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馬雲和阿里巴巴又造了一個新詞,也讀“xin”。不是“五新”的新,而是由“親”和“心”上下組合,在任何一本中文詞典裡都不存在的字。(五新指“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

同樣的,他們把這個被美好和真誠組成的字眼,前綴到一個早已有之的行業,公益。於是,公益變成了XIN公益。如同兩年前“五新”概念橫空出世一般,XIN公益的高調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指向社會中的每一位個體,期盼著、呼喚著。

當然不是充值。別誤會,這可不是什麼商業行為。按照馬雲的理解,慈善更像是富人的特權,需要低調;公益則屬於所有人,事關公眾利益,越高調越好。他尊重那些在捐贈榜單上位居前列的人,但他同時也知道那並不是公益的全部。

“如果按照捐款額,他們永遠不可能站在臺上,而他們才是支撐我們這個世界最了不起的愛。”這是馬雲在9月5日XIN公益大會上的發言。

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馬雲在XIN公益大會教育分論壇演講)

在會議日程中,他被安排在最後——通常是人們選擇離開會場吃飯的12點。在他之前,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不知名的“小人物”(來自約旦的拉尼婭王后也排在這些人後面)——有的整日和瀕危動物打交道、有的當鄉村教師、有的免費矯正農村學生視力——他們因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走到前臺向公眾分享而格外健談。他們太需要傾訴那些發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幸了。

事實上,大會倒是一度因為這些真誠聲音變得節奏緩慢,期間記者還觀察到幾位打瞌睡的聽眾,馬雲倒是很精神地聽滿整場,等他上場時,留給這位演說家的時間只有10來分鐘了(原定30分鐘)。10分鐘,馬雲還是那個馬雲,他總能道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慈善是個人的事情,應該低調一點。但公益是很多人的事情,應該高調,而且越高調越好。把慈善做得太張揚,可能就會變味。但把公益做得太low,就會缺乏影響力。”馬雲談了自己對公益的理解,“公益不是責任,而是因為熱愛。如果兩個人結婚,如果考慮責任時,麻煩就會很大,而是因為愛而在一起。公益不應該是一種外在的負擔,而是應該成為一種內在的基因。”

儘管口口聲聲“愛”、“熱愛”,馬雲卻不是一個用愛發電的理想主義者。“企業不能一方面對社會製造有汙染、有毒的產品,年底做點慈善。而應該把整個企業的責任,把公益的基因注入到商業模式中,把商業和公益能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從很早之前,馬雲就強調用“公益心態、商業手法”比“商業心態、公益手法”更重要,也更能真正踐行公益本身。像阿里這樣一家體量的公司,如果合理運用商業技法喚醒大眾的公益行為,無疑效果顯著。同時,這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舉動。因為在此之前從沒有人這麼做過,人們認為公益和商業是兩碼事。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CEO張爽是一名自然保護主義者,擁有超過15年一線保護項目經驗。他在馬雲面前長講,“如果做這件事(自然保護),我會考慮自然、生態、更專業層面的問題。”結果到頭來只能生悶氣,因為後者優先考慮的是如何把更多人“忽悠”過來,從流量上來看,阿里完全擁有這個資本,最終馬雲也做到了。

“我最終被一股力量震撼了,他們魯莽地闖進來,有超強的執行力,是非常讓我驚訝的一件事。我們幾個專家在這個圈子裡面幾十年搞不定的事,被一些新的力量破局給解決了。”張爽對這種結果感到很爽。

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CEO張爽)

這種不同尋常的公益理念,被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牛智敬形容為“不能追著問題屁股跑”,而是“換道超車”。

他表示,阿里巴巴的公益理念主張跑到問題前面,用商業改變效率,同時實現公益的可持續。最典型的例子來自菜鳥基於數據智能為國內大部分快遞企業替換的電子面單,僅僅是這樣一張薄紙,就節省了90%的用紙量,減少了車輛空跑和浪費,同時對社會有益。

另一個避免浪費的改進,則體現在包裝箱上。牛智敬稱,菜鳥最近兩年依靠智能選箱技術,測算出每一單商品的體積重量,再匹配尺寸合理的紙箱包裝郵寄。相較之前,平均一年節省30%的紙箱。

不僅如此,牛智敬還表示,菜鳥正把這個技術放在物流雲上,向全國商家開放。僅僅在菜鳥的倉庫,2017年就有2.6億個紙箱子使用該技術。

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菜鳥綠色行動總負責人牛智敬)

類似種種行為,站在傳統公益角度來看,的確難以想象。張爽過去的經驗是,難。他與國際公益機構合作,帶著項目跑到某省和發改委談合作,被政府質疑為外國人拿錢買信息。如今,是各地政府自己找上門來,這當然和政府態度轉變有關。更多的其實是,公益最需要的兩樣,錢和人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交給張爽這樣擁有專業能力的人。

阿里巴巴的公益理念搭建了公益與公眾之間的聯繫橋樑,自然且易於傳播。即便在社交媒體時代,公益難免有個人秀的味道,可反過來試想一下,假如整個社會每個人都能秀一把,這個世界就算不會更好,也至少不會變得更糟。

以下附掌鏈記者對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高德總裁劉振飛的採訪內容:

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

掌鏈:我想問孫利軍先生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劉總也可以回答,因為它跟模式、行業沒有關係。請問,您怎麼界定“公益心態、商業手法”與“商業心態、公益手段”?

孫利軍:我用一個字一個詞來解釋可能會更好,叫愛,我想說其實今天更多的,我們經常在說,用公益心和商業手段,更多的是愛,像你今天對孩子的愛,發燒友對汽車的愛,你有沒有想過發燒友說我今天買一輛車是20萬,改造花100萬,身邊的人想不明白,但是因為發燒友愛汽車的每一個零部件,聽到發動機的聲音像聽到心臟的聲音一樣,這是他的愛,這種愛不是直接給他帶來利益,但是對他的生活,對他的快樂,會帶來無窮的愛。

比如你對孩子的愛,你有沒有想過今天給孩子的愛,要孩子給你回報,才去對他好。不是這樣,父母只是想到如何讓孩子更健康、更成長,但是因為你的用心,你正確的路徑,未來一定會換來他對你的愛,他對你的尊重。

掌鏈:二者有很多的交集,比如純商業行為也一定是講究雙贏甚至多贏,做公益您剛才也說了最終受益的是阿里,而且我今天聽了很多案例,我發現儘管用戶體驗很好,但阿里還是得到了一些好處。我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說這樣一種感覺。

孫利軍:所以我想今天回答你的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兩句話代表的是今天你的初心,代表的是今天喜歡是什麼?喜歡是得到,是利益,今天為了這件事,為了完成什麼而去做了這件事,它是一種目的性的行為,而去做了一個外面包裝的行為。所以說這是這兩句話最大的本質和區別,是因為今天你的初心,就像今天很多人在說螞蟻森林發展得快,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公益,來解釋你這句話。

螞蟻森林當初建立的時候,我們只想解決綠色金融的習慣問題,希望通過遊戲的方式改善人的善行,但是沒想到這種善行發展速度迅速擴張,一年半時間到今天兩年半時間不到,3.5億用戶參與,這是什麼?

今天你自己改變自己的善行,但又能換來別人的愛,這是每個人,公益沒有那麼難。但是今天你參與了,你又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同時這種快樂又給自己帶來快樂、成就感,這是能長久的。

所以很多公益組織最大的問題,在於有強烈的情懷,但是缺少商業的思路。因為公益的目的是喚醒和帶動更多的人才,你做得快樂,一定要懂得分享。慈善跟公益最大的區別,慈善可以低調做,但是公益一定要高調,是因為公益的初心是喚醒身邊更多的人,帶動更多的力量。所以我覺得它需要有更多的商業行為的思路去運營。

掌鏈:剛才您也說了有些東西超過原本計劃,比方說拿到了很多一開始我們沒有想到的數據。數據大家都知道,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或者是已經到來的這個時代非常重要。

要知道馬斯克在2013年的時候,把特斯拉旗下所有電動車製造的專利開放給公眾,讓大家隨便用,馬斯克本人想推動這個行業。我想問一下,阿里作為咱們目前國內數據維度最全的幾家,甚至是一家商業公司,有沒有開放商業數據,或者是部分商業數據的計劃?

孫利軍:今天我用幾個案例來講,其實今天高德的振飛在這裡,就是擁有解決城市大腦的數據,今天因為大家的行為累計,我告訴他今天這裡擁堵了,這裡是紅色。同樣今天淘寶的購買,生活習慣的記錄,會告訴你的喜好,包括公眾的喜好,然後進行推送。

所以我想說如何數據運營,開放是個動詞,但是數據是個隱私,要得到每個人的尊重,但是數據累計的行為軌跡,數據今天發生的行為,我們希望分享給平臺的每一個受益者,這是阿里應該做的,如何通過數據,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簡單。

所以我覺得包括我們現在的努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如何讓公益變得透明。

今天用的是區塊鏈,我們上的接下來的項目,已經在開始運營。區塊鏈是什麼?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告訴大家,我今天的每一分錢在哪裡,第三更重要的是公眾數據的分析,讓大家很好地判斷什麼是好的公益項目,讓我能夠去參與。所以這些都是數據的開放,但數據不能說細到每個人今天你的身份證要開放,你今天單個人的行為要開放,這就是隱私了。但數據把它積累成一種集合的時候,這種行為,我們是可以把它開放共享的。

馬雲再造新概念,背後3.5億支持者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高德總裁劉振飛)

掌鏈:您說得特別好,但是我想說的,比如您推送,然後我購物,我覺得這還不是最大的自由,而是您告訴我應該喜歡什麼。但實際未必是我真正喜歡的。我個人來說,可能希望擁有更多支配個人數據的自由,而不是在可選範圍內的自由。

劉振飛:這個我來回答,我當過阿里的首席風險官,這是非常明白的問題,我們阿里巴巴在數據安全上,是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內部的法律程序的。在今天的狀況下,所有涉及到用戶個人隱私的信息是絕對不開放的,我相信任何一個公司和政府都不開放,不是商業利益的問題,而是要保護隱私。

我們在數據安全方面是有非常嚴格的,另外中國政府在2016年開始有網絡安全法,對用戶網絡隱私的保護方面有非常嚴格的法律程序,更別說原來美國和日本他們要求更嚴格。所以在數據安全和隱私這塊,全世界基本上都會處於比較謹慎的狀態。

甚至可能有報道說對個人的隱私數據有遺忘權,比如我剛才訪問了什麼東西,我要求你把它全部刪掉,類似這種。所以我們在數據上非常謹慎,這塊我覺得在可見的將來不存在所謂的開放的問題,這個東西沒法開放,必須要嚴格地保護。因為有文化的問題,有歷史的問題,有各個地域的法律問題,都是要嚴格保護的問題。

掌鏈:如果有一家專門做環境監測的公司,它的工作關係到公眾環境利益,跟個人隱私沒關係。螞蟻金服和阿里雲現在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數據,剛才那種情況下,我們會把數據授權給這種環境監測公司嗎?

劉振飛:您是說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數據,這些環境數據,本身也是孫利軍這邊基金會資助團體他們的數據,這些數據如果他願意分享我們管不著,我們用是因為他授權給我們用,我們用也是得到他們的同意才用,我們也不能把他們的數據我們用了以後給另外的人,冤有頭債有主,誰的數據誰做主。

(掌鏈傳媒記者 劉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