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字说解字

这几年国学很热,增进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总归是一件好事,不过以今律古,泥古不化,不实事求是等等古人的毛病也有一起泛滥开来。我们的文化传统根本就没有断绝么,古人的优点今人同样发扬光大,古人犯过的错今人也同样亦步亦趋。这里是汉语论坛,就说说古汉语研究的事情。古汉语研究和数学研究有些相像,不需要太多的工具,除了书籍资料,只要笔和纸就够了,不需要做什么实验,顶多去去博物馆,现在网络技术又这么发达,对着电脑也能做。只要专注,记忆力够好,再加上勤奋,业余研究者也能做出成绩。比如前两年一个三轮车夫经过不懈努力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也有高考生用古文写文章得高分之类的例子。

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古汉语研究实际上只能从清末算起,在此之前,由于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尽管也有很多很重要的成果,但是不系统,错误很多,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惊叹于段玉裁在缺乏材料情况下得出的一些卓见十分符合现在的研究,但是也正是由于他理论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得出错误结论也十分令人惋惜。

正好看到有人对场字赞叹不已,提到了“易”,易这个字可是聚讼纷纭的一个字,就从它开始说。

“易”,许慎的解释是“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当然,从现在的材料看,许慎这个解释不对,因为我们在更古的文字材料中找不到这个用法。当然,许慎引的所谓《秘书》的说法一样有问题,那是谶纬家们望文生意,类似于“止戈为武”这类解法。这类解字的方法当然是一种解法,只不过用这种方法去解字随意性太大,一个字可能有多种解释,难以服众。段玉裁比较迷信说文,他说文解字注对易字引经据典,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这个“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清末发现了甲骨文,在进行释读的时候多次碰到过 “月(或者夕,甲骨月夕是一字)+彡” 这样的字。一开始释为“彤”,不过没法解释。后来通过比较在金文里面很多类似的写法,金文还是要比甲骨文好认一些,知道那个形状是“易”字,一般都作为“赐”的通假字。然后尝试用“易”或者通易的字去解释有这个字的卜辞,嗯,文通意顺。可见,许慎的象形说法是受了小篆的影响,纬书所谓的“日月为易”也不可信,这些都不能作为文字学的解释。但是问题也来了,为什么“易”要写成这样呢?有人说,月就是冥冥之意,彡就是卦象,还说为什么也做锡(赐)呢?那是因为三三得九,锡最大就是九锡云云,我看是不知所云。究竟易为什么要写成这样,这个问题先放一放。

从以上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字学方面古人常犯的一些错误。

一是迷信说文解字。许慎的工作在文字学研究上无论怎么评价也是不过分的,这一点就像司马迁之于历史学,牛顿之于物理学。但是他的功绩再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看也是过去时,他也会犯错误,就像司马迁也会犯错误,牛顿也会犯错误一样。比如许慎在对字源解释上的错误非常严重,我们现在能认出的甲骨文、金文,这些字说文中只要有字源的解说,基本上是错误的。他的省声之说基本上也靠不住,至于其他,前人讨论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段玉裁一代宗师,也经常上许慎的当。

二是对造字本意的追求过为强烈,认为每个字都能找到最初的形体,特别是在材料不充分情况下进行臆解。汉字发展时间长,字形字音字意演变剧烈,即使是甲骨文,很多字已失去造字本意,或者说很难说清造字本意。而且,字一旦形成,符号化倾向也很强烈,很多部件符号化之后就和造字没什么关系了。比如,王和玉,原来都是王,不过是三横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后来为了区分,玉上加一点或者两点,这个“、”就是符号,没有什么本意。当然,加点这种行为可以解释,这一行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其他文字现象。

三是没有一般和特殊观念。汉字非一时一地一人创造,是经历了长时间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我们可以归纳出古人造字有些基本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字的时候,从最初的出现到后来发展不一定能找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也不一定找到一个含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就如进化论,即使我们接受进化观念,具体到某一种生物我们也不一定说的清楚它是怎么进化来的。

四是认为只要找到古字字形就一定能够琢磨出造字本意。但是我们知道,最早的甲骨文都符号化程度很高。比如,“大”,或者认为是象形,或者认为是指事,甲骨文是个人张开双臂站立的样子,实际上,一个人张开双臂站立可以表达很多意思,造字的人选择了“大”的含义,一旦被接受,人这个动作其他含义就不重要了。但是给你一个人站立的图形,让你说是什么字,或者表达什么概念,学过中文的可能说大的多一点,没学过的估计什么答案都有。现代学者做过实验,给一些没有古文字知识的中国学生识别一些非常简单的甲骨文,比如牛羊上下,结果是识别率非常低,这说明即使是甲骨文,符号化程度也很高,没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乱猜的结果可想而知。拿指事来说,造字时造字者选择的“事”和其要表达的含义可能只有某些概念上的类似之处,从事到字符这是个信息减少的过程,一旦字符形成,事的含义就不重要了,因为这个字符代表的含义确定之后,原来是什么,使用者不用关心。

这些错误古人过去的人常犯,现在还是好多人再犯,其实犯了也没什么,只不过在弘扬传统的招牌下传播这些不科学的东西,恐怕事与愿违。汉字学是学问,但是绝不是“猜字”的学问,需要相当的功底,古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等都要有相当的基础。承Paulng网友介绍,看了看唐汉的书,其他不说,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他对古文字学的了解水平大概就是于丹了解论语的水平,这大概就是世风日下吧。

最后说说易字。从甲骨文金文来看,这个字为什么写成这样不好解释。今人研究甲骨文,发现了甲骨文中有很多简写字,有些字经常只写本字的一部分。这里贴图不便,不多叙述。易这个字是“益”的简写,只写了益的一部分。1935年南阳出土德鼎(现在上海博物馆),上有“王赐德贝二十朋”等字,这个赐写作“益”,益影母锡部字,易余母锡部字,上古可通用。这个鼎上的益右上部分和甲骨金文一样,这时候学者才恍然大悟。后来又在甲骨文里发现更复杂的一个,类似于两个益在一起,就是两个容器之间的水倒来倒去的模样,这应该就是“易”的本字。

从“易”字说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