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出生於北京。老舍九歲時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教書,也寫小說。之後,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六年。1930年回國,任齊魯大學教授,1931年7月與胡挈青在北京結婚,婚後接連生了三個孩子。抗戰爆發之前,他已經完成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從文學愛好者到著名作家的蛻變。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抗戰全面爆發後,老舍與老母妻兒離別,獨身一人前往武漢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從事抗戰文學運動。此時,23歲的女作家趙清閣,成了38歲的老舍的秘書。

趙清閣,1914年5月9日出生在河南信陽城內一個小官僚家庭,幼女失母,氣質憂鬱,性格倔強。省立信陽女師附小念高小時便接觸新文藝,15歲便離開信陽至開封求學。1931年第一次向報社投稿就得到發表。1933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成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曾經給魯迅先生寄詩文求教,得到魯迅的關懷和親切接見。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她轉向寫劇本,從事創作。1936年在《婦女文化》月刊發表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模特兒》。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1938年,趙清閣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與老舍相識、相知。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惺惺惜惺惺,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甜蜜短暫,據說有人暗中寫信告知遠在濟南的胡絜青。1942年秋天,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經歷千辛萬苦輾轉數月,穿越敵佔區突然抵達重慶。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趙清閣去了上海,不久老舍也去了上海。再過一個月,胡絜青帶著孩子也去了上海。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趙清閣的底線是:老舍一定要與胡絜青離婚,她才能跟老舍一起生活。而胡絜青不但在老舍出門抗戰的時候獨自撫育子女,而且還奉養老舍的母親代他盡孝送終,要老舍跟胡絜青離婚,他開不了這個口。況且在與趙清閣分別的這段日子裡,老舍與胡絜青又生了一個女兒。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1946年老舍赴美訪問時,趙清閣前往送行。1949年後,在周恩來授意下,趙清閣曾寫信要老舍回國。但老舍回國時,趙清閣卻並沒有去接他,而是託人帶去一封信,“各據一城、永不相見。”

她十分佩服老舍的才華,仰慕之情常溢於言表。她藏有老舍大量的手札,晚年她把書畫捐給了國家,家裡掛的都是複製品,惟一留下的真跡是老舍的對聯:“清流笛韻微添醉,翠閣花香勤著書。”邊上的小字是“清閣長壽”,落款為“老舍恭祝”。它被掛在她書案前方的牆上,與她朝夕相處。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各據一城、永不相見,她獨身至老。現代著名劇作家杜宣先生關於趙清閣有這麼一段話:“我原本以為才女高標,潔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趙清閣的結局,大受刺激。獨身可以,但不要因為一個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護著,不能給予她們這種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們。”斯人已逝,佳作流芳,軼事成佳話,讀之令人慨嘆。

老舍與紅顏知己趙清閣——各據一城 永不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