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败给李世民?

网翼飞龙V


唐代隋是以武力平定天下,而李世民常年率领唐军主力东征西讨,身边早就聚起了一大批人才,在朝廷中的实力很大。而李建成、李元吉派系虽然武将有薛万彻、

冯立、谢叔方、马三保等,文臣有王珪、魏征,但与李世民一系的谋臣武将相比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李建成才会整日心神难安,就连唐高祖李渊对李世民很忌惮。

李建成这个太子真正树立起威望是平定山东,但这时已经是武德五年了。而在武德年间,由于突厥不断进犯,李渊还必须指望李世民率兵抵抗,所以他虽然一直想要扶植太子一系,却也不敢拿政权的前途做注,轻易去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到武德八年,李渊派李建成率军驻幽州,李世民率军驻并州。可见这时的李世民势力也并没有被削弱。

实际上,在玄武门事变之前不是李渊、李建成在一直打压李世民,而是李世民经常挑事。例如在武德七年,李世民一系制造出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李建成勾结边将谋反。李渊怎么做的,最后是以兄弟不睦为由,流放了李建成一系的王珪、韦挺和李世民一系的杜淹,可以说各打五十大板,这根本不足以遏制李世民的勃勃之心。

到武德九年初,实在受不了内心恐惧的李建成向李渊提议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并且调开秦王府的武将。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最终促使李世民加快发动政变,因为李世民必须利用手下还都忠心的时候动手,否则时间一长,这些谋臣武将可能不被杀死或边缘化,也会投向李建成。

然而,李建成却认为自己已经削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世民从此将不会对自己构成致命威胁。此外,李建成这种大意心理,还有一个依仗,就是自己和齐王府在京城的兵力远大于李世民。事实也证明这种依仗不是虚的,在李建成、李元吉于玄武门被杀之后,冯立、薛万彻等人率2000兵马猛攻玄武门,还杀了玄武门守将。如果不是李世民命人砍下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让冯立、薛万彻等人失去斗志,恐怕李世民也可能有丧命危险。

虽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得有些侥幸,但他登上皇位后,主要的文武重臣都是自己心腹,这也充分说明其实力雄厚,不用借助其他力量就能撑起一个强有力的朝廷班子,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S)


联合防务


李建成败给李世民是在玄武门兵变上,事件缘由是唐高祖李渊继位后,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处理内政,手下组成主要为文官,这时候的李世民仍然在带领手下的武将出征,不断立下战功,功绩是远远高于李建成的,李建成也深知这一点,太子功劳没有秦王李世民高,他能不心生忌惮吗?于是李建成就联合自己的齐王李元吉对抗李世民。

李建成一直都在李渊身边,也得到李渊的偏袒,(但在《资治通鉴》的记载李建成并不受李渊喜爱,各位看官自行评断)李渊到了晚年,妃子很多,她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和年长且有权势的皇子结交,也就在此有流传说李建成与李渊的妃子有染(对此我有些怀疑,李建成虽然已是太子,但是还有李世民这样的强敌,再说李渊也不昏庸,一旦事情败露,那么废储不可避免,那么多年的努力不就功亏一篑了吗),后来因为突厥屡屡进犯,李建成进谏焚毁长安城,另外选址迁都,李世民阻挠请高祖允许带兵出征,然而却被李建成和后宫的嫔妃诬陷他,称李世民想要总揽兵权,起兵谋反,于是高祖开始怀疑李世民,李世民为避祸前往洛阳。

在李世民避祸过程中,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开始劝说李世民解决与太子一伙的怨仇,必须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然不但王位性命不保,江山社稷也危在旦夕,这时的李建成也忌惮李世民手下骁勇善战的将士,想要收买他们,然而却被这些将士告知了李世民,李建成见收买不成开始在高祖面前诬陷李世民的幕僚,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受到牵连。武德九年突厥再次进犯,由李元吉前往抵抗,李元吉挑选李世民的精锐一同前往,在此时李建成身边侍从已被李世民收买,并告知了李世民,李建成准备暗杀他,并逼迫李渊退位的消息,这是李世民下定决心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将李建成准备刺杀自己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不信,告诉李世民明日亲自过问此事,李建成得知消息后,打算亲自逼宫高祖,然而此时太子身边的亲随禁卫总领已被李世民买通,李建成进宫仍然认为宫里都是自己的人,李世民则带着自己手下的将士埋伏等待,李建成的不下全部战死,由此李世民争储成功。高祖也知道事态自己无法控制,便顺势让位于李世民。

我说下自己的观点,李建成绝非平庸好色之辈,然而单论朝堂上的势力他也许远强于李世民,然而在天下刚平定之时,光有政治上的权利肯定是不够的,手下是否掌管着军队,直接决定了成败,试想一下他手下也如李世民一样有那么多骁勇善战的将领,鹿死谁手就不一定了。每个人手下都有自己的幕僚,即便有魏征又怎样呢,李世民还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还有秦叔宝和蔚迟恭呢,政治游戏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李世民准备杀他用了多久,李建成准备杀始终只是在准备


玄坤


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前,李建成拥有父皇李渊、齐王元吉、以及朝廷内诸多大臣的支持,可以说是优势明显。但是玄武门事变时,优势巨大的李建臣被杀身亡,反而是实力相对弱小的李世民成功了。这件事有着深深的背景。



唐朝内部权力分配

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负责带兵出征,权柄逐建增大,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所以让李建成负责朝廷内部政令。

这样一来,整个朝廷的军权倾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政权倾斜到了李建成的手中。基本上形成了李世民掌军,李建成掌政的格局。

随着李世民军权势力的提升,野心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在621年,李世民被册封为天策上将之后。但是整个天下趋于平定的时候,李渊的天平逐渐偏向了李建成。



李建成胜券在握

李世民在成立天策将军府中之后,拥有了自己的决策团队,形成了李渊、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李世民的势力之中,大部分是行伍出身,久经沙场。但是到了朝廷政治中,根本无法抗衡太子李建成,加上李渊认为天下大体已经稳定,所以极力的维护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的势力。



最终李世民的势力逐渐被李渊和李建成打散,程咬金、秦琼等人被调走,尉迟恭被多次陷害,整个秦王府上下也都是忐忑不安。而李建成在长安内拥有李渊的支持,还有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

除了上述的政治势力之外,李建成还私募了长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还有齐王府700人。李世民的秦王府仅仅拥有800人,可以说李建成在长安的势力远在李世民之上。



玄武门事变

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几年之后,随着李渊彻底倒向太子李建成之后,李世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密谋除掉李建成。

事变前一天,李世民见李渊之后,密告李建成淫乱后宫,这时李渊召李建成第二天入宫对质。

第二天,李建成准备经过玄武门进宫之时,李世民埋伏在了玄武门处,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树倒猢狲散,即便是李建成的卫兵前来救驾,看到了李建成的人头,众人皆散。这时已经控制李渊的李世民,掌握了大唐所有的权力。



李建成的失败

首先、不得不承认李建成相比李世民优势巨大。而李建成正是因为有了李渊、李建成、魏征等人的支持,反而过于大意,导致了他为人优柔寡断的性格。

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李元吉曾经多次想致李世民于死地,永绝后患。但是却因为李建成多次的优柔寡断而失败,最终让李世民有了警惕、防范之心。



其次、李建成集团欺人太甚。李世民在外掌军权,李建成便在内部打基础,结交后宫妃嫔,讨好父皇李渊。

有一次,李世民在外征战,因为淮南王李神通有功,所以封赏了他几十顷的土地。但是李渊妃子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最终李渊把这些田地赐给了他。

这件事等于把李世民的大将,紧紧的围在了李世民的周围,对朝廷产生了抗拒的心理。也为政变之时,军队作壁上观埋下了伏笔。



再有就是李世民行事迅速果断。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策反了一个关键人物,玄武门守备常何,利用这一点,李世民才能在李建成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埋伏在了玄武门,出其不意的击杀了李建成

其次就是迅速控制了李渊,稳定了朝廷内部,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我是越关


李建成最大的依仗就是他是太子,他可以依仗他的父皇,可问题是,李渊也怼不过李世民啊!


玄武门之变并非李世民杀兄弟为主,真正的目标是啥?把老李弄下台啊!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没有把大哥当成对手,他真正的目的是快点做到龙椅上。

在历代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里,李渊权柄最轻,唐朝是什么?关陇贵族选出宇文家做老大,后来又选了杨家做老大,最后杨广想一言堂让关陇贵族闭嘴,所以李家又被推出来了呗,而且李渊自己虽然开国,天下却有一半是李世民打的,军功之盛加上皇家身份,太子之争是必然的。



这种政治角力李渊本来很擅长,相信李渊自己心中也纠结立谁为继承人。但是李世民根本不和老爹玩政治,直接用武力。


主席说过,历代用兵没有超过李世民的,朱元璋次之,王世充数万大军守着洛阳城,有高墙有粮草,李世民打不下来,窦建德十几万人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弱势兵力居然直接A了过去,河北第一豪雄窦建德直接死了,洛阳城里的王世充直接跪了,我感觉这简直是小说情节好吧???这是王霸之气?


知道秦琼吧?知道程咬金吧?这样的猛将是自己带着简历去投降李世民的,尉迟恭这样的猛人,打死李世民多少人,李世民往那一站立刻成了忠心马仔,玄武门之变就是尉迟恭第一个带兵进宫逼李渊退位,突厥可汗趁着天下初定南下入侵,李世民单骑去隔着桥和突厥可汗谈判,三年之后唐军一个冲锋突厥亡了,这个敢在李世民面前装的大可汗被打包送往长安。



这种小说里龙傲天一般的角色你还敢怼?你也不看看当年刘秀陨石砸死多少人?李世民也遇到过难题,西秦薛举号称霸王,凶猛的一比,李世民确实对付不了他,不出几个月人家自己病死了6不6?

这种能力气运于一身的二皇子,你觉得李渊和李建成能赢吗?

题主还说到魏征……魏征这个人很克老大的,他跟的什么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都没好下场,也就李世民命硬才能用这号人物……


历史区的哈士奇


乱世掌兵才是王道,而李建成棋差一招就差在了他是当时唐朝文官集团的代表,而李世民,南征北战,是武将的首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虽然公元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建立唐朝,但是各地的反隋义军和农民起义军作为不稳定因素,仍然对李唐天下构成沉重的压力。

李渊称帝后,长子李建成为长子,并逐渐脱离军营,常居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务,在文官集团中逐渐获得广泛支持。

而此时的李世民,则通过南征北战,即逐渐握稳了兵权,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李唐初建,李建成与李世民尚能戮力同心,共同抗敌。


但随着局势的稳定,双方关注的焦点随之发生变化,李世民手握兵权,属于实力派,对于太子李建成的位置已经构成了实际威胁,再加上好事者的推波助澜,双方的关系慢慢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如果仅从朝局来说,在与太子李建成的争斗中,李世民的确不占优势,从承天应人的合法性来说,李建成是太子,而且平时口碑也不错,能力也还行,如果不出意外,理应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

不但朝中大部分的文官支持李建成,就连他的弟弟也觉得李建成不错,在帮助李渊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对于李建成的能力,李唐开国皇帝李渊也认可李建成的人品和能力!

但是问题的最大变数在于李世民握有军权,大家讲道理,李世民肯定靠边站,但他如果用强,说实话当时已经没有人再能限制住他。这就是李世民成功,李建成败给他的原因!


历史三日谈


中国历朝历代帝王家都会出现窝里斗现象,最普遍是立储之事引发的一系列不平等心理导致的纠纷与血案。



当初,李渊带着一群武将大臣打下江山,最终登基后要给几个儿子分配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比方说,有的儿子武艺高强,有的儿子舞文弄墨,而只有一个名额,名正言顺,被宣布的太子是名义上接班李渊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么,兵权代表什么?

兵权对于皇权是极为重要的,或者说,李渊有意让二儿子李世民外出作战,以此磨炼他带兵作战的经验,而长子李建成留在身边,与大臣们一同负责国家政务。 很显然,这是不平等的,尽管表面上,责任与权利分化的完美。

李渊忽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围绕在大儿子李建成身边的心腹大臣,不少人都等着将来李建成即位后跟着风光。同样,李世民身边也会有这样的心腹大臣。同朝为官,各为其主,这是古代仕途路的基本。



那么,李世民不是一般的武夫,有勇有谋,加上手上有兵权,也是李渊的儿子,身边也有一群为了李渊可以鞠躬尽瘁的大臣出谋划策,所以说,历史的突发事件,也是必然的,有所准备的。政治家庭的风波不过如此。强者居上。


莫小邪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输给李世民并不令人意外。

武德九年,是李世民最‘凶险’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父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将他从洛阳召回了长安。

身处敌人的巢穴,李世民遭受了无数次来自李建成的政治攻击。

先是李渊出尔反尔,收回了允许李世民在洛阳开府建牙的成命。

随后勒令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得再事秦王’,将程知节等将调离天策府。

之后几个月里,李世民被污蔑有‘异志’(这个还真有!),险些被废为庶民!

一时间,李世民仿佛变成了案上鱼肉,任人宰割。

所有人都认为李建成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在这一片光明的局势下,李建成为什么会阴沟里翻船了呢?

原因只有两点。

一、突厥助攻

武德九年,突厥大举南犯(渭水之盟的前奏),朝廷需要一名将领带兵北上抵御。

而犯了事的李世民,当然不在考虑之中了。所以便是由齐王李元吉挂帅,赵王为副,统兵北上。

六月初四的那天,齐王李元吉出征在城外誓师,李建成去送行,给了李世民操作的空挡。

预谋已久

李世民并非善茬,玄武门之变是他预谋已久的事。

当时守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是他两年前就已经安排进去的。

关键时刻,帮李世民打开了玄武门。

而且,长安是李建成的地盘,然而政变之时,李世民居然可以在李建成的地盘上拉起五千人之众。

这五千人,是凭空来的?还是化整为零,慢慢潜伏进来的?

因而,李世民在风暴中心丝毫不慌,反而有点像笑。

反观李建成,优柔寡断,坐失先机,输了也正常。


道史仙


枪杆子里出政权,太子李建成虽然有权有势,且有李渊的大力支持,但是秦王李世民手握雄兵,手下骄兵悍将无数,这些人的大力支持是李世民能夺权成功的基石。魏征一介书生,虽然能出谋划策但是不能领兵作战,更没有兵权!

李世民是李渊手中的一支利刃,大唐疆土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割据军阀也是李世民平定的,因此李世民在唐军中威望极高。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的威望不仅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也严重威胁到皇帝李渊的权威,因此李渊父子合谋铲除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的绝地反击,他退无可退,因为他的才能与威望威胁到皇帝了,所以只能要么一死了之,要么兵变夺权。李世民可不是扶苏公子,一纸诏书就能乖乖自尽。在长孙无忌的怂恿下,李世民率领十名大将及部分亲兵在玄武门埋伏,先下手击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禁卫军见李世民意图篡权,都不战而降,然后李世民逼迫李渊禅让皇位于他。

李世民是天生的明君,他善于笼络人才,自己又是战神级人物,且有强烈的权利欲望,属于典型的政治强人!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与皇帝李渊则有些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李世民的政变快捷有效直击要害,以少数人的牺牲换来了权力的平稳过渡,避免了唐朝更大的内战,确实天纵英才!


大秦铁鹰剑士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关陇贵族基础之上的

自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之后,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大隋的统治基础就是盘踞在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的世家贵族,他们不断的与鲜卑贵族通婚,逐步演化成军阀力量。李渊之父李虎为北周的柱国将军,地位高于隋文帝杨坚。

隋朝建立后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的爵号。由于李渊本人就属于关陇贵族中的一员,且家世显赫。这就是李世民力劝李渊起兵的底气所在。正式有了这层关系,李家占据关中地区基本上没有太多反抗。

“玄武门之变”是军阀贵族同朝廷中枢矛盾激化的结果

李渊称帝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领兵出征,为武将集团的代表。

作为皇帝的李渊,肯定是想削弱关陇贵族的权势,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威。一方面以太子李建成为首的中枢机构把持朝政,排挤军阀;另一方面令秦王李世民开天策府,安抚各路军阀。只是没想到李世民能力出众,广纳良才,最终尾大不掉,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于是,天策府同朝廷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了,这是结构性的,必须要有一方彻底妥协。在政变中,军队的将军们都是处于默认的态度,既不参与,也不反对,实际上是变相的支持。

“玄武门之变”是彻头彻尾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在我看来,李世民想杀的不仅仅是太子李建成,还包括皇帝李渊。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后,大将尉迟恭披甲执矛觐见李渊,李渊大惊,问:“卿何来?”尉迟恭答曰:“太子、齐王谋反,特来护驾。”可见李世民早有安排。

实际上,李渊非常识相,政变后不久就退位了,自己做起来太上皇,还生了一堆娃。李渊不是不想先下手为强,只是那一帮军阀们不好安置。皇帝且如此,更何况太子呢!

由此可见,李建成败了不是因为李建成不如李世民,而是因为关陇贵族的根基非常雄厚,他们需要李世民为其代言。不管是李渊还是李建成,都投鼠忌器不敢下死手。唯有底气十足的李世民敢放手一搏。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点评!


归去来兮Roc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并击败父亲李渊,这与当时李唐王朝的势力分配出现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在李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李渊在自己儿子们手中权力的分配中,并没有考虑到兵权对于皇权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外整张的时候,派出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外出作战,而将自己的长子李建成留在身边负责国家政务。

这就导致了李唐王朝的政权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很多的隐患,如果要具体分析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李唐王朝并不是纯粹的汉族政权,他的政权内部最大的势力是以鲜卑人为主的关陇门阀势力。

虽然李唐皇室一直都声称自己是汉家苗裔,但是事实上李唐皇室以及帮助其建国军事势力,出自关陇门阀势力,这是一只在中国北方陕甘宁一代活跃的以鲜卑人为主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虽然在进入中原之后迅速汉化,但是其组织上层的领导者们身上都流淌着浓郁的胡人血统,因此他们虽然在文化上接近汉人,但是在生活习惯上仍然遵循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

因此在这只军事集团的眼里,手中的实力才是第一位,而李世民在常年戎马的生涯中,已经渐渐团结了李渊集团中的大部分军事将领,并且在征战中功勋卓著,被李渊封为最大的诸侯王---秦王,可以开府仪同三司,这就更加助长了李世民的野心,为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2、李唐王朝支持李建成的势力,属于山东贵族,而不是关陇贵族,这就导致李建成在军事上受到天然的限制。

李渊在成就霸业的时候,对于来自各方的支持,其态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兼容并蓄,凡是支持自己的都会被归纳倒自己麾下。但是由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就在眼前,因此李渊对于自己出身的关陇门阀势力,可以说是又爱又怕。导致他在给自己的继承人选定支持者时,就下意识的排斥关陇门阀。

比如李渊给李建成娶的媳妇,是来自山东贵族郑氏的嫡女,给李元吉娶的媳妇则是隋朝宗室杨师道的侄女,而给李世民娶的媳妇则是来自关陇门阀的长孙氏的女儿。

从各个皇子背后的势力构成上来看,背后支持李建成的军事力量就远不如李世民强大,甚至不夸张的说,李世民背后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父亲。

这就是李世民敢于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最重要的倚仗,连本应该最忠心于李渊的玄武门的守将常何都被李世民拉拢了,还有谁不支持李世民呢?至于李建成就更无法与李世民对抗了。

所以说李世民最终成功上位,并不仅仅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野心,更多的时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选择了他,如果李渊、李建成在削弱李世民的时候更温和一点,或者从一开始就避免李世民的做大,那么玄武门事变也许就不一定会发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