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米粒肉的猪肉是不是整个猪的肉都不能吃?

牡丹2288


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过米猪肉。小学的社会老师是我们的校长,可能和校长岁数大有关系,没事就和我们讲一些考试不考的内容。第一次听说米猪肉还是很震惊的,听校长说,人要是吃了米猪肉会得癫痫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猪肉,生怕吃了米猪肉。



后来岁数大了才知道,米猪肉就是感染了寄生虫的死猪肉,这些寄生虫是猪囊虫,猪囊虫主要寄生在猪肉上,是一个个白色的斑点。猪囊虫既可以由猪肉向人体传播,也可以由人体向猪肉传播。


以前农村养猪都是养在猪圈里,猪圈和厕所相连,如果人身体里感染了猪囊虫,会通过粪便排出一部分,而猪吃了有猪囊虫的人类粪便,便会传染到身体。而猪囊虫只是通过简单的烹炒根本杀死不了,所以便会由此恶性循环,所以以前的猪肉里常常会含有猪囊虫。人类吃了有猪囊虫的猪肉,就会得囊虫病,囊虫在人体内孵化成幼虫以后,会寄生在人体的大脑、眼睛和心脏等人体重要器官,容易引起失明、癫痫等疾病。

所以在发现有米粒肉的猪肉以后,整头猪最好不要再食用,以免因为处理不当感染猪囊虫,还是谨慎为好。


不过现在猪肉检疫很严格,所以只要是去正规地方购买猪肉,一般不会是米粒猪。米粒猪最直观的判断是猪肉中含有白色的斑点,所以在买猪肉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判断是否是米粒猪。


农人马小妞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最近猪很受大家关注,尤其是非洲猪瘟的问题。而今天所说的米粒猪也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如果发现了米粒猪肉是绝对不能够食用的。米粒猪是由于猪生长了寄生虫才会出现的情况,人如果食用这种猪肉同样会患上寄生虫病。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米粒猪。

米猪肉是一种比较形象的叫法,因为这种猪肉切开之后有米粒一样的白色囊肿,这种那种就是一种叫做猪肉绦虫囊尾蚴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对猪的危害十分大,一旦猪换上这种寄生虫病最后后果就是死亡。

猪是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意思也是说囊尾蚴的卵被猪吃了之后寄居的猪的体内,并发育成为幼虫,吸收猪身上的营养,知道猪病死。病死的猪体内会有大量的囊尾蚴的幼虫,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猪肉上米粒状的存在物

而囊尾蚴的最终宿主是人类,如果人不慎误食了米粒猪肉,就会感染这种囊尾蚴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在人的肠道里面完成在猪体内无法完成的发育工作。它会继续发育成成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绦虫。

接着我们说一下人感染绦虫的可怕后果

人如果误食米粒肉以后,囊尾蚴的幼虫就会进入人的体内,从而造成人感染囊尾蚴。人感染囊尾蚴之后会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囊虫病,一种是就是我们熟悉的绦虫病。换上囊虫病的病人会出现各种可怕的后果,囊尾蚴会进入人体的各个地方,造成病害,比如说进入到眼睛,眼睛就会出现失明的危险,进入大脑就会造成癫痫等。可以说非常危险。而绦虫病,这种寄生虫能够在人的体内长时间存活,最长的能够存活25年,并且能够长到四米左右长。主要寄生在人的肠道里面吸收人体的营养,造成病人面黄肌瘦,浑身无力等症状。

所以说遇到这种米粒猪肉一定要毫不犹豫的扔掉,千万不要食用。买猪肉的时候一定要去正规的地方购买质量有保障的猪肉,那些看上去不新鲜,颜色不正常的猪肉不要购买。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猪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肉类,很多人都听说过米猪肉,一看到这种肉类,就避得远远的,当我们发现一块肉是米猪肉时,是不是意味着整个猪的肉都不能吃了呢?

米猪肉又被称为米粒肉, 这种肉的特征是在瘦肉里,含有大小不一的乳白色颗粒 ,看起来就像米粒嵌在了肉里一样。其实 ,这种肉是携带了寄生虫的死猪肉, 人如果误食这种肉。

刚好又没处理好 ,杀死所有寄生虫的话。就会容易得绦虫病和囊虫病 ,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尤其像囊虫在人体孵化出幼虫后 ,会寄生在人体眼睛 ,大脑,心脏等重要部位。 引起失明, 癫痫等 。后果很严重,

所以 ,对于这种肉 ,进食当然是要非常谨慎了 。只要发现了米猪肉 ,抛开是不是经过高温处理不说 。就算肉眼没有发现其他猪肉上有米粒,

最好也不要吃同一只猪身上的肉 ,假如不小心被感染。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话说回来 ,现在超市里的猪肉。很多都是经过正规途径, 质量检测过的,

我们也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 ,只要不贪小便宜。注意卫生, 你会发现 ,猪肉还是蛮好吃的。


爱问爱答



沧海一粟185098660


米猪肉也叫米心猪肉,是含有寄生虫幼虫的病猪肉,其特征是瘦肉中含有米粒样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半透明水泡,像是肉中夹着米粒,故称米猪肉。

人吃了米猪肉会得两种病:一种是绦虫病,会在小肠长出长2~4米的绦虫,在粪便中排出一节节的白虫子,叫寸白虫;另一种是囊虫病,误食了囊虫后,虫卵在胃液、肠液的作用下,孵化出幼虫,钻入肠壁组织,经血液带到全身,在肌肉里长出一个个像米粒一样的囊肿。囊虫可寄生在人的心脏、大脑、眼睛上,长在眼睛就失明,长在大脑引发癫痫,治疗很困难。

囊尾蚴可附着在人的肠壁上,逐渐发育成成虫,长期寄生于肠内,通过粪便不断排出节片或卵,此时称绦虫病。节片或卵通过污染的手、蔬菜等被人食入,经消化作用,孵出幼虫(囊尾蚴),进入肠壁,通过血流在肌肉、皮下组织、脑、眼等处寄生,此时称为囊尾蚴病。

凡在40平方厘米的肌肉上发现囊尾蚴或钙化的虫体3个以内者,可用冷冻或盐腌法处理;如40平方厘米内有4~5个囊尾蚴,则高温处理。

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猪感染囊虫病与患绦虫病人的粪便有密切关系。因有钩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成熟虫卵的体节脱落下来,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猪吞食后而患该病;人吃未煮熟的病猪肉又能感染绦虫。

现在,随着厕所与猪圈的分开,这种疾病已不多见。


北大屠夫陆步轩


这种肉,你还敢吃吗?

这种肉,叫做米猪肉。

这些米粒一样大的东西,是猪肉绦虫的幼虫!

猪肉绦虫!

有必要先科普一下下的。

猪肉绦虫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寄生虫!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肠道之中,非常长。有多长?你的大肠有多长,它就有多长。

这东西就像一根裤带一样。真的很吓人的

在肠道中吸收你的营养,一般患有这种寄生虫的人,面黄肌瘦是一定的,因为你吃的那点东西,早就让它给享用了。

那么人的肚子里面怎么就会有这么长的虫子了呢?

就是因为吃了米猪肉。米猪肉里的米粒就是绦虫的幼虫,这种幼虫在一百度的热水里是杀不死的,要想完全杀死她,就得高温处理,以前就有卖高温肉的,现在应该没有了。

这种幼虫在人的小肠里不走了,然后发育成成虫,再移到大肠里。

这家伙在大肠里好吃好喝的,发育很快。不久,就可以排卵了。而且,它不需要受精!

它的排卵也很特别,大家看见了吗,这东东是一节一节的,每一节就有成千上万个卵(具体多少,忘了,总之,数字很庞大),成熟后,最后的几节就会一节一节的与身体分离,随着人的粪便排出体外。

猪如果吃了带有卵的食物,这些卵就会在猪的身体中发育成幼虫,寄生在肌肉里。也就是米猪肉。

这是猪肉绦虫的正常繁殖过程。也就是说,它的卵到幼虫的过程是在猪身上发育,而由幼虫到成虫,到排卵,是在人的肠道里发育。

如果发生可逆,那就相当严重了!

也就是说,人误吞了虫卵,虫卵在人身上发育成幼虫,也就是“米人肉”!

一旦幼虫侵入眼睛,就会瞎掉的。到了其他部位,也是很危险的。

而且,治疗起来,那就不是一般的难度了!

最后,我也问一句,你吃还是不吃?


爱河北人


这个是绝对不建议大家吃的,首先大家都知道这个米猪肉可不是什么身上张了大米的猪肉,而是一种寄生虫,学名叫做绦虫还有囊虫。对于猪来说都是一种很危险的寄生虫病害了,更何况是人了。


曾经有人感染这种病,结果导致寄生虫游走全身造成癫痫等等疾病。


其实对于种猪肉,大部分都是病死猪肉,我们不但不能吃反而还要像市场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防止更多的病死猪肉流入市场造成更大的危害。切勿不可因为一点小小猪肉觉得没什么事情,就盲目的进食下肚,这要是一旦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你用卖猪肉的钱可是治不好的。


自由史话


米猪肉,其实就是含有绦虫卵的猪肉,这个肯定不能吃啊!莫说现在,普法君小时候生活的农村,遇到米猪肉都要处理掉的。

因为你冒险吃掉的话 纪,搞不好惹一身寄生虫太不划算。

除非,你是舍不得丢掉这点肉,那你用高压锅长时间使劲炖、使劲炖,虫卵就会被杀死了,但我相信按照现在人的卫生意识,没人会冒这个险。

记得大约在1982-1983年左右,普法君在村里,就遇到过一起米猪肉的笑话。

在那个年代,一头猪能卖100-200块左右,但这基本就是一户人家一年的零花销。

记得当时邻居家一个老太婆喊人来帮忙杀猪,结果杀完后屠夫来了一句:你这猪是米猪肉。

老太婆一听当时张口就哭,拦都拦不住,在她眼里,一年的收入就这样打了水漂。

屠夫一看这架势,马上就慌了,忙不迭的赔礼道歉,原来他是跟老太婆开玩笑呢,猪肉好好的没事。

当时我以为米猪肉是猪身上长大米呢,问了一下屠夫才知道是寄生虫卵,在那个时候,遇到这种猪肉大家都不敢吃的,因为农村都没有高压锅。

不过,现在的猪肉检疫都很严格,只要去正规超市购买,基本不会出现啥问题的。

反正只要坚持一个原则:遇到变味、变色、有白色斑点的肉,甩掉没商量……😹😹😹

喜欢俺滴回答,关注一个再走呗😄


普了次法


米猪肉千万不能吃!轻则失明、重则变白痴!

米猪肉是猪肉绦虫在猪肉中寄生的卵,人吃了后在人身体里孵化。虫会在身体里游走:虫到大脑,人就会癫痫病;虫到视觉神经,人就瞎了...

虫排卵后,卵随粪便排出。猪吃了后又感染猪,成为米猪肉...

所以人畜混居、不处理好粪便最容易导致这种疾病蔓延...


寒雨59435182


可以食用,但是要高温长时间烹饪,这样比较安全!这种米粒其实是寄生虫!高温煮过之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肉相信现在是没人会吃的!发现了估计也就扔了!而且如果是正规的猪肉也是不太可能出现这种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