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古代大移民

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採取的政策也有關係。

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六次高潮: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發生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遷入內地,與漢族混雜而居。西晉王朝僅僅50年就滅亡了,造成歷史上第一次漢人政權的全軍覆沒。西晉末年北方大亂,北方的胡人在野蠻肆虐,漢人百姓被奴役,大量的人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徙前往相對穩定的南方,遷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從而重建了東晉政權。據史學家考證,這次人口大遷徙人數接近百萬。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永嘉(307年——313年在位)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永嘉寓意是永遠美好、吉祥、幸福、歡樂,這注定成為一個美好的願望。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區曾發生過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司馬熾(284年——313年),307年——311年在位,字丰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異母弟,西晉第三位皇帝。

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當時的西晉皇族發動內亂,爭奪中央政權。動亂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歷史上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八王之亂

這次變亂直接招致了永嘉時期的民族鬥爭。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匈奴族首領劉曜在河南東部攻下漢人塢堡一百餘處,殘酷地殺害漢人。同年,羯族首領石勒在湖北襄樊一帶攻下塢堡三十餘處,血腥屠殺當地民眾。後又在苦縣寧平城擊敗晉軍主力,晉軍死者十餘萬人。隨後,劉曜攻陷洛陽,縱兵大肆屠殺焚掠,洛陽化為灰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晉朝的官民實在無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稱“永嘉南渡”。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指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衣冠南渡

晉朝時期的士族峨冠博帶,相對於普通人蓬頭短襖,顯得風度翩翩。而且南遷的盡是巨家大戶,官宦士紳,普通人家無力負擔搬遷費用,所以稱之為“衣冠南渡”。

當時,琅琊王司馬睿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駐建康(今江蘇南京)。江南比較穩定,當權的官僚們極力設法把自己的子弟、親屬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為將來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揚州刺史。

在永嘉南渡時,北方的許多士族、大地主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等,同鄉同裡的人也往往隨著大戶南逃。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餘家,人口達到數萬之多。有的逃到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以南。東晉建都江南,大量士族從華北南下江南一帶,在江南落地生根,這也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士族都遷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的死守北方舊居,有的遷居江東。真正根深蒂固、族大宗強的士族,特別是舊族門戶,往往不肯輕易南行,例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弘農楊氏等等。

南遷的北方士族與司馬氏政權團結在一起,與當地大族經過多番較量後,地域矛盾逐漸讓位於民族矛盾,雙方各自妥協並結盟。

而永嘉之亂後留在北方的士族舊門,歷經十六國和北朝,與南遷的士族相比,始終保持著比較保守的門風。他們或者不如南渡的士族揚名顯世,但歷經數百年不離其根本之地,基礎越來越鞏固。

當然,際遇不同,人各有志。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從此消失於歷史中,而有的士族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更加屹立不倒,如著名的“五姓七望”,一直到隋唐時期還保存著固有的勢力,真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高門。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就曾填詞一首,以此紀念“衣冠南渡”

世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夕午橋(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傑。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陳與義《臨江鄉》

安史之亂·皇帝出逃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胡人領袖安祿山、史思明造反,一舉將唐朝盛世摧毀。這場戰亂持續7年之久,唐王朝雖然沒有滅亡,卻使大量的人口向南遷徙,經濟重心南移;混亂直到宋朝才結束。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寧夷州突厥人,居營州柳城,懂六蕃語,與安祿山為同鄉。唐玄宗時,跟隨安祿山反唐,後降唐,封歸義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肅宗時,再次起兵叛唐。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與部將謀殺。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改元天寶後,唐玄宗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洛陽、潼關、長安相繼失陷,皇帝帶著后妃、皇子、皇孫、公主、大臣、近侍等人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士兵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大致有以下個方面:

1、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曾做詩《無家別》,形象的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杜甫《無家別》

2、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藩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

3、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地方政府橫徵暴斂,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

4、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史之亂時,吐蕃乘機侵犯。790那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經濟重心南移

在安史之亂後,北方遭受的破壞極大,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北方人口就“顯得”稀少,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6、佛教復興

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施行道舉,興建皇家道觀樓觀。安史之亂後佛教復興,李亨、李適、李純、李漼和李儇改變崇道祖制崇信佛教,自上而下佛教盛行迎送佛骨。晚唐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

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靖康之難

宋徽宗時,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貫等,造成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在外交、軍事上接連進退失據。

靖康二年,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金人講開封城內洗劫一空,城內民不聊生。

金軍統帥自覺不能對中原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統治,且不能全部鎮壓宋人的反抗,在建立傀儡政權後,準備撤軍。在撤退時,金人還燒燬開封城郊的房屋無數。“東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漢上,北至河朔”,在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金兵“殺人如刈麻,臭聞數百里”。這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罪行滔天,令人髮指。

宋徽宗、欽宗被金人虜後,徽宗寫下《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

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 隨著北方的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國滅亡北宋、佔據中國大陸中北部,大批原來北方人口隨著敗退的宋朝統治者,遷居偏安江南。後來,又佔據北方,對中原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加速了北方人口向南轉移。

“靖康恥”之後,中國恥於議和。這對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有重要影響。明朝奉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無一例和親事件,且從無議和這種事情。

明初大移民·空前絕後

明朝初年,由於連年戰亂,江山遍地瘡痍,佈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北方的人口從全國戶數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中國北方經濟衰敗,而江南則人滿為患。比如揚州,這座位於長江以北、曾經最繁華的城市,在朱元璋的軍隊佔領之時,只剩下18戶人家。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明初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前後經歷三代皇帝長達50年,覆蓋中原、華東數省,波及大半個中國。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

經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華北、華中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在後來的記載中,往往可以看到“國朝初,人稀少”的記載,而到永樂年間,土地漸次開墾。北京、開封、河間等城市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

清朝移民·湖廣填四川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湖廣填四川

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繫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

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徵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

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政府鼓勵移民,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掀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湖廣填四川”給四川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為四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甚至四川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來源於厚重的移民文化,這些外省移民還成為多數四川人的先祖。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1、闖關東

關,指山海關。山海關城門,一關之隔,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人們所說的關東,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

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到咸豐末年,長達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移民開始大批進入東北(闖關東)。19世紀末期,清朝接近滅亡,當時中原地區天災人禍不斷,內部又有朝廷對百姓壓榨,西方列強對百姓的剝削,正是民不聊生。當時大批華北百姓不顧危險向東北等關東地區遷徙。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闖關東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山東、山西、河北等省的漢人大舉進入東北地區,總人數達到了3700萬人,山東人大概佔一半。

2、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明中期到民國時期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的人由中原向長城以北的地區遷徙。西口是出長城的關口,有名的是陝西的府谷口、山西的殺虎口、河北的獨石口,中原的人經過這些關口到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經商和開墾農地。走西口大方向其實是中原的人穿過長城向北走,西口是一個黃河渡口的名字。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走西口

中原地區由於長時間的開墾和經濟增長,人口急劇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而且由於長時間的不科學的耕種,使得中原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土地貧瘠,沙化和鹽鹼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發而有沒有好的治理手段,中原人被迫到外地墾地謀生。

3、下南洋

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西洋主要指中東、東非、北非一帶,而南洋是指東南亞、印度和斯里蘭卡等離中國比較遠的東南亞地區。

中華民族的滄桑:驚心動魄的人口大遷徙

下南洋

下南洋主要是明末到民國時期,東南亞逐漸被洋人佔領,洋人希望中國人能夠到東南亞去開發,來華招工,而中國在這一時期有出現的大的戰爭和內亂,沿海地區(主要是福建和廣東)的人就開始到東南亞經商、打工,這一條經商之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人下南洋使得東南亞是除在中國外華人最多的地區,現在很多國家的經濟都是由華人控制的,也發生了華人在海外的最大的被迫害的事件。

結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基本概括了中國古代王朝變更史,每一次變更都會帶來戰爭,發生戰爭最苦的還是老百姓,戰爭帶來的人口銳減更是相當殘酷的。

山河不移,流民似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