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为什么在不是发源地的安庆能够发展起来?

沭水道人


黄梅戏起源于我们怀宁县手艺人打砻子(磨稻谷的),几佰年打砻子跑遍周边多省地学会了(因为过去唱戏是娱乐没有戏院,都在场外唱随便看)各地戏曲腔调,当没生意时没人给饭吃、也没人留宿时,就来个好听的洋唱招人聚集讨人欢心,一是混饭吃,二是拉生意,因为各省地戏曲唱腔都会,是大杂烩唱法好听,人们公认好听有点气氛,后来几个男的组合成班子四处游唱〈人们给饭吃但没工钱),不做手艺专门洋唱男扮女装,扭动身腰手舞足蹈常年混饭吃(取名叫唱戏)。这些人荒废手艺,产生抛弃家庭成风流浪子是我们当地家庭最反感的,谁家有唱戏的谁家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们当地流行一句话好儿不当戏子,形成男女老少都会唱,而且不敢上台唱。这样很少有人唱但被人们接流各地传唱,从唱戏,再后来才取名叫黄梅戏。


华至尊


黄梅戏的发源其实就在安庆!并非传说中的黄梅县,此黄梅非彼黄梅!黄梅县人不过跟韩国棒子说端午节是他们的一样,黄梅戏源于安庆怀宁黄梅山一带,试问黄梅县有何底蕴能孕育出这么高雅的黄梅戏?除了黄梅戏外还有其他拿的出手的人或戏种吗?

而怀宁不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京剧的起源也在怀宁!原县城石牌在戏剧界享有“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的美誉,意思是没有石牌就没有戏班!戏剧家曹禺先生也多次朝圣于石牌!“同光十三绝”中有一半来自安庆石牌地区!著名代表人物有:程长庚、高朗亭、杨月楼、杨小楼、郝蓝田、被大家所熟知的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是半个安庆人。其外公杨隆寿,母亲杨长玉,舅舅杨长林、杨长喜,表哥杨少春等都是京剧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另外还有一大批安庆籍的京剧艺术家:王九龄、夏奎章、夏月润、程继先、产保福、薛浩伟、谢黛林、汪桂芬、王鸿寿………多到数不清,在此不一一列举!


锋行天下-合作共赢


既然友人邀请那我就说几句。

我认为,黄梅戏发源地究竞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过去我在报纸和一些文章中也看到一些争论,有说湖北黄梅乃黄梅之乡,另说安庆怀宁县石牌是黄梅始祖。不管如何说法这都是争论不可定性。 最近,我从有关资料上看到了黄梅戏起源之说,内容翔实证据确凿。安庆怀宁县石牌一带过去流传一种民间小调,姑娘小伙子们在春天黄梅季节釆茶,耕作自创一些朗朗上口的曲牌。农闲时三五个人组成一个草台班子唱的都是民间传说或张家长,李家短日常之事。久而久之男女老少都唱逐步向周边流传扩大,加上农耕黄梅时节,有心的人便把这种民间小调称之为黄梅调。解放后逐步形成一个大的剧种黄梅戏。黄梅戏能发展壮大成今天的规模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第一,党和政府的重视。黄梅戏在安徽安庆是少有的一个剧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解放后将散落的黄梅戏优秀的民间艺人如:严凤英等集中成立了安庆市黄梅戏剧一团,二团,同时,建立了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黄梅戏人才。五十年代华东戏剧艺术调演黄梅戏《天仙配》参加调演轰动戏界一举成名。先后有《天仙配》,《牛郎织女》,《龙女》等拍成电影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声望,它影响了几代人,黄梅戏深深地扎根民间至今经久不衰。为了培养更多的黄梅戏人才,安庆市将黄梅艺校整合建立了黄梅戏艺术学院。今后,黄梅戏将会人才济济更加发扬光大。

第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掘和壮大黄梅戏的队伍。一个好的剧种要发掘,发展壮大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黄梅戏的传承老一辈艺人功不可没。其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特别要提一下严凤英在北京的演出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字表扬,这给黄梅戏增添了七彩光环。还有一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有,时白林,潘启才,左胜利,潘景琍等人为繁荣黄梅戏呕心沥血。当代正挑大樑的黄新德,马兰,韓再芬等为黄梅戏的发展奉献青春。

第三,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安庆市甚至安徽到处随时可以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容》,《天上人间心一条》,《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悠扬动听的黄梅调。安庆市政府连续举办了十几届黄梅戏艺术节取得了轰动效应,这对普及黄梅戏起到了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艺演出黄梅戏肯定是首选。

总之,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对人民有利,对繁荣祖国戏剧事业有利大家要爱护它弘扬它。我相信,黄梅事业不论在何方都会茁壮成长。


金龍银鳯


谁说黄梅戏不是发源于安庆呢!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和湖北的黄梅县。

安庆市是个移民的城市,文化上是海纳百川的文化。黄梅戏在安庆能够发展起来,是几代黄梅艺人不断吸纳安庆当地的山歌小调和采用安庆方言演唱分不开的,是与安庆丰富的戏剧文化历史底蕴分不开的,是与安庆人热爱戏剧分不开的!

安庆市辖各县都有地方小调小剧种,为黄梅戏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安庆人非常热爱黄梅戏,小到学龄儿童,老到古稀老人,人人都能哼唱一折黄梅戏,宁舍一顿吃,不舍一场戏!

黄梅戏的发展,是几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共同努力的汗水结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改革工作,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风英、王少舫、、潘泽海、丁普伢、潘璟琍、丁俊美,和剧作家时白林、王冠亚、王兆乾等艺术家们为黄梅戏改革发展打下了基础,定下了发展方向,把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陆续搬上银幕,使黄梅戏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黄梅戏再次辉煌发展。

黄梅戏是用安庆方言演唱,安庆方言与普通话区别不打,方言语系南北兼容,全国人民都看得懂,听得懂。黄梅戏还吸纳了江西采茶调,皖南花鼓戏唱腔。据说当年严风英大师还虚心学习和采纳了评剧等其它剧种的唱法和唱腔,所有这些努力,极大提高黄梅戏受众和影响力,为黄梅戏挤身全国五大剧种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江老农


喜欢黄梅戏就够了!为起源地争得口沫四溅声嘶力竭有意思吗?就像我,湖北人,喜欢越剧,从不问越剧从哪起源;喜欢京剧程派,从不贬低梅派。无谓的地域之争,争不来经济的繁盛,还是发展好各地的经济吧,让安庆这个落魄的城市,努力赶超合肥!


春之歌63523


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新中国成了以后,五十年代拍了电影“天仙配”,当年的“天仙配”比“战狼2”还要火爆,使之家户喻晓。地利:湖北黄梅与安庆的管辖县相连,两地口音相近,风俗相近。人和:戏曲的传唱与传播,跟严凤英大师的师傅、师爷们的整理,改编有很大关系,好戏也要名角来唱,黄梅戏风云了严凤英,严凤英帮黄梅戏扬了名!


喜喜134967504


在万恶旧社会唱戏的人,人们叫:“戏子”。四处流浪,比乞丐在社会上要好一点。用阶级分折的方法是社会人物中的下层,受尽了当地流氓地痞的欺诈。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称唱戏人是:“文艺工作者”,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尤其,是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出现,受到了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在全国各地自发的组团。这样,不仅现在安庆,在山西,台湾,北京发展的比较好。由黄梅县的乡风变成中国的民风的可能。


古性1


黄梅戏发源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湖北是黄梅戏的爷爷讲的是地方方言。流落到安庆后儿子学会了安庆话慢慢地把黄梅戏变成了安庆方言。而孙子到了省黄学普通话。又把黄梅戏变成了杂交黄梅戏。所以现在的黄梅戏唱的根本不如严风英王少舫等老一辈,看的人也热来热少。


点点爷爷11


黄梅戏就是发源在安庆


星期天135003956


我觉得还是安庆的地理位置吧,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安庆是安徽省省会,水陆交通发达,各种三教九流在此汇聚,而我们安庆人的地方语言完美地融合到了黄梅戏之中,才有了唱腔优美,举止优雅的黄梅戏。虽然是现在的黄梅戏实现了普通话,但是那个味道却真的打折了不少,这也是黄梅戏近些年进入低迷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