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儒、法系出同门,分饰红黑脸。谈不上什么理想,皆精致利己。

苏秦、张仪,无关联横合纵,给点点心都可改弦更张。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服从利益,这也无可指责。

为立场服务为思想,为真理服务为哲学。思想家不少,哲学家仅老子。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关心儒派呢?

傍小为派,思大为家。必须强调,儒还算不上家。


科技型文盲1


儒家的政治理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内涵。儒家思想大体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提倡德治、礼治和仁治。

先秦的儒家政治理想是如孔子《论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在此处的形象比喻,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一是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只要实行德治仁政,就能使得民心归顺,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强调了仁德在政治作为中的核心作用。

为政以德,另外还有以德服人的意思,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要求统治者学习圣贤尧舜的奉献精神,用良好的德行感化人民,造福人类,提倡领导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周围的人民产生影响,让人民信服遵从。即内圣而外王,内修仁德,外行礼义,以德感人,以礼服人,做到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为尧舜,学习尧舜禹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以德服人,首先君主要谨严修身,独善其身,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表率,进而皆济天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臣民,博施于民而济众,积善成德而惠民,得到臣民的拥戴,从而做到正已而化人,内圣而外王,以自己的光辉形象来领导人民,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领导人民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教导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去统治百姓,用刑罚约束百姓,他们虽然可以暂时没事,但却不会产生羞耻之心,若是以德行去教化领导百姓,用礼乐制度约束他们,不但能让他们生出廉耻之心,还能让他们遵守正道,人心归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即用道德良知感化和礼仪伦理规范君臣关系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用以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进而维护和规范公序良俗的社会秩序。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仁者爱人。阐明的是: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见仁,仁的价值和作用,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亲亲而仁民,仁民爱物,进而提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先秦儒家思想是孔孟对历史总结和理想再现。孔孟之道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也是提倡尧舜禹的治国理政经验,效法周文、武王的礼义文明制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德者感人,仁者爱人,内具圣人的才德而外施王道。像尧舜治世理政一样,积善累功,德洽百姓,摄行政事,顺天应人。

先秦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开具了仁义忠孝礼智信的药方。儒家思想的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等在总体上说是好的,理想目的在于能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孔子的尊王主张,也是要求君主以仁民爱物为思想,要以圣贤尧舜为榜样,儒家思想的忠君和爱国思想,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有助于构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儒家的礼和仁的思想,有助于社会团结,让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倡导出仕,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

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意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下一统,尊王攘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并得以实驰,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已非先秦儒家思想,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对后世危害大且广。


德厚致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为什么,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就像泰戈尔诗句说的那样:有一次,我们梦见我们陌不相识,我们醒了,才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论语》中的“学”原是“觉”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