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二十五帖 讀《張自忠》

讀書破萬卷•《張自忠》(2325)  《張自忠》,現代4幕話劇。

老舍著。1940年作,初刊1941年元旦重慶《中蘇文化文藝特刊》。重慶華中圖書公司1941年1月初版,列入“彈花文藝叢書”。初收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9月版《老舍劇作全集》。作者事蹟參見《讀書破萬卷•(2301)》。

  抗日將領張自忠殉國後,作者受軍界朋友之託,五易其稿,創作於1940年抗日烽火中的4幕劇《張自忠》,塑造了一個堅持抗日、英勇頑強的將領形象。作品以主人公張自忠的活動為中心,通過臨沂之戰、徐州掩護撤退等戰爭和日常生活細節的描寫,集中表現抗戰將領張自忠的身先士卒、嚴明軍紀、體察下情、深得民心,特別突出了他身上英勇無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戰死疆場的精神,以此來激勵抗戰中的人民,表現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作為一個軍人的民族責任感。

  在這部四幕的話劇中,有兩幕的故事發生在襄樊 。在老舍離開襄樊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動筆寫《張自忠》,我們完全有理由把老舍到襄樊,看成是他寫作這個劇本的一次實地考察,這其中既包括了軍事形勢、地理特徵、軍人氣質、民眾情緒等等。儘管老舍自認為,這個劇本寫得是不太成功的,但劇中民族英雄張自忠說的那句話:“抗戰就是民族良心的試金石!”卻深深地烙進了讀者的心田。在現在襄樊宜城市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裡,還珍藏著老舍先生的照片和他所寫的劇本《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學堂。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車震團。191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兼西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

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宋哲元部被蔣介石改編為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戰役(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1940年5月28日,重慶國民政府舉行隆重葬禮。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舉行張自忠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送了輓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評:四幕話劇《張自忠》,堅持抗日國精英。 

 臨沂之戰塑形象,徐州掩護真英雄。愛國將領人人敬,壯烈殉國照汗青。突出軍人責任感,喚起中華億萬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