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字說解字

這幾年國學很熱,增進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瞭解總歸是一件好事,不過以今律古,泥古不化,不實事求是等等古人的毛病也有一起氾濫開來。我們的文化傳統根本就沒有斷絕麼,古人的優點今人同樣發揚光大,古人犯過的錯今人也同樣亦步亦趨。這裡是漢語論壇,就說說古漢語研究的事情。古漢語研究和數學研究有些相像,不需要太多的工具,除了書籍資料,只要筆和紙就夠了,不需要做什麼實驗,頂多去去博物館,現在網絡技術又這麼發達,對著電腦也能做。只要專注,記憶力夠好,再加上勤奮,業餘研究者也能做出成績。比如前兩年一個三輪車伕經過不懈努力被複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也有高考生用古文寫文章得高分之類的例子。

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古漢語研究實際上只能從清末算起,在此之前,由於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儘管也有很多很重要的成果,但是不繫統,錯誤很多,沒有形成科學的方法和理論。我們可以驚歎於段玉裁在缺乏材料情況下得出的一些卓見十分符合現在的研究,但是也正是由於他理論和方法上的一些問題,得出錯誤結論也十分令人惋惜。

正好看到有人對場字讚歎不已,提到了“易”,易這個字可是聚訟紛紜的一個字,就從它開始說。

“易”,許慎的解釋是“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當然,從現在的材料看,許慎這個解釋不對,因為我們在更古的文字材料中找不到這個用法。當然,許慎引的所謂《秘書》的說法一樣有問題,那是讖緯家們望文生意,類似於“止戈為武”這類解法。這類解字的方法當然是一種解法,只不過用這種方法去解字隨意性太大,一個字可能有多種解釋,難以服眾。段玉裁比較迷信說文,他說文解字注對易字引經據典,卻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那麼這個“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清末發現了甲骨文,在進行釋讀的時候多次碰到過 “月(或者夕,甲骨月夕是一字)+彡” 這樣的字。一開始釋為“彤”,不過沒法解釋。後來通過比較在金文裡面很多類似的寫法,金文還是要比甲骨文好認一些,知道那個形狀是“易”字,一般都作為“賜”的通假字。然後嘗試用“易”或者通易的字去解釋有這個字的卜辭,嗯,文通意順。可見,許慎的象形說法是受了小篆的影響,緯書所謂的“日月為易”也不可信,這些都不能作為文字學的解釋。但是問題也來了,為什麼“易”要寫成這樣呢?有人說,月就是冥冥之意,彡就是卦象,還說為什麼也做錫(賜)呢?那是因為三三得九,錫最大就是九錫云云,我看是不知所云。究竟易為什麼要寫成這樣,這個問題先放一放。

從以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在文字學方面古人常犯的一些錯誤。

一是迷信說文解字。許慎的工作在文字學研究上無論怎麼評價也是不過分的,這一點就像司馬遷之於歷史學,牛頓之於物理學。但是他的功績再大,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上看也是過去時,他也會犯錯誤,就像司馬遷也會犯錯誤,牛頓也會犯錯誤一樣。比如許慎在對字源解釋上的錯誤非常嚴重,我們現在能認出的甲骨文、金文,這些字說文中只要有字源的解說,基本上是錯誤的。他的省聲之說基本上也靠不住,至於其他,前人討論了很多,這裡不再贅述。段玉裁一代宗師,也經常上許慎的當。

二是對造字本意的追求過為強烈,認為每個字都能找到最初的形體,特別是在材料不充分情況下進行臆解。漢字發展時間長,字形字音字意演變劇烈,即使是甲骨文,很多字已失去造字本意,或者說很難說清造字本意。而且,字一旦形成,符號化傾向也很強烈,很多部件符號化之後就和造字沒什麼關係了。比如,王和玉,原來都是王,不過是三橫之間的距離不一樣,後來為了區分,玉上加一點或者兩點,這個“、”就是符號,沒有什麼本意。當然,加點這種行為可以解釋,這一行為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其他文字現象。

三是沒有一般和特殊觀念。漢字非一時一地一人創造,是經歷了長時間複雜的發展過程。儘管我們可以歸納出古人造字有些基本規律,但是具體到某一個字的時候,從最初的出現到後來發展不一定能找到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也不一定找到一個含義的產生髮展過程。就如進化論,即使我們接受進化觀念,具體到某一種生物我們也不一定說的清楚它是怎麼進化來的。

四是認為只要找到古字字形就一定能夠琢磨出造字本意。但是我們知道,最早的甲骨文都符號化程度很高。比如,“大”,或者認為是象形,或者認為是指事,甲骨文是個人張開雙臂站立的樣子,實際上,一個人張開雙臂站立可以表達很多意思,造字的人選擇了“大”的含義,一旦被接受,人這個動作其他含義就不重要了。但是給你一個人站立的圖形,讓你說是什麼字,或者表達什麼概念,學過中文的可能說大的多一點,沒學過的估計什麼答案都有。現代學者做過實驗,給一些沒有古文字知識的中國學生識別一些非常簡單的甲骨文,比如牛羊上下,結果是識別率非常低,這說明即使是甲骨文,符號化程度也很高,沒有基本知識的情況下亂猜的結果可想而知。拿指事來說,造字時造字者選擇的“事”和其要表達的含義可能只有某些概念上的類似之處,從事到字符這是個信息減少的過程,一旦字符形成,事的含義就不重要了,因為這個字符代表的含義確定之後,原來是什麼,使用者不用關心。

這些錯誤古人過去的人常犯,現在還是好多人再犯,其實犯了也沒什麼,只不過在弘揚傳統的招牌下傳播這些不科學的東西,恐怕事與願違。漢字學是學問,但是絕不是“猜字”的學問,需要相當的功底,古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等都要有相當的基礎。承Paulng網友介紹,看了看唐漢的書,其他不說,常識性錯誤比比皆是,他對古文字學的瞭解水平大概就是于丹瞭解論語的水平,這大概就是世風日下吧。

最後說說易字。從甲骨文金文來看,這個字為什麼寫成這樣不好解釋。今人研究甲骨文,發現了甲骨文中有很多簡寫字,有些字經常只寫本字的一部分。這裡貼圖不便,不多敘述。易這個字是“益”的簡寫,只寫了益的一部分。1935年南陽出土德鼎(現在上海博物館),上有“王賜德貝二十朋”等字,這個賜寫作“益”,益影母錫部字,易餘母錫部字,上古可通用。這個鼎上的益右上部分和甲骨金文一樣,這時候學者才恍然大悟。後來又在甲骨文裡發現更復雜的一個,類似於兩個益在一起,就是兩個容器之間的水倒來倒去的模樣,這應該就是“易”的本字。

從“易”字說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