歲;與雜食者比較,素食者的平均收縮壓降低4.8mmHg,平均舒張壓降低2.2mmHg;32項觀察性研究共涉及21604名參與者,平均年齡46.6歲;與雜食者比較,素食者的平均收縮壓降低6.9mmHg,平均舒張壓降低4.7mmHg。研究者由此得出結論:素食者的血壓較同等情況的雜食者明顯降低,素食飲食方式或可作為降低血壓的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那麼,改善心血管健康是否應該吃素?關於這個問題,2014年我們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上發表了《素食與心血管健康:循證與思考》一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事實上,研究素食對血壓的影響,1997年就開始了。199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很好的研究論文(A clinical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是探討飲食模式對血壓影響的一個臨床研究,也是全球第一個研究飲食模式與血壓水平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這項研究為期8周,一共納入了400多例受試者,這是三個曲線(圖1):第一個曲線是葷食(完全是高脂飲食的),血壓比較高;第二個曲線是素食(主要是水果和蔬菜),血壓降低了;第三個曲線是雜食(combination,主要是水果、蔬菜和低脂、不飽和脂肪等飲食),就是說除了水果蔬菜以外還注意了高鎂、鉀、鈣等物質的補充。結果表明,蔬菜、水果及低鹽、低膽固醇飲食模式可使收縮壓降低5.0mmHg,舒張壓降低3.0mmHg。

研究者認為,混合飲食比較好,不要吃太高脂飲食,也不要太素。同樣在199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控制高血壓的“DASH飲食”,即以低脂、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為主,並強調以含高鎂、高鉀及高鈣、蛋白質和纖維的食物組合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2012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Nutritionin Clinical Practice)發表了中國的一項研究(Chinese Lacto-Vegetarian diet exerts favorable effects on metabolic parameters,intima-mediathickness,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healthy men)。研究者對中國21~76歲的169名乳素食者和126名雜食者的體重指數(BMI)、血壓、血脂及糖代謝水平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 IMT)進行分析,並計算了其中24~55歲人群5~10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結果表明,與非素食者比較,素食者BMI、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及收縮壓均顯著降低,其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降低約32%;與雜食者比較,乳素食者的血壓、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空腹血糖及IMT均顯著降低,且其5~10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明顯降低。從心血管風險曲線看,吃素的人風險偏低,雜食者偏高。

2013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報告了另外一項研究(Vegetariandietary patterns and mortality in Adventist health study 2),該研究共涉及73302名參與者,在基線通過定量食物頻率調查問卷評估飲食。該研究的飲食模式分為5種,即非素食、半素食、魚素、乳蛋素食和素食;繼而從國家死亡索引中確定2009年前的死亡人數,評估素食飲食模式與全因和特定病因病死率之間的關係。

在平均隨訪5.79年期間,素食與全因死亡率降低有關,且與心血管、腎臟病和內分泌疾病病死率降低顯著相關,這種關係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顯著。素食病死率相對低,雜食的病死率較高一些。這個研究的結果證實,相比於葷食,素食更好一些,因此不要吃得太葷。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2013年,The American Journal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文章(題為:Risk of hospitalization or death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mong Britishvegetarians and nonvegetarians:results from the EPIC-Oxford cohort study),探討了英國素食與非素食人群因缺血性心臟病住院及死亡風險,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

我和我的團隊在該領域也做了一些工作。1963年西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對長期素食的人進行分析,當時檢查了很多人,北京所有的寺廟都基本上涵蓋,其中男性26例,平均素食44.4年;女性70例,平均素食34.5年;男女平均年齡63.6歲;以普通飲食人為對照,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1.8歲。

兩組研究對象年齡均在60歲以上,素食時間較長。結果發現,兩組研究對象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均大於200mg/L,超體重者素食佔20%,普食36.36%,證候特點均以陰陽兩虛居多(素食組73.33%,普食組72.73%)。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研究還發現,素食者偏瘦。究其原因,認為與兩組觀察對象年齡大、均存在內源性脂質代謝異常有關。1964年,我們在中華醫學會在甘肅蘭州召開的“高血壓及心血管內科學術會議”上公佈了這項研究結果。2001年,有一些研究者觀察了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素食者的生存率,發現這類素食者的生存時間較長;對於Ⅰ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長期素食可以減少胰島素的用量,Ⅱ型糖尿病同樣也適用。

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中國人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美國人在中國有項研究發現,中國人日常飲食中熱量比較高,饅頭、米飯吃的比較多、熱量高,蛋白質不像美國人吃的那樣多。中國人與西方人膳食攝入的比較見表1(引自:《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5、 素食多樣化,營養價值高

我感覺人們對吃素有不同認識,有的人過分緊張,也有的人完全否定,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基因研究最終會帶給我們包治百病的新藥,而忽略了可以利用的更有效的解決辦法;二是過分強調控制某種營養素的攝入,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膽固醇等,這便難以造就長期的健康飲食。

因此飲食還是要均衡,要吃的合理才能活得更長、看起來更年輕,才能減輕體重,腰圍變小,降低血脂,才能預防甚至逆轉心腦血管病,降低前列腺癌或乳腺癌發病危險,預防糖尿病,減輕便秘。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總之多吃點素、多吃點瓜果還是有好處的。在這裡給嘗試素食的人一些建議,素食要考慮幾點:第一,從長遠來看,素食比肉食成本更低一些;第二,要嘗試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素食品種;第三,應儘量吃飽;最後,

素食要多樣化一點,以保證身體獲得充足的營養為前提。

2006年,中美合作就膳食和疾病的關係在中國進行調查,出版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The China Study)一書,2011年中文版出版,主編之一是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T.Colin Campbell博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T·柯林·坎貝爾

這項研究解答了一個問題:食素好還是食葷好?結論令人震驚:過多進食動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病、白內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幾率。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所有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調整膳食來進行控制和治療!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院士評價說:“該書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它無可辯駁地證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調整膳食來防治心臟病、癌症和其他西方式疾病。這本書不僅適用於經濟發達國家,也是那些因經濟快速發展而導致飲食習慣發生鉅變的發展中國家的首選圖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陳君石院士強調:“通過這樣一次空前規模的調查,我們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用中美兩國的膳食與疾病狀況進行對比,我們一致同意中國人傳統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也就是說糧食、蔬菜、水果、豆類為主的膳食,比起美國的典型膳食,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雞、鴨、魚、肉、蛋、奶為主的膳食,更有利於人們的健康,更有利於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病、中風等。”

Campbell博士建議中國讀者:“在飲食問題上,中國人不應重蹈美國人的覆轍(When it comes to diet,China should not take the American path.)”。

這與澳大利亞哲學家、《動物解放》作者彼得·辛格(Peter Albert David Singer)對中國讀者的勸告完全一致:“肉食虐待動物,不利於健康,浪費資源,毀壞環境。請盡力阻止中國重蹈西方的覆轍吧!西方國家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醒悟到,那條路原是個悲慘的錯誤。”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總而言之,素食不僅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對強健身體、增強免疫力、抗癌、祛斑美膚等人體健康,其益處尤為顯著。很多研究顯示,同葷食比較,素食有利於人們形成更健康的生活狀態,素食者往往更加長壽。

當前很多人積極倡導、踐行低碳生活方式,而低碳生活就是從吃素開始的。素食已不再是一種宗教教規或教義,而是一種被很多人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素食,意味著選擇了一種有益於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合乎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或許有人擔心素食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這個確實沒有必要,簡單查閱一下各類葷素食品的營養成分含量就清楚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為什麼要多吃素食?我給你答案

現在也有很多網站介紹素食的相關知識,建議大家看看。國際上一些素食踐行者認為,素食不單純是吃食問題,而是動物與人類的倫理學和自然環境問題,值得思考。

【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15年7月第35卷第7期,本文為陳可冀院士在第十二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講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