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開啓扶貧新模式

“範主任,我家的雞蛋、兔子可以拿到網上來賣不?”8月22日一大早,射洪縣玉太鄉改板溝村8組村民陳遠芝就來到村裡的電商扶貧服務點。聽說村裡生產出來的洋姜有一半都是通過"電腦"賣出去的,陳遠芝也想將自家農產品放到這裡賣。

改板溝村電商扶貧服務點只是我市電商扶貧的一個縮影。2017年,我市正式實施電商扶貧工程計劃,從2017年至2019年在全市323個貧困村實現電商扶貧服務點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省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個、鎮(鄉)電商服務站18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232個。

“互联网+”开启扶贫新模式

“互聯網+”打通產品外銷路

“每天看著村裡生產出來的土特產從這裡賣到全國各地,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村民李正文說。

2016年,山高溝夾的改板溝村以村民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固定分紅模式,讓洋姜產業在村裡落了戶。為了提高洋姜附加值,村裡將洋姜製成洋姜泡菜,還研發出了配方菊粉、麵條等系列洋姜產品。然而,產品生產出來,銷路卻難住了村裡人。

剛開始,是村委會和企業負責人憑藉自己的關係去找銷路,不僅銷量小且耗時長,效果並不理想。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隨著電商扶貧計劃的啟動,改板溝村建起了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通過以村郵樂購為依託,村裡的洋姜產品順利實現網上銷售。在網絡上,農產品特點、種植技術、生產工藝等產品信息一一展示。消費者只需要在網上下訂單,村裡備好產品,郵政將為產品運輸提供服務。

“互聯網+農產品”打開了改板溝村洋姜產品銷路。如今,僅洋姜泡菜每年就可以賣到約6萬罐,網上銷售較傳統渠道增長40%。

“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也富了,2017年改板溝村成功退出貧困村。”村主任範海全說。

“互联网+”开启扶贫新模式

電商扶貧積蓄產業脫貧能量

2017年,遂寧市首次提出藉助郵政企業在全省電商扶貧工作方面的先進經驗,探索精準扶貧模式。

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通過加快貧困村電商網絡體系建設和配送體系建設,發揮郵政“資金流、實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以及通政、通商、通民優勢,遂寧市利用郵樂購和“郵掌櫃”強大的電商平臺系統,對接全市323個貧困村和21.3萬貧困人口,讓貧困村農特產品變商品,讓貧困村通過電商扶貧增收。

在船山區河沙鎮谷村電商扶貧服務點,"幫買幫賣"服務深受老百姓喜愛。在菜籽收割季節,通過代賣服務,代賣價比鎮上市場價高0.2元,同時省去了車輛運輸費和勞務費,為每戶老百姓增收100—300元。服務點還幫助老百姓在網上代繳電費、電話費,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等,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這樣的便利來自於遂寧市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依託原有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鄉村郵政便民服務站點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電商服務網點,我市整合郵政、遂寧農商銀行、順意通、蜀之味等物流、銀行、企業資源,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為村民提供代購代銷、代收代發、小額貸款等服務。

據瞭解,今年遂寧市共新建電商扶貧網點17個。電子商務與農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業企業競爭力持續提升的“新引擎”。(全媒體記者 顏朝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