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布莱克怀特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诸位皇子第一次出场就赶上了江南赈灾,这次赈灾可以说老四胤禛出尽了风头。随后胤禛又接下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结果以失败告终。

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会失败?康熙帝又为何说他“一向以精明自诩”?

一、

在江南赈灾一事上,老四胤禛亲力亲为,利用聪明才智化解一道道难题,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深得康熙帝的认可!

可是到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老四胤禛却遇到了太多难题,最终任务夭折。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呢?他到底败在了哪里?

老四胤禛败在了四个方面:

首先,在启用的人员上面出现了问题。

江南赈灾,老四胤禛主要任用人员是田文镜,这个人刚正不阿,同时也不近人情,面对灾情的时候,对官员顶撞尚有效,可是在追缴欠款上面仍然使用这一套的话,就不适用了。

其实很好理解,百万灾民其实就是百万义民,如果赈灾不力,最终这场黄河决堤可能决的就是紫禁城的堤了,在这种大是大非上面,是没有官员敢阻拦的,所以,启用办事铁面无私的田文镜十分有效。

可是在追缴欠款方面,则就不同了,他们确实是借了户部的银子,但也是按照正常的手续办理的借款。需要根据还款能力的不同来区分对待,可是田文镜却没有这样做!

他当街顶撞皇子,这已经是大忌;后面又因为一两银子而侮辱老状元;再后来没有合理处理好魏东亭的问题,导致功臣魏东亭自杀身亡,这对康熙帝来说实在是有点过了!

二、

老四胤禛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能一碗水端平:

其实在他接下这个活的时候,邬思道就已经帮他分析过了,欠款的一共分三类人:

第一类人:这一类人其实并不占大头,甚至可以说是清官,因为平时的俸禄不够花的,在京城当官又应酬多,没办法,所以必须借款生活,但是数额比较少,不属于重点追缴的对象,且占比较少。

第二类人:这一类人也不占大头,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因为把钱花在了朝廷或者康熙帝身上,对国家有功,大部分有偿还能力,但也不乏魏东亭一类还不上的。

第三类人:这类人最可恶,是贪得无厌型的,看见别人借了,自己也要借,数额也不少,这才是四阿哥要追剿的重点。

显而易见,康熙帝也能分析的出来,他真正想让老四胤禛查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有人说,不对啊,杨角风你前面说他一碗水没有端平,后面又说他没有按照康熙帝的意思办第三类人,这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

其实,老四胤禛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同时出击追缴欠款,但其实他走偏了。其中欠款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势力集团,一个是太子胤礽一伙,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伙。

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搅合的是这两伙人,可是老四胤禛名义上是太子胤礽的人,所以对这一派并没有过于追究。而老八胤禩一伙又比较狡猾,一时抓不到什么切实有效的办法,结果只能拿魏东亭一类不该死死追究的人下手,所谓一碗水没有端平。

三、

老四胤禛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没能正确理解康熙帝的“孤臣”意思:

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曾经跟康熙帝有过一次谈话,谈话的主题思想就是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能做一名孤臣。

老四胤禛理解的孤臣就是孤家寡人,要的是特立独行,只要抓住了理,就不顾任何情面,有点类似于得理不饶人的意味。

正因为他得到了康熙帝的孤臣嘱咐,才觉得理在自己这边,谁让你们欠款的呢?

逼的老十变卖家产,逼的太子买卖官员实缺,逼的魏东亭自杀……

如果魏东亭不自杀,这件事还不至于落得失败的地步,而魏东亭最后一次努力就是找到了跟老四胤禛关系最好的老十三胤祥。

胤祥听说了事情经过,马上去找老四胤禛,可惜,老四胤禛太想做孤臣了,连对他最好的老十三胤祥都不见,失去了这次机会。

而康熙帝因为跟老四胤禛提了孤臣一事,一开始只能无条件的支持他追缴欠款,甚至示意魏东亭配合一下,赶紧还钱。岂不知魏东亭是真没钱,如果康熙帝知道他真没钱,绝对会叫停老四紧抓魏东亭不放的。

最后跟魏东亭同样情况的老人们都来找康熙帝了,哭哭啼啼的,康熙帝实在无奈,拿了内帑银子替他们还了欠款!

所以孤臣的名号让老四胤禛把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真的快成为孤臣了。

四、

老四胤禛第四个错误就是情报工作做的实在不咋地:

如果他的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就不会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好好追,哪些人可以缓一缓,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该抓的没抓,该缓的没缓。

其实这些问题康熙帝清楚的很,他一直在背后观察老四胤禛的表现,虽然他在判断魏东亭的问题上出现了差错,或许也是魏东亭不想麻烦康熙帝,故意报喜不报忧吧!

但在其他人员上面,康熙帝的情报就比老四胤禛详细的多!

比如后来桑配,图伦绅、邓元方和十阿哥等人当众一唱一和的来攻击田文镜的时候。康熙帝就当场揭穿了他们,桑配一共借了十万两银子,结果是拿去放贷了,每月光利息就进账五千两。邓元方、图伦绅二人就更过分了,拿着国库的钱,却在经营漕运的生意,每次收入都在万两以上。

而这些情报本该由老四胤禛提供给康熙帝才对,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情报工作实在做的不咋地。

难怪最后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说: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这句话既是批评老四胤禛,也是给他提个醒,要做孤臣可不是真的让你做一个孤独的人,敌人还是非常狡猾的,情报工作要做到位,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次我能帮你收拾烂摊子,以后呢?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帝为了培养老四胤禛,不惜牺牲掉大臣的命啊,这个代价何其大也,这种魄力又这么势不可挡!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胤禛在江南筹赈,勇于担当,办事果断,能力突出,解决了朝廷燃眉之急,深得康熙的认可。


可是这次追比户部欠款问题上,胤禛还是轻敌冒进了。这次胤禛同样启用了田文镜,田文镜在江南处理贪腐,能力突出;筹集赈灾物资,立竿见影。而在追比国库欠款的问题上,田文镜当街顶撞皇子;为了一两欠银羞辱老状元;甚至逼死魏东亭,等等。让胤禟以及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人当做把柄,进行疯狂攻击,致使追比国库欠款之事流产,还要让康熙亲自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单单是因为田文镜处事操切导致的吗?不然,康熙其实对国库为什么有如此亏空心知肚明。但是这里面有太多无法自辩的成分在里面。

而邬思道替胤禛分析的三种人,胤禛就算一开始不明白,听完分析后应该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胤禛这次处理还是有意无意没有触及两股势力的根本,一股势力就是太子胤礽,另一股就是八王集团。


避开胤礽,一来胤礽的确通过买卖实缺把亏欠的银子给补齐了;二来如果直接将矛头指向胤礽的更多同党,这就面临自己和胤礽的直接撕破脸,而此刻胤禛还是表面上的胤礽一党。


没有触及胤禩集团的根本,
其实胤禩下面的党羽的情况更加庞大与复杂。而胤禩在表面上又能撇得干干净净。也就是说,这些人更是滑得像泥鳅,无处下手。

而事实上这两股势力,是康熙希望胤禛去动一动的。但是胤禛却拿魏东亭这样的老家伙们开刀。


一开始康熙的确为了支持胤禛追比欠款,在魏东亭欠款的事情上,没有出门调停,反而示意魏东亭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留人以柄。然而康熙也没料到的是魏东亭是真没钱,而且魏东亭为了家人,为了不使康熙为难,竟然没有来求康熙,自杀了。

这事情让康熙十分内疚,因为一帮老兄弟看到魏东亭如此下场,兔死狐悲,一起来找康熙。所以康熙拿了内帑银子替这帮老家伙们还了欠款。

这一场追比户部欠款最终变成了康熙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而当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人当庭和十阿哥一唱一和来攻击田文镜的时候。康熙清楚地指出了,桑配借了户部十万两银子到民间放高利贷,每月坐收五千两;邓元方、图伦绅二人挪借国库的钱,又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次进项都在万两以上。

这些人才是应该去查处,追比欠款的,而胤禛却没有追查,却盯着魏东亭这些人不放。



所以康熙才道:“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康熙对胤禛的不满。同时康熙也意识到,”敌人”过于狡猾,追比国库欠款不是朝夕之功,这是一个长远的事情。


所以烂摊子要收拾好,必要地打压一下胤禩集团,十阿哥关进宗人府,圈禁半年;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三人拔名夺顶,交都察院和刑部严加审讯!(意思是不要以为我年纪大了,什么都不知道。)革去田文镜户部核查处的差事,到陕西做个知县,限三日离京(一来变相保护起来,二来继续历练);胤禛罚俸一年,权作交待。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胤禩又开始自作聪明了,不但要去替胤禛求情,请康熙宽恕;还开始挖胤禛墙角,保举年羹尧做四川提督。不过这是后话了。斗争在进一步深入。


炒米视角


康熙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关于做事,是说老四看似很精明,但是做事却缺乏对事情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手段,因为老四在追查欠款的过程中只顾进度,不问情由,对所有人用同一种方法去追讨,用同一种方式去对待,所以做起事来步步维艰,效果很差。

老四追查户部欠款,把欠了户部银子的人简单的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朝廷官员,交给了田文镜去处理。另一部分是皇亲国戚,他自己亲自去处理。

这时候就要面对几个问题,这么多人欠了款,为什么?怎么追?是否要因人而异的去对待?每个人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手段去追讨。

其实在老四接下这个差事之前,邬思道已经给他分析过欠款的三类人,还有每一类人有什么特点,如果老四按照邬思道的思路去追讨,就能拿出对付各类人的具体办法,效率就不会那么低了。而老四只是把这些人简单地分成皇亲国戚和一般朝廷大臣,这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古人说的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今天的人也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康熙的思路。只有对事情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拿出具体的办法去做。

老四去要欠款,方式是软磨硬泡,田文镜去要欠款,方式是硬逼。这么生硬机械的方式,对付一部分胆小的官员或许还可以,对于那些欠款额度大,或者胆子大,或者跟风的人,就不起作用了。

而康熙的思路跟邬思道是一样的,调查清楚每个官员为什么借钱,这个官员有什么特点,这些钱用在了哪里,短时间内这个人有没有能力还钱,这个人可能因为什么不还钱或者还不上钱。调查清楚每个人,然后再针对每个人拿出有效的手段让他们还钱。

按照邬思道的思路,借钱的人,分三类:

第一类,清贫的官员,一年的官俸不够花的,除了养家,还有各种应酬,不够就去借。这类官员最好追讨,因为首先胆小,如果胆子大早就贪污了,再一个,这类人比较注重官声。但是这类人有个特点,就是因为穷才去借的,也许一时之间拿不出钱还。

第二类,跟风的,别人都借了,如果他们不跟着去借,显得他们多特立独行似的,有可能被同事孤立,或者被人背后说坏话。那个被田文镜气个半死的老状元就是这种人,这种人借的不多,所以还钱绝对还得起,但是他们不会轻易去还。因为借钱的时候要看风气,还钱的时候也要看,别人都没还,你还了,同样有被孤立的顾忌。所以这类人的钱不好追讨,一帮见风使舵的人。

第三类人,皇亲国戚及其门人奴才,功臣,腐败官员。这类最难追讨,因为这类人都是胆子大的,借的也最多,他们借了钱要么为了过奢侈的生活,要么为了拿去买地放高利贷,要么拿去贿赂高官或者做交易,总之他们不缺钱,但是朝廷的钱不用白不用。

那么对付这些人,了解清楚了他们为什么借钱,借了钱干什么去了,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个性,就能拿出具体的措施了。

对付第一类人,吓唬就行了,不还就撤职查办或者抄家,这类穷官为了保住官位和官声,必然千方百计搞钱还钱。

对付第二类人,吓唬就没用了,因为这类大多是清流,而且比较团结,要对付他们,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臊他们,其实田文镜那种用圣人之言相对是正确的,只不过田文镜太狠了点,而且资格也不够,非得老四亲自去臊才有效果,毕竟田文镜只是个举人。

对付第三类人,最难了,这类人要么是功臣,要么是皇亲国戚及其门人奴才,来硬的他们肯定不干啊,田文镜不就这么吃亏了。那怎么办?康熙就给老四好好的上了一课,那就是对这些人进行国家现状的科普教育,给他们诉苦,让他们好像又回到了战场为国效力的状态,同时告诉他们,我这主子过不下去了,你们这些奴才还有好日子过吗?此外对付这些奴才,直接去找他们的主子,老大的奴才就去找老大,太子的奴才就去找太子,老八的奴才就去找老八,奴才总不能让主子去给还债吧。看看那些奴才一听说康熙要给他们还债,一个个痛哭流涕,恨不得打自己耳光。

康熙早就预料到追讨欠款是一件难事,但是却可以借此考察各皇子的勇气和做事的能力,结果老四接下这个差事,没有表现出该有的精明和做事的手段。

第二层意思,是说老四没有理解康熙这次追讨户部欠款的真正目的——整顿吏治。

户部欠了那么多钱,本来早就该动手了,却迟迟没动手,为什么?没有借口,要借口干什么,整顿吏治。康熙临死前对老四说,自己晚年对官员太放纵了,导致官僚腐败,希望雍正能在接位之后,痛定思痛,狠狠整顿一下。

其实康熙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做,而是做了尝试,但是失败了,这次户部追讨欠款就是一次尝试,可惜老四没有理解,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钱上,而不是整顿吏治。

康熙自称以仁孝治百官,所以不好亲自出面,只好借着这次江南大灾和国库空虚,选个自己的儿子去整顿一番。结果没有接茬的,只能寄希望于出差的老四了。

康熙之所以寄希望于老四,原因有两点:

第一,其他几个,老大,老二,老八都有自己的党羽,派他们任何人去,都只能沦为打击异己的党争状况,后果反而更糟糕,而老四虽然是太子的人,但是他向来自己有主见,并不是完全为太子马首是瞻。康熙让老四做个孤臣,甚至这次把老十三也撇开,就让他单枪匹马地去干,就是防止党争的局面出现。

第二,老四这个人够狠,够严,他还没回京城,康熙就打听到他的口碑了,就是什么什么就怕四爷回京,说明百官都怕他,因为怕他,所以他做事比其他几个人更有威严,整顿吏治时,百官也有所顾忌。看看那些借款的人,从康熙到下面的老大,太子,八爷党,都有涉及。魏东亭是康熙的人,不够狠,哪个敢跟他要债?不够狠谁又敢跟太子去要债?

康熙本来想借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吏治,可惜老四却没有真正理解,只是把精力都用在讨钱上,而不是去追查每个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所以康熙觉得他不够精明。


西堤君


那是康熙看破了胤禛的小算盘。

我只解析权谋,不站立场。

对于清缴国库欠银这件差事,胤禛开始是很犹豫的,不愿意接手。但邬先生却极力建议胤禛接下这个差事。

邬先生真实的目的就是把胤禛推到夺嫡之路上。因为接手了这个差事,就肯定要把大多数的朝臣和许多兄弟们都得罪光了。



在朝中有八爷党的势力,有太子党的势力,还有老三胤祉和老大胤禵的势力,统统都必须要得罪了。胤禛再想在朝中立足,就没有办法结党了,只能靠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势力,要想不参与夺嫡,肯定是不行了。人都得罪光了,你还能做臣子在朝廷立足吗?任何一个别的兄弟登上皇位,都会拿你开刀,以安群臣。

胤禛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邬先生建议他接差,他仍然是犹豫的,他还没有确认前景如何,也不愿意过早暴露夺嫡的心思,所以就打了哈哈,遮掩了过去。

但当康熙召见的时候,胤禛醒悟过来了,因为通过清缴欠款,他就能够摸清诸位皇子在朝中的实力,利用他们之间的争斗,激化矛盾,打破平衡,他是完全可以找到破局点的。现有的格局被打破了,他夺嫡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来看看胤禛在清缴欠款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确实是非常的高明。



一、对付群臣

清欠工作一开始,田文镜就拿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大开杀戒,剖心掏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个意思很明白,告诉群臣们,我根本就不怕得罪你们,这次,我就专门要得罪你们的。

第二步,拿老大胤禵的属下立威,不但不顾情面要得罪你们,还是软的硬的都不吃,文的武的都不怕。

这就为清缴欠款的工作定下一个基调,不讲半点情面,不徇半分私情。

注意了,真的是不徇私情?

不是,这是故意露出一个破绽,让人来咬,咬谁?

咬太子胤礽。



二、对付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也很希望老四胤禛能接手这个差事,因为他借了户部四十万两银子还不上。太子胤礽的欠账都挂在刑部黄体仁和肖国兴的头上,而他认为,胤禛是他的人,听他的话,可以暂缓清欠。

太子胤礽就把胤禛叫到一边,给了他一份名单,让胤禛暂免清缴刑部几个官员的欠款。

胤禛马上就明白了。他表面上答应,却悄悄把这个太子欠款的消息泄露给了八爷党。

八爷党为了攀咬太子,就利用了这个信息,一货两卖。

八爷党第一步,先把这个消息通过门人传递给了皇长子胤禵的门人。

胤禵的门人立即向老大胤禵汇报了这个信息,胤禵开始大喜,因为他与太子胤礽是死对头,这下他抓住了胤礽的把柄。但胤禵也很精明,他迅速反应过来,追问消息的来源,得知是老八传递过来的,他省悟过来了“好你个老八,明知我与太子不和,你是想让我与太子相互相绞杀,你坐收渔翁之利!”

但他能不能置之不理呢?不能。

老八更狡猾,因为这个消息是通过老大的门人传递过来的。现在的形势就成了这样:老大的门人都知道了这个信息,大家都看到了老大胤禵手中握着一付同花顺的大牌,如果胤禵敢弃牌不打,他的门人们就会马上对他丧失信心,再也不会扶持这种窝囊废。

所以老大胤禵这付牌不打也得打,不打就伤了自己。

但老大胤禵不能轻易让老八利用啊,老八扔过来这付明牌,他要暗打。

怎么暗打?即然太子胤礽让老四暂免清欠,说明他确实还不起钱,还不起钱太子就必须去找钱,盯紧了他找钱的动作,就能抓住漏洞。

后来,他果然抓住了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要害。

八爷党第二步,把这个消息又透露给了还不清欠款的魏东亭,让魏老爷子去闹事。

胤禛透露太子欠款的消息一箭双雕了。

消息即然走露,那么太子欠款就必须要还,老四胤禛理所当然地催他还钱。而消息怎么走露的?两处走向都指向了老八胤禩,两党的矛盾就被激化了。

本来老八想让老大与太子鹬蚌相争,结果这么一来,成了三虎互斗,让胤禛就趁火打劫了。

太子不得不想办法还款,他还了,老大胤禔也就不能不还,老三胤祉也还了,就剩下八爷党中的老十胤俄了。



三、对付老八胤禩

老十胤俄还不起钱,老八和老九当然明白,但他们故意不帮老十还清。为什么?

因为老八和老九很容易还清,如果老十再还清了,那就等于当众宣布八爷党的态度:八爷党支持还款。

八爷党是很有势力的,领头的都还清了,下面的人还不跟着还清吗?

本来八爷胤禩不接手这个差事,就是为了自己不得罪人,让老四胤禛去得罪人,清款难度越大,老四的清欠的手段就越狠,得罪的人就越多,得罪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八爷党还清了,其他人就松了手,老四轻松完成任务,还白捡个亲王当,老八还白白当了回臂助。

这当然不行。

所以不能帮老十还清,让他去闹事。

老十胤俄当然心里清楚老九的计划,知道自己当了炮灰,他也不傻,他也要想办法摆脱困境。

老十胤俄先修戏台搞工程,想利用工程项目的水份抵赖,但被老四发现,停了他的工。

老十又联结百官抵抗,但老四胤禛下决心要得罪人,不怕百官联合闹事,这个办法也泡汤了。

老十胤俄干脆摆开货摊卖家当。还殴打田文镜,把老九老十也拖下浑水。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必然知道内情,老八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胤禛与田文镜定下个苦肉计,故意激怒了了老十胤俄。老十破罐子破摔,殴打田文镜,犯下大罪。

这下子胤禛就又拿住了老八胤禩的把柄。如果他不替他老十还债,老四胤禛就以殴打朝廷命官为理由,上报康熙,必然要追究老十的罪责,而老八将颜面尽失,康熙会立刻瞧破老八的真实企图,情况就严重了。

但是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赶到,他看出了胤禛的计策,却不忍心看着田文镜受苦,就阻止了事态的发展。他把田文镜抬回府中,还很生气地责备了胤禛。

但田文镜的一句话“四爷是不想把你也牵连进来”,这句话就暴露了老四胤禛的苦肉计,而在十三爷府中伺候的下人乔姐是老八胤禩的眼线,发觉情况不对,就把消息透露给了老八。这下老八明白了,原来这是胤禛的苦肉计,就下定决心不给老十胤俄还款。

但是,四爷胤禛会不明白十三爷府中布满了眼线,这样的消息会走漏?

胤禛明白得很,他的这个苦肉计就是故意走漏的。

这个计策走漏了,八爷党就认为已经识破了四爷的苦肉计,就更加坚定了不还款的决心。而老四胤禛就是希望他们不要替老十还款。因为老十不还款,这个问题必须反映到康熙那里去。

康熙当然很清楚这是一条苦肉计,而康熙则会更清楚老八不给老十还款的真实目的。那么胤禛就能不费唇舌地把老八的真面目展示给康熙看。

这招数绝不绝?



再来说说康熙的真实目的。

康熙目的仅仅是为了银子吗? 当然不是的。

康熙四十六年,长江汛情,灾鸿遍野,国库空虚,救灾无钱可使。胤禛靠着各种手段总算勉强抵挡过去。 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

当时户部连五十万两救灾银子都拿不出来,万一边境发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悬下重赏,追回库银,加封“亲王”,如此重的赏额,也没人愿意干。

为什么没人干,因为所有的皇亲国戚,朝廷官员都欠款! 这差使不要说能不能办成,就算办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亲王的帽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国库缺钱,众人欠款不还,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是官僚与皇权争利!

这种政治结构必须要改变。但康熙在自己手中能改变吗?

老爷子有私心啊。一、年岁不饶人。二、珍惜自己的名声。三、自己手中不想有大的乱局。

那么,我们明白了,实质上,清缴欠款是皇权与官僚群体的一次较量,是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试探性调整,是政治体制变动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未来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碍的一次摸排和预估,同时,也为了将来的改革总结经验,寻找办法,积蓄人才和力量!

清缴户部欠款难度巨大,牵连的人员多,地位高,范围广,数额大,头绪乱,关系复杂,原因众多,局面混乱。 能从这趟混水里走出来,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也就是说,承担这次清欠任务的人,将成为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

这样的人必须成为孤臣,而孤臣,再进一步可就是寡人了。

而未来想改变这种艰难政治格局的人,必须掌握一种力量――皇权。

大家清楚了,康熙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认为这件事情在短期内能够顺利办成,但只要用心去办,目的就达到了。 而接受这个差事的人,将成为考察和培养的目标。


所以,当四爷胤禛犹豫不定之际,邬先生力劝他接下这个差事。 为父分忧,为兄解难,为国担责。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这个差事看起来糟糕,得罪了很多人,但有一个好处――符合康熙的心愿。 这才是重点。

即然清欠没有成功,康熙也不在意这件事情能否真的办成,那他对胤禛说“你一向自诩精明”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剧中,康熙把几个官员问罪,非常清楚地当众说出这些官员欠款的用途,收入和各种不法行径。一条条,一笔笔,确凿而清晰。

这是在告诉胤禛,你那些所谓的精明算计,我都清楚得很!

胤禛当时就懵了。赶紧请罪,不要这个亲王了,自请贬职罚俸。



但康熙并不在意这些。他把田文镜贬到远方,是告诉胤禛:玩心眼可以,玩小聪明也没有问题,但这些谋划,你可别和下臣去联结,这些人只能利用。你要懂得自己的贵重。


馋嘴肥猫1


追比国库欠款竟然逼死了康熙的儿时玩伴,老臣魏东亭,还惹得众多老臣跑到畅春园向皇帝诉苦喊冤。为此,康熙让太子出面指导一下追比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没想到太子大手一挥,让欠款官员以两年为限,分期还款,康熙苦心安排的一场整顿吏治的大戏就此草草收场。第二天,康熙召开了一场大型朝会,对追比国库欠款一事,做个总结和了断。

开场白很有意思

康熙开宗明义,直接说太子昨天在户部宣布所有欠款官员分两年还清欠款,后面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两年,朕还能说什么呢?”这句话充分说明让官员分期还款并不是康熙的本意,但太子又是储君,他当众说出去的话,皇帝也不好驳斥,所以只能默认这样一个结果。

追比欠款追了一个多月,还逼死了老臣魏东亭,可结果却只追回不到三成的欠款,康熙明白这都是他的好儿子们在从中作梗,于是首先质问老十胤誐,借二十几万两银子不还,还沿街变卖家产,殴打朝廷命官田文镜,丢尽了天家体面。可胤誐却倒打一耙,责怪康熙为父不公,拿体己银给老三还债却不给自己还,康熙当众说明了老三借银子是为了修书的缘由后,将胤誐这条疯狗关进了宗人府,圈禁半年。

老九胤禟的反击

眼看着疯狗老十被康熙圈禁,搅屎棍老九咽不下这口气,马上指责老四的帮手田文镜处事操切,为了一两银子肆意羞辱老臣,魏东亭的死也与他脱不了干系,八爷党也随声附和老十。为了平息众怒,康熙把田文镜发落到陕西以知县任职,老四想替田文镜辩白,被康熙制止了。接下来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刚才还在附和胤禟的八爷党桑佩,邓元方,图伦升

被康熙严词责问,康熙还对他们借国库银两的去向和获利情况一清二楚,当场解职交都察院和刑部严加审讯。

老四胤禛的应对之策

八爷党再失一着,老四也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愧疚,立即向康熙请罪,表示自己失职失察,甘愿受罚。康熙说: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却该查的没查,不该查却往死里查,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办。康熙这话表示出对胤禛这次办差的失望之情,因为上次胤禛在江南赈灾时处置有方,精明干练,在康熙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追比欠款弄成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局面,令康熙深感失望,因此才有了“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的评语。康熙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一向都很精明,可这次你精明干练的精神头都到哪去了呢?其实康熙心里明白,江南赈灾处置的都是地方官和盐商,冷面王胤禛当然可以毫不手软,痛下杀手。可这一次却是针对太子胤礽和一堆兄弟们,即便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从严处置这些骨肉至亲的皇亲国戚们。可如果不处置这些领头羊,这个差事根本不可能办得好。康熙当然能体会老四办差的难处,所以当老四自请革去王爵时,康熙顺着老八的话,仅以罚俸一年,略施惩戒,其实也只是做个赏罚分明的样子给百官朝臣看看而已。老八胤禩还向康熙保举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令年羹尧感激涕零,几次三番跑到八爷府去谢恩辞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追缴国库欠款可以说是诸位阿哥的第一次争锋。老四负责追缴国库失败以后,康熙如此评价他一向以精明自诩,其实一是在提醒他再精明也有遗漏的时候,比如要搞好情报工作。二是意思是你的小动作我都清楚,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的精明。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户部存银不足五十万两无力赈灾,最后还是靠着老四和老十三下江南筹款赈灾。因此事后康熙觉得国库空虚,要求收回官员借户部的银子,并且要选一位皇子来担任,只要收回来大部分就可以封为亲王。

其实追缴国库欠款是康熙的一次试探和政治再平衡,因为当初发现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以后,康熙大为震惊,说这么多年将国事交给了太子和诸位阿哥,结果搞成这样还谁也不知道。说明晚年的康熙比较怠政,将国事主要交给了太子和诸位阿哥,结果一团糟。所以赈灾过后,康熙就想通过收回国库欠款看看局势到底如何,几位阿哥是什么表现。没有指望着全部收回国库欠款,想着只要收回大部分就好了。

然而康熙还是把情况想的太好了。

下面宋安之来具体说说好好一个追缴国库欠款如何成为几位阿哥的夺嫡战场。


追缴国库欠款过程中,几位阿哥勾心斗角为了夺嫡是不顾国家利益。其中身为太子一党的老四,在江南赈灾时出尽了风头,这次又负责追缴国库,自然成为其他人的靶子。而太子的胤礽更是几方势力的共同敌人。

为了打击太子胤礽,八爷党先后两次利用老大。第一次老八使老大知道了太子的欠款情况,老大巧妙的散布消息使被追急了的魏东亭第二天去户部闹,结果太子欠款被曝光。第二次太子要买官,老八又通过户部官员告诉了老大,老大当时负责当值,借着职务之便使康熙知道了太子买官的事情。对太子越来越失望。

而另一边,为了对付老四。(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八爷党的老九先是教唆魏东亭为首的欠款大臣去迎接从江南回来的老四,想着通过劝酒使老四答应宽限宽限,使其还没有正式接这个差事就搞砸了一半。

老九明明有钱,之后却对魏东亭是见死不救,逼得魏东亭四处求情。又教唆魏东亭找老十三求情,想让老十三求老四来扰乱局势,老四当然是没同意。最后魏东亭没办法之下只能自尽了事。然后又不惜利用老十,不替老十还款,使老十跑到前门大街当众变卖家产殴打田文镜。

老四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身为太子一党的人,不想动摇了太子的根本,答应了太子暂时不追缴的几个人名单。

老四想对八爷党下手,也就一个性格鲁莽的老十有欠款,颇有一些无从下手。同时因为情报的问题,对于一些真正的有钱不还的了解不清楚,加之魏东亭因为真的没钱还款而急的上蹿下跳,所以拿魏东亭开刀,最后真的没钱的魏东亭只能一死了之。

就这样本来好好一场追缴国库的事情,几位阿哥不说兄弟同心,最起码不拖后腿也可以追回大部分欠款,却因为夺嫡对于太子是找到破绽就往死里出手。同时见不得老四顺利完成任务,搞的乌烟瘴气的。

最后康熙彻底失望,在发现太子买官以后,叫来太子说了说追缴国库的破事,示意太子出面停止这件事。同时让太子自己审核一下官员是否真的有资格外放任职,敲打了一番太子。

这时候太子再次猪一般的表现了,停止追缴国库时,为了拉拢人心竟然不惜当众打了自己一党老四的脸。


就这样乌烟瘴气的追缴国库彻底落幕。

接下来朝会时康熙先是说太子停止了追缴国库,自己还能怎么说呢就这样了。先把停止追缴国库这个事推太子身上,总之不能是自己叫停。(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田文镜被贬为陕西知县限三日内离京,其实也算是一种保护。之后又处理了有钱不还为富不仁的桑佩、图伦升、邓元方三位大臣,康熙的意思很明显,朝廷局势我是一清二楚的,你们这些人贪了多少别以为没人知道,不要过分了,不然都把你们给收拾了,一切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这时候老四的表情有着些许尴尬,心里应该在想,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些,情报来源太不准确了。

康熙接下来就说起来了:“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康熙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一是你一向精明自诩,这次怎么是该查的不查,可以缓缓的却逼死了呢,就是情报来源太少了,就这样还精明自诩好意思吗。二是老四跟太子那点小动作,康熙应该知道,所以这样说借此敲打老四一番。

康熙可以说是主要是提醒老四情报的重要性。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江南赈灾和追缴国库欠款来,康熙算是看清楚了,几位阿哥为了夺嫡是置国事于不顾,就知道勾心斗角。而太子也是外强中干烂泥扶不上墙。也就一个老四还干点实事,所以有意栽培一番!

第104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四爷追债的事儿确实是孟浪了一些,先是没有充分尊重谋士的意见,贸然接手;随后错误理解康熙的嘱咐,给自己定位错误;过程中方法又简单粗暴,最终导致功败垂成,没吃到羊肉惹了一身骚。在事后总结的时候,毕竟四爷一腔热血,又是在朝堂之上,得给四爷留面子,康熙在教训完四爷后处理了桑珮等两个贪官,安排了田文静,用对人事的处理告诉了四爷这件事原本应该怎么做。

这些通过剧情的展示,基本没什么疑义。这里我想说的,是康熙事前对四爷嘱托的一句话:“孤臣”,很多人觉得这是康熙要重点培养继位人的意思,在下以为并不确实。一是此时太子卖官之事还没出现,康熙还没有废太子的想法,二是即便多少有点,也不会那么直白的表露,这个康熙“下套挖坑”的作风不匹配。

此时康熙有欣赏四爷的地方,传位之心还没有。重点培养,首先是作为留给太子的能臣来安排的,因为四爷是太子一党,太子即便不英明,有个能干的重臣辅佐国家也坏不到哪去。这类似于后来圈禁老十三是为了给雍正留个帮手一样。康熙用意深远。至于后来太子两次被废,四爷进入康熙的法眼,这是后话,是康熙蹭蹭筛选,长期考察的结果!


大学之道明明德也


其实从邬思道第一次跟胤禛深夜之谈,邬思道已经全部说明白了,只不过胤禛这一次做事有欠思量,不够精明。

首先胤禛在基于什么坏境下,接到追讨户部欠款的差事的?

江南筹款赈灾,打了一手漂亮牌,行事干脆利落,精明果决,刚被封为郡王,邬思道又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替康熙分忧”,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胤禛太急切于表现自己“冷面王孤臣”的性格

因为“孤臣”二字,被康熙大加赞扬,接下来的户部欠款一事,就是要把“孤臣”表现出来,基于此,胤禛不惜跟全体官员和几个兄弟翻脸。

邬思道的分析恨透彻

1、三类欠款,第三类最可恶,可是前两类不解决,第三类人会借着大水打漂;

2、其他阿哥不敢接,是怕得罪人,更怕得罪人还办不成事

胤禛急头白脸的处理结果是:得罪了人,事还没办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站在康熙的角度

康熙知道这件事最后一定不会妥善解决,通过这件事一是观察胤禛的处事能力,二是重点敲打一下第三类人

最后“邓元芳、图伦升、桑佩”三个人被康熙揪出来,是康熙事后才查出的么?康熙肯定早已知悉,只不过一直逮不住机会去处置,师出无名啊。

可惜

胤禛搞错了方向,一直拿着第一类和第二类人下手,抓错了重点,风头还没烧到第三类人就已经被太子强行结案陈词了。

结果还得康熙出头做这个恶人,这就好像在企业中做事,领导安排的任务就是让下属唱白脸,领导最后唱红脸,才能上下一团和气,和衷共济。

其实最好的处理结果就是,胤禛强行做恶人把第三类人欠款收上来,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还钱的(跑去畅春园哭闹的老臣),可以由康熙出面,唱个红脸按照太子的方法分期还款

,既将唯利是图的赃官处置了,也给老同僚们一个警示,美滋滋。

胤禛这一次又得罪了人,又没把欠款追回,还把魏东亭逼死了,偏偏走出一条最坏的路。惹得康师傅很伤心,跟以前的“精明自诩”的胤禛完全不一样啊。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户部欠款一事,还是让康熙很“赏识”他,看到了他有一颗做“孤臣”的心,因此接下来清理刑部冤狱一事,康熙也是属意让胤禛办理的,只不过胤禛学了个乖,躲开了。


小屏窥人生


《雍正王朝》第6期

刘和平写的《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你向来以精明自许,可这一次呢,该追的,该查的,你都追了查了吗?而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会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而该办的却漏了网!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原话是这样的: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会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不是很懂刘和平的《雍正王朝》已经是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的,为什么电视剧又要对刘和平的剧本再改,不过只是稍微改动,意思大体不变,自许自诩都没毛病,请朋友们不要再挑我的错别字了。

康熙这么说是怎么回事呢?胤禛刚刚从江南筹款赈灾回来,就接了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康熙为此还专门和胤禛谈话,很欣赏胤禛甘为孤臣的意愿,但是又不愿意让十三爷胤祥和胤禛一起办差,康熙的这个态度反映两个问题:

第一,胤禛甘为孤臣,不怕得罪人,这一点是康熙欣赏的,也默认此事非得用雷霆手段方能解决;

第二,这件事情很难办,因此不让胤祥参与,因为胤祥重情义,关键时刻下不了手,肯定不能办好这件事。

后来胤禛果然遇到层层阻挠,但还是很强硬地执行追缴欠款的差事。魏东亭是个清官,康熙两次南巡住在他家花费了不少银子,魏东亭的儿子又是个败家子,于是借了国库35万两银子。魏东亭不堪重负,自尽身亡。

很多官员一时之间无法还清欠款,于是聚众到康熙那里去闹,康熙不得不拿出自己的体己银子帮一部分大臣还款。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九爷十爷等皇室贵胄竟然当街叫卖,实在是有损形象,康熙气得不行。

国库欠款只追缴到三成,太子强行出面,说欠款分两年还清,第一年还一半,第二年再还一半,胤禛气得直跺脚,追缴国库欠款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第二天康熙叫了大起,主要说清还国库欠款的事情。康熙对胤禛这次办差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但是对太子更不满意,上来就说:

昨天,太子在户部宣布所有欠款的官员以两年为期清还欠款,朕还能说什么话呢?

言外之意就是,欠款还未追回,太子擅自终止清还欠款,收买了一大批人心,我心里很不爽,但是话已经说出口,就先这样吧。

接着因十爷当街卖家当有失朝廷体面,当街鞭打朝廷命官,借国库的钱盖戏楼修园子等事将十阿哥圈禁半年;因田文镜做事过于严苛,为一两银子羞辱老状元将其革职,贬为知县。

接着又严惩桑佩,图伦升和邓元芳,桑佩借国库的银子放高利贷,图伦升、邓元芳借国库的钱,又利用漕运谋取暴利,当场革职严审。

于是胤禛开始请罪:

儿臣在户部清理债务一月有余,竟未能查出他们的劣行,是儿臣失职,儿臣自请处分。

接着就是康熙对胤禛的批评了。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次胤禛追缴欠款,康熙对胤禛并不满意,原因康熙自己也说得很清楚:像桑佩、图伦升和邓元芳这种挪用公款发财的蛀虫,应当严惩不贷,胤禛没有查出来;像魏东亭这种,借钱是因为康熙南巡住在他家,情有可原,应该缓一缓,却逼得太紧,以致魏东亭上吊自尽。

要知道魏东亭跟了康熙几十年,深得康熙信任,康熙南巡两次住他家足以说明康熙和魏东亭关系非同一般,虽说胤禛秉公执法没有错,魏东亭自尽也是因为他不善持家,儿子败家,但胤禛趟了这趟浑水,到底撇不清关系。

康熙晚年喜欢以宽仁治国,说难听点就是怠政,不愿意看到像官员集体找他求情、皇子当街叫卖等等比较难堪的局面,更不希望看到不该死的人死了,因此在朝堂上批评胤禛,而且话还说得比较重。

我个人反复地看了几遍《雍正王朝》,绝对的铁杆粉丝,但是每次看到这一段,尤其是“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批评就批评了,为什么非要说胤禛“精明”,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必过于咬文嚼字,也不必每一句台词都去深挖背后的意思,就是康熙认为胤禛之前办差办得都不错,但是这一次却没有办好,仅此而已,别无他意。也许二月河跟刘和平本人也未必说得出“精明”是何意。

作为领导,越是批评你,说明越是看中你。这件事并不影响康熙将大位传给胤禛,从康熙临终前对胤禛说的话就能看出,康熙知道自己对下面纵容过度,希望胤禛整顿吏治,匡补他的过失。


考古班二愣子


这件事自然是胤禛办得不好,办事考虑不全,还逼死了康熙的发小魏东亭,办事办的糊涂,精明二字,有敲打之意。

如果看雍正以往在江南查贪墨案的表现,可以说是很精明的,用人做事都滴水不漏,而在这件事上,他站出来能接着烫手的山芋已经俘获康熙的信心,但是这件事最后如此收场,康熙难免失望,但是康熙也终于看清也可以说胤禛让康熙看清了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康熙本人,无论是魏东亭还是其他的功勋皇贵,他们都是仰仗着康熙的恩泽去国库借钱,这些钱很多都抽头孝敬了康熙,魏东亭是接驾,其他人在康熙过寿的时候难道没有送过好东西?

不是雍正不能够做这件事,是康熙在就难以做得成,这件事铁腕做没错,但是需要一把手铁腕,这样的意思也是为夺嫡做心理暗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不言而喻。

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