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启扶贫新模式

“范主任,我家的鸡蛋、兔子可以拿到网上来卖不?”8月22日一大早,射洪县玉太乡改板沟村8组村民陈远芝就来到村里的电商扶贫服务点。听说村里生产出来的洋姜有一半都是通过"电脑"卖出去的,陈远芝也想将自家农产品放到这里卖。

改板沟村电商扶贫服务点只是我市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2017年,我市正式实施电商扶贫工程计划,从2017年至2019年在全市323个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服务点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个、镇(乡)电商服务站1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32个。

“互联网+”开启扶贫新模式

“互联网+”打通产品外销路

“每天看着村里生产出来的土特产从这里卖到全国各地,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村民李正文说。

2016年,山高沟夹的改板沟村以村民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固定分红模式,让洋姜产业在村里落了户。为了提高洋姜附加值,村里将洋姜制成洋姜泡菜,还研发出了配方菊粉、面条等系列洋姜产品。然而,产品生产出来,销路却难住了村里人。

刚开始,是村委会和企业负责人凭借自己的关系去找销路,不仅销量小且耗时长,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随着电商扶贫计划的启动,改板沟村建起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通过以村邮乐购为依托,村里的洋姜产品顺利实现网上销售。在网络上,农产品特点、种植技术、生产工艺等产品信息一一展示。消费者只需要在网上下订单,村里备好产品,邮政将为产品运输提供服务。

“互联网+农产品”打开了改板沟村洋姜产品销路。如今,仅洋姜泡菜每年就可以卖到约6万罐,网上销售较传统渠道增长40%。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也富了,2017年改板沟村成功退出贫困村。”村主任范海全说。

“互联网+”开启扶贫新模式

电商扶贫积蓄产业脱贫能量

2017年,遂宁市首次提出借助邮政企业在全省电商扶贫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精准扶贫模式。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通过加快贫困村电商网络体系建设和配送体系建设,发挥邮政“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以及通政、通商、通民优势,遂宁市利用邮乐购和“邮掌柜”强大的电商平台系统,对接全市323个贫困村和21.3万贫困人口,让贫困村农特产品变商品,让贫困村通过电商扶贫增收。

在船山区河沙镇谷村电商扶贫服务点,"帮买帮卖"服务深受老百姓喜爱。在菜籽收割季节,通过代卖服务,代卖价比镇上市场价高0.2元,同时省去了车辆运输费和劳务费,为每户老百姓增收100—300元。服务点还帮助老百姓在网上代缴电费、电话费,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为老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这样的便利来自于遂宁市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依托原有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乡村邮政便民服务站点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电商服务网点,我市整合邮政、遂宁农商银行、顺意通、蜀之味等物流、银行、企业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代购代销、代收代发、小额贷款等服务。

据了解,今年遂宁市共新建电商扶贫网点17个。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发展,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新引擎”。(全媒体记者 颜朝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