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会导致地震?

L丶佳能


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版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使板块边缘产生隆起或者破裂。目前来看地震时很难预测的,及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只是皮毛而已,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逃生技能十分必要。地球上每年会发生上百万次的地震,但是能被人们所察觉的地震十分少见,能对人能社会造成伤害的地震也不过十多次而已,特别灾难性的地震如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或许在一两次左右。

我们国家的地震带主要有西南地震带、台湾海峡及台湾省、东北地震带、兰州天水带等等。地震造成的直接伤害十分明显,比如我国的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都对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同时地震所带来的此生灾害我们也需要注意,如瘟疫、泥石流、水灾等。

我们盖的水库会因为蓄水从而改变当地原来的地应力的分布状况,水库建在没有断层的地区,水压能平衡地壳的压力,从而减少地震,但是当水库建在有断层的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月球引力比较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月的时候,海水的高潮汐现象后大多会发生地震;冰川溶解,地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导致该地区地表重力发生变化,地壳产生上升运动,因而也会发生地震;最后一种就是陷落地震,地下水的冲刷导致底下砂石被溶解,形成空洞,空洞塌方就会形成地震,还有煤矿的塌方也是这个道理,底下被掏空,导致支撑力不足,形成地表塌陷,造成地震。


环球网


一、定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即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古代又称其为地动。

二、形成的原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三、什么是余震

一次强烈地震之后,岩层一般不会立刻平稳下来,还会继续活动一段时间,把岩层中剩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所以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这就是所谓的余震。

四、余震的破坏力

一般来说,余震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已变得不太牢固。这时,如果再来一次较强的余震,尽管它的震级小于主震,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主震还大。

五、地震造成的人体损伤

1、骨折 许多伤者的截瘫状况是由于搬运方法不当或搬运路途颠簸等造成的。 2、挤压综合症 挤压综合症死亡率极高,甚至会在病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致人死亡,程度稍轻者也会影响以后的肌肉功能。 3、休克、外伤感染、饥饿、缺水等,也是导致受伤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地震的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地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七、如何预防地震

1、了解有关地震的常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 2、平时家中的高处悬挂的物品要坚固,如相框等。 3、尽量不要在家具顶部堆积物品。 4、在地震易发地区,最好不要在坚固、低矮的家具下面堆放杂物。 5、熟悉水、电、气阀门的位置。 6、要准备一个防震包。防震包应足够结实,内装食品、水、急救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

八、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按成因分: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按震中距分: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米。 近震 震中距100~1000千米。 远震 震中距1000米以上。 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60~1000千米。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震级分类: 微震 小震 中震 强震 大震 特大地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

九、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做

一、自救 (一)掌握自救时间。当被埋在废墟下时,一定不要惊慌,不可乱喊乱叫,要掌握自救时间,尽快爬出黑暗,迎接阳光。 (二)不要勉强行动。地震后,余震会接踵而来,使环境恶化。被埋者要尽量改善所处环境,设法脱险。 (1)保持呼吸通畅 (2)保持存身空间 (3)保持体力 (4)维持生命 (5)不要使用明火 (6)互相鼓励 二、互救 (一)要有组织有纪律。先判断被困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然后再进行挖掘。 (二)被埋人员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不要强拉硬拖,设法暴露其全身。尤其是头部,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挖掘时,应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等方便器材。 对暂无救出的人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通风。 抢救室,应首先抢救那些人员密集且容易获救的地方,如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 三、具体措施 a、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b、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旁、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且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c、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d、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e、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f、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g、户外如何应急?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h、公共场所如何应急?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十、震后救助伤员的注意事项 (1)就地疗伤。据医疗专家称,震后就是伤员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治疗,就地治疗能节省宝贵的时间,防止轻伤变中重伤、重伤变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转外地治疗。对于一些就地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伤员,要尽快转外地治疗。在转外地治疗的候机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随时巡诊治疗,登机或乘车后配有专门护理人员及担架,木板等。 十一、地震时关火的三个最佳时期 第一次机会:在大晃动来临前的小晃动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可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可在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立即去关火。关火后随即找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十二、应对地震的原则 1、以预防为主,把火灾杜绝在产生之前 2、重视薄弱环节。对河流堤坝、泥石流、滑坡引起的火灾应予充分的重视 十三、地震搜救要点 1、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3周以上。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三周之前,绝不轻易放弃 2、为达到最高效率,搜索和营救应由独立团队完成。 3、当使用不能直接确认幸存者存在(如目视、对话)的搜索方式(搜救犬、声学仪器)时,须由两个独立搜索分队确认。以保证之后的营救工作有的放矢。 4、搜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5、使用固定、醒目的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识,以节约宝贵的时间和人力。 6、在搜救人力、资源、时间有限时,须对搜救地点的优先级进行选择。 7、每个营救地点都必须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协调,统一指挥,全权进行人员调度。搜索幸存者。 搜索战术手段 搜救犬搜索 一支搜救犬分队通常由两只搜救犬及其训练师和一名队长组成。在搜救任务开展初期一般部署两支搜救犬分队参与搜救。搜救犬分队队长负责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标示出所有重点信息,并将结果报送搜救行动的指挥部。 任何一支搜救犬分队发现有幸存者的可疑区域后,队长应该将该分队调离该区域。对某支搜救犬分队发现的可疑目标不应该马上标记,而是应当由该分队的训练师默记确切地点。同时派遣另一支分队对该区域再次搜索。如果第二支搜救犬分队同样认为该区域可疑,则标记该区域。一旦某个可疑区域被标记,队长应马上将标记结果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营救小组将采取后续行动。搜救犬小队则继续搜索其他区域。 仪器搜索 技术搜索人员主要使用声波/震动监听设备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必要的话,也会使用光导纤维设备、红外热成像设备(如果条件许可),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搜索。 技术搜索人员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并概括情况,标示出值得注意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 使用声波/震动监听设备,需要在建筑物或空穴周边部署至少两个探测器。 应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在建筑物中神智尚清醒的幸存者喊话。 要求幸存者发出重复信号(例如,“连续敲墙5下”)。 搜索区域应尽最大可能保持安静。 和搜救犬分队确认幸存者类似,应该派另一位仪器搜索人员对可疑地区独立进行确认。如果第二名搜索人员也确认该区域可疑,则标示该区域。标示结果应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以利于营救小队尽快开展后续行动。 光导成像设备可以精确、有效地定位坍塌建筑物空穴中的幸存者,配合混凝土锤/钻使用时 尤为有效。 搜救人员可在坍塌建筑物表面(例如楼板上)钻一系列观察孔,搜索人员随后使用光导成像设备进行快速侦测。 因为光导成像设备可以清楚地看到幸存者,所以通常不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如果光导成像设备的操作人员还需要继续对其他区域进行搜索,应使用红色警戒线标示该区域有幸存者。标示信息应尽快报送搜救行动指挥部,营救分队马上展开营救行动。 光导成像设备的操作人员应该对被搜索区域的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标示出任何可用信息,以利于后续的搜索行动参考。 人工搜索 在受灾区域内部署人工搜索人员,直接对空穴和狭小区域进行搜索,寻找幸存者。人工搜索人员可使用视觉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另外,可以排成队列倾听幸存者发出的声音。 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然后保持受灾区域安静,人工搜索人员仔细倾听并标示出有声音的区域。 人工搜索比其他搜索方式更为准确,但搜救人员在受灾区域进行人工搜索有一定风险。 十四、地震带来的破坏 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①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②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③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④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①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②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③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④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案例 一把菜刀救了一对新婚夫妻 七月二十八日的强大震波,击中了唐山市所有的大目标,也毫不留情地粉碎了唐山二五五医院陈俊华、郝永云的新房。他俩最初被砸埋下去的时候,象所有被埋在地下的人一样,竭尽全力呼喊,拼命地推梁木,砸钢筋,搬石头……。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地下很黑、很闷,呛得难受,时间一长,体弱的妻子昏睡过去了,陈俊华四处去摸,希望找到水和西瓜,但一切都被震碎了,失望之中他意外地摸到了一把菜刀。他首先在一堵断壁上劈开了一个窟窿。他欣喜若狂地往外钻,谁知窟窿外正堵着一个坚硬的水泥凉台。他用菜刀往相反的方向劈,结果失败了,他俩暂时栖身的小小空间,真像一处严严实实的坟墓。 他把四周都砍遍了。石头、钢筋、水管、暖气片……菜刀卷刃了,变成了一块三角铁,他一共凿开了七个窟窿,全都是死路,他爱人已经神智不清,生命危在旦夕,但陈俊华仍用顽强的毅力坚持用变成三角铁的散刀敲击暖气片,整整两天三夜,菜刀的敲击声也越来越弱,陈俊华也不行了,他浑身发烫,手脚绵软,眼睛也看不清了,四周是一片白色的雾。最后他也躺倒了。但是,他躺着还拼尽全力地敲,两天三夜,微弱而顽强的敲击声终于传出了废墟,他们获救了。这把菜刀给这对新婚夫妻带来了生还的希望。 雨涝雪灾台风酸雨山洪沙尘天气森林鼠害森林虫害森林病害热带气旋浓雾作物鼠害作物虫害作物病害泥石流龙卷风连阴雨冷害雷电溃坝洪水火山爆发滑坡海啸海浪构造地震高温热浪。


爱生活爱浪浪


板块移动。

还有就是球迷的狂欢。


WANG论科普


地震是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灾害。

地下核试验产的生金属态氢离子、地下人工注入高压流体产生的金属态氢离子、火山爆发产生的金属态氢离子、地下断层产生的金属态氢离子都会聚合形成爆炸导致地震发生。

由于近地巨行星的周期性冲月,对地球内部能量产生影响,所以大地震与剧烈的火山爆发具有周期性。




金童希瑞


除了自然环境的自然变化。现在的地震应该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一,人为改造地形地貌。如三峡工程之类。

二,对地球资源的疯狂开采。如煤矿,金银铜铁矿等各种挖掘。这个原因可能本身不会造成地震,但是地震来了,可以把原本的伤害和破坏扩大许多倍。

三,对地表环境的人为破坏,诸如水土流失之类和对江河的肆意截流。均可增加地震以后的破坏程度。

四,核武器之类的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