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leecen163


给想要富贵的人一句温馨的话,要想“飞黄腾达”,就得吃点蝗虫。嘎嘣嘎嘣,脆生生,用四川话来说就是巴适安逸得很。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卖蝗虫,这玩意还贼贵,除了能“飞黄腾达”,蝗虫的营养还挺丰富,百分之七十多就是蛋白质,维生素更是多种,还丰富。

对于古人来说,这些信息他们知道吗?以他们落后的条件能够做出放心食用的蝗虫餐吗?很多人都在说唐太宗李世民亲身示范吃蝗虫,可转过身,你知道他漱口,恶心了一把没?

所以其中一个条件便是蝗虫究竟好不好吃,能否做出可口的餐食?别说蝗虫,现在让我吃蛇肉吃生猪肉,全身都起鸡皮疙瘩。

但是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古人都敢啃树皮草根吃人了,有什么不敢吃蝗虫?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封建神明思想作怪。根据统计,蝗灾在秦汉是平均8.8年一次,宋朝是3.5年,元是1.6年,明清是2.8年。蝗灾还是挺频繁,可封建思想有一个便是“神明”思想,蝗虫是上天派遣下来惩罚我们的,吃蝗虫就是在得罪苍天,谁还敢吃呢?所以带头大哥李世民起个头,吃一次蝗虫,但也没人敢吃啊,神明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就算不吃,那也应该捕杀嘛!但普遍一致认为不宜捕杀蝗虫,能够除蝗虫的手段便是修德,蝗灾是由无德造成。

第二,想吃,但吃不到。蝗虫是一片来,一片走,成群结队,密度大,来往动作非常迅速,等人来抓时,它们早就吃完庄稼,拍拍屁股,飞走了。你还能捉多少?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非常茴香豆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虫的,当人饿到一定程度,别说是蝗虫了,什么野菜、树叶、树皮,只要是能往嘴里塞的,肯定都会吃,当然也包括蝗虫。

古人食用蝗虫的例子,史书中也有记载。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灾害严重的1942 年,《新华日报》也曾做过“蝗虫好吃”的报道,鼓励大家用蝗虫来充饥。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蝗灾时吃蝗虫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饥荒呢?

其实,蝗灾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蝗虫经过之时,而是蝗灾之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的那一段时间。

发生蝗灾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存粮可吃的,因为蝗虫破坏的是庄稼,但并不是存下的粮食,而蝗灾发生时,大家也只是保护庄稼,并不会去考虑食物的问题。

再说,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强力保存机器,就算真的未雨绸缪去大量抓蝗虫,也不会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会说用盐腌制保存,呃,古代的盐其实并不便宜,很多人可能并买不起这一数量的盐,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虫来得快走得快,由于数量大密度大,破坏力极强,基本能把庄稼在内的植物一扫而光,而这一批庄稼被破坏,粮食也就出现了断档,当家中的粮食吃完后,也就出现了饥荒。


公共食谈


谁说闹蝗灾时大家不吃蝗虫?壹周君查过资料,在中国有记录的几次大饥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虫。只是,人在饿的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碳水化合物,是粮食,而不是蛋白质,这样只会越吃越饿😁

还有,蝗虫所到之处,只会寸草不生,你想随时随地吃到蝗虫,就要跟上它们迁徙的速度。否则等到庄稼被啃光了,蝗虫也飞别处去了,你只能吃观音土,啃树皮。

至于题主问到的,为什么现代人不吃蝗虫?这个就是伪命题啦。首先,没有人为了蝗虫富含蛋白质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虫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绿水👌

至于乡间野味饭馆都有蝗虫这道菜,还有专业的蝗虫饲养户,这个倒是实话。因为当不了主食,作为个零嘴,蝗虫也还是有存在意义滴!

蝗虫,也叫蚂蚱,中国人吃蝗虫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生吃过蝗虫,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举动也让老百姓依葫芦画瓢,将害虫变成了盘中餐。

在北京、天津两地,老一辈的人非常爱吃蝗虫,天津卫还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而在泰国,“油炸飞虾”这道菜人尽皆知,东亚飞蝗更是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

好啦,是时候秀出大家吃蝗虫的决心啦!

最出名的——云南十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

蝗虫(蚂蚱)用热水烫一烫,去翅,然后在油锅里慢慢煎黄,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还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烧烤摊上,“烤蚂蚱”的受欢迎程度绝对不逊于小龙虾。炒上一盘,喝上几杯小酒,爽!

最后,想要尝鲜的童鞋,壹周君推荐万能的某宝,有几百家店铺售卖各种蝗虫的美食产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间,最贵的进口蝗虫买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虫的成本比较高😁


武汉壹周




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闹蝗灾时人们一定吃过蝗虫,但你吃不了多久,更不要说度灾年了,这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是在现代,我们可以搞一个养殖基地,专门 饲养蝗虫,甚至改良一下基因,让口味更好,更有口感。

或者是采用现代捕捉技术,对蝗虫进行诱捕,然后利用冷冻技术,把它们存放起来,供人们食用。


而所有这一切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蝗虫是流动性很强的动物,所到之处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然后就快速移动飞走了。

不管你是放火烧,还是人工捕捉,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你得不到太多的蝗虫,99%以上的蝗虫都会飞走。吃个几天蝗虫还有可能,一个灾年,至少也是180天的,哪有那么多蝗虫给你去吃。



根据相关资料,在唐朝时,那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李世民在受到蝗灾时,就曾经亲自当众吃蝗虫,用来激励老百姓自立更生,度过危机。但以李世民的个性,表演完了,可能马上回去吐出来,漱下口,然后回宫吃好吃的去了。

1942 年,晋冀鲁豫边区也爆发了蝗灾。这让本来就紧张的粮食供应问题,边区政府就号召人民群众一起来消灭蝗虫。但蝗虫吃庄稼的速度远快于人们灭蝗的速度,这时只有放火烧庄稼,让庄稼和蝗虫一起同归于尽。当时有一个胆大的人无意中拿起了一只烧焦的蝗虫,放进了嘴中,可能是饿疯了,说了一句“真好吃”。然后就被身边的记者记了下来,第二天。《新华日报》就做了“蝗虫好吃”的报道,鼓励大家用蝗虫来顶饥。把蝗虫当食物,的确让很多人免于提前被饿死的命运,或许也降低了死亡的概率。


根据相关砖家统计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基本间隔22年集中爆发一次,基本上成了规律。也就是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蝗灾爆发至少也有上百次了,人们对这种灾害没有科学认识,就认为是上天派来惩罚人们的。于是就只有祈祷蝗虫财神来保佑自己,甚至建起蝗虫庙,定期来上香许愿,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



蝗虫好吃吗?这个最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口味。

相比较南方人远远比北方人会吃,广东人吃蛇吃老鼠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云南十八怪之中就有一怪是吃蝗虫。

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各种吃法,比如串烧,广告词是把我的心你的心串一串,串一个同心圆,最后吃掉。

还有就是油炸,然后用纸袋密封装起来,放在网上大量卖。也有不少人评价,好吃的不得了。

中国民间从来不缺少段子手,于是就有人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国外发生了蝗灾,就请大批中国吃货过去。没多久,所有蝗虫就被消灭干净了。看来中国吃货的名声真的不小,都传播到国外去了。


新知传习阁


也就是古代才会考虑这个问题,现代人吃蝗虫吃的蝗虫都不敢结对出现了!

听网友说,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蝗虫还没飞出潍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虫的人乌央乌央的,简直比蝗虫都多!

不少人在蝗灾时还能赚大钱,因为蝗灾的蝗虫都是纯野生的,绝对能卖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虫,那不是蝗虫,那是人民币啊!

在山东等地,蝗虫养殖已经是超级赚钱的新兴农业模式了。从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养3~4茬蚂蚱,一亩地一年净赚3万~5万。一亩地三五万,养十亩蝗虫,比白领挣得多多了!

现在蝗虫的价格,少说也要20块钱一斤,有时候能卖到50块钱一斤。有的蝗虫养殖户,年产量达18万斤,这就是500万的收入啊!这哪里是蝗虫,明明就是黄金啊!

我们老家农村没有出现过蝗虫灾害,但是经常出现豆青虫成灾。去年夏天,豆青虫收购价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虫子,当年大豆产量并未出现减产。

到饭桌上一看,你发现蝗虫身价一点不输给小龙虾。饭馆里,一盘炸蝗虫30多,放在电商平台,一斤炸蝗虫最贵卖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虫,可不可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让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来的蝗虫,大部分会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当零食吃,不顶饱,还得再吃饭。

我给学生上课时讲过这个笑话,

小明爱吃鱼,爸爸大明抠门不给买,于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让大明捡到一条鱼,回去父子俩好好吃了一顿。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捡到鱼直接扔掉“这么一条鱼,害我一顿饭多吃了一斤大米!”

这个笑话告诉学生,鱼和大米是互补品,配合起来才好吃!

蝗虫也一样。吃蝗虫,可能消耗更多粮食。

更重要的是,收获不到粮食,收到了蝗虫,蝗虫是活物,无法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蝗虫都放坏了,粮食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饿肚子了!

类似的事情还经常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他们养到位牛羊,遇上雪灾风灾等灾害,大片死去,你以为能吃肉吗?不能!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冰箱储存,也没有大量的盐做腊肉,基本全扔掉了!


历史知事


蝗虫这种东西,单个不强,集体作战能力超强,传闻曾经在某年爆发,铁路都要拥堵了。常见的有那么几种,一种是纯绿色,大腿强健,个头大,我们那俗称登大山;一种是长度跟登大山差不多,但是比较瘦,整个模样像个梭子,我们那叫做梭木甲;还有种个头稍小,颜色灰绿相间,内翅是黄黑色,飞起来像花一样,特别漂亮,我们那俗称大飞。这几种蝗虫都是飞行能力强,食量巨大的主。

现在饭店里经常有油炸蝗虫,酥脆喷香,其实我小时候在老家,都是捉了直接扔锅底一烧就吃的。一般有那么几种,登大山,梭木甲,螳螂,蝈蝈。到了秋季,雌性蝗虫肚子里籽作金黄,吃起来好像咸鸡蛋黄,是很香的。而像登大山那种大个头蝗虫,头背处有块肉,口感像瘦肉,最是好吃。

很显然,蝗虫是可以吃的,那为何蝗灾爆发时人们不依靠吃蝗虫度过灾年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只要学过高中生物就很好理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问题。

在古代一般年份,生产力不发达,即使是风调雨顺,没灾没难,一般也就是维持温饱,也就是说人消耗的能量跟庄稼产生的能量基本是一致的。可是蝗灾爆发呢,蝗虫把庄稼都吃了,人们没有庄稼吃,即使有办法把全部蝗虫都拿来做食物,那能提供的能量有多少呢?

现在对食物链的能量传递表明,从一级传递到另一级能量会损失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能量转换率相隔一级只有百分之十。开始是人吃粮食,转换率是百分之十,刚刚可以维持温饱。蝗灾来了以后,是粮食》蝗虫》人,这样能量传递就多了一级,即使全部蝗虫都拿来吃,获取的能量也只有之前的百分之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蝗虫一旦变成蝗灾,到哪都是扫荡大军,扫荡完一个地方以后很快就会转移阵地,根本不会等着让人去捉。所以真的蝗灾来了,就算去捉蝗虫来吃,也是远远来不及的,捉到的蝗虫数量能维持个三五天已经不错了。而且蝗虫不是粮食,它是会动的,捕捉过程也是要消耗能量的,可能到最后还得不偿失。

而且一旦形成大规模蝗灾,蝗虫遮天蔽日,一般人如果去捉,搞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很多蝗虫的咬合力很强的,也会吃肉,单独个人遇到蝗虫群,估计只有逃命的份,不然不知道是人吃蝗虫还是蝗虫吃人。

人在饿极的情况下,什么都会吃的,如果蝗灾来了,导致粮食短缺,肯定有什么吃什么,蝗虫飞到眼前,照吃不误。问题的关键是,根本没有足够的蝗虫可以吃。所以大灾之后,真的食物短缺了,什么树皮草根啥的都会拿来吃,像什么蝗虫之类的,如果能得到,一样拿来照吃不误,关键是没有啊。

实际上,古代史书上经常有记载吃蝗虫的事宜,比如《贞观政要》里就记录某次蝗灾爆发,唐太宗带头吃蝗虫,不过抵御蝗灾最有效办法还是从别处调粮食来,吃蝗虫能补充的能量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经常爆发蝗灾,解决蝗灾是个世界性难题,幸好现在生产力大大提高,一般地区即使真的爆发了区域性蝗灾,也有足够的粮食来调动补充。


一览众河小


作为杂食动物,还有什么是人类不会食用的呢?只是,靠食用蝗虫来度过蝗灾,是一个多么明显的悖论啊!如果可以,怎么还会有蝗灾?古人感谢蝗虫还来不及呢!

除了旱、涝之外,最令百姓恐惧的,就是蝗灾了。蝗虫一旦成灾,那便是铺天盖地而来,可谓寸草不留,庄稼转眼间被啃食地一干二净。

这些赶也赶不走,捉也捉不尽的蝗虫,在大快朵颐之后,又再次成群结队地奔赴另一片庄稼,想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可怕。

在没有农药的古代农业社会,一旦蝗灾兴起,便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往往一省,甚至数省都会颗粒无收,饥荒遍野。这样可怕的事,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蝗虫肆虐时,不过是数日之事,而以人力与之抗衡,又能捕食多少?即便争分夺秒地贮存,又能够食用几日?

一只蝗虫并不起眼,但数以亿万的蝗虫席卷而过时,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除了恐怖和绝望,留给人们的时间并不多。

在平时,古人也会捕捉和食用蝗虫。其实,蝗虫不仅仅是今天的佳肴,在古代同样也是改善生活的一种选择。毕竟,蝗虫的蛋白质很丰富,无论是烧是烤,是煎是炸,都比较贴近肉类的滋味。

而在灾年,古人也曾捕食蝗虫度日。这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比如《旧唐书》曾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旧唐书·五行志》

除了捕食充饥外,古人也曾尝试将剩余的蝗虫晒干贮藏,以备应对绝收带来的饥馑:

至正十九年…蝗飞蔽天…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史》

然而,蝗虫虽美,毕竟也是为祸之物。古人将其称为“蝗灾”,便是最好的证明。

成群结队的蝗虫将庄稼、草木啃食殆尽后,随即又跑去祸害另一个地方,人们即便不吃、不喝、不睡,拼尽权力,也捕捉不了多少,更何谈借以度年呢?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粮食产量并不高,缴纳完地租和皇粮后,留给庄户人的,不过是些煮食稀粥的谷物,而这些粮食就是百姓度命的希望。然而一旦蝗灾肆虐,迎接大家的自然是饥荒和死亡。


碣石樵子


据我父母讲,蝗虫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虫,就是俗称的“蹦蹦”,不会飞,数量虽然很多,但移动比较慢,经过之处,所有植物只剩光杆,幼虫挖小沟用布袋可捉。过不了多久,幼虫变成成虫,遮天蔽日,捉不住了。经过之处,一切植物的叶子全部吃光。收成几乎为零,大饥荒随后到来,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有人提出,为啥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呢?确实有人以蝗虫度过了灾年,只是很少人。

官府糊涂,百姓愚昧。 突然来的蝗灾让人们惊慌失措。官府下令,把周围几个乡的蝗虫集中到一个地方处理,结果百姓在地下挖个浅沟,收集一起,拖拉到指定的位置。后来除了臭气熏天,再没有人过问。 也有个别人,把蝗虫用热水煮熟,然后晒干,放了几百斤,安安稳稳度过了蝗灾。事后才引起人们的深思,可惜晚了。只能后悔。


一叶扁舟l


并不是不吃蝗虫,而是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不吃。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记载了灾民吃蝗虫的例子,一个群是唐朝,一个是元朝:

唐德宗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旧唐书·五行志》
至正十九年…蝗飞蔽天…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史》

这里面不光记载了灾民吃蝗虫,还记载了怎么吃。唐朝的时候,去掉翅膀和腿,是用火烤着吃;元朝时候更厉害,不光吃,吃完还要留存货。



而且不光灾民吃,皇帝也吃。在《贞观政要》里面记载了贞观年间,长安出现了蝗灾,爱民如子的李世民竟然生吞了几个蝗虫,说要蝗虫去吃他的心,不要危害庄稼。

不过,历史上关于灾民吃蝗虫的记载并不多见!为什么?

有人说口感不好,这不是无稽之谈吗?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谁还会顾得了口感?难道树皮,观音土的口感好吗?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性价比太低,一个是蝗灾的时间很短,影响滞后。

原因1:性价比太低

蝗虫是能飞的,想要去捕获一个能飞的昆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去捕过蝉,那东西四处乱飞,灵活的很,可难捕了。不过蝗灾出现时,蝗虫往往是成群结队,相对来说密度一大,捕获难度会降低。



但不管怎么说,蝗虫是带翅膀,想要捕获足够数量的蝗虫并不容易。相比而言,去挖草根,剥树皮就容易的多了,毕竟那玩意不会动。

你想想,本来就没有什么食物吃的人,肚子饿的咕咕叫,哪还有什么力气去捕蝗虫吃!



原因2:蝗灾的时间短,影响滞后

蝗灾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会伴随着旱灾一起出现,因为干旱的气候有助于蝗虫的繁殖。也就是说当蝗灾出现时,旱灾已经发生了。

旱灾不会发生在收获季节,旱灾往往会收获之前(收获季节也就无所谓旱灾了)。跟着旱灾发生的蝗灾多出现夏季,这个时候受灾群众手里还有点余粮,还不至于去吃蝗虫。

旱灾也好,蝗灾也罢,真正会造成灾难的是后面,因为没得庄稼可以收获,吃完余粮之后只能等死,这才是旱灾和蝗灾最恐怖的地方。

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必然是迅速繁殖,群体密度几大,铺天盖地的飞过来,一个地区的庄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啃食的精光,然后飞往另一个区域。

所以就算想捕食蝗虫,也没有多长时间可以去利用。


小镇月明


在我国的历史中,蝗灾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灾难,在农耕年代里,人们的生存手段单薄到了极点,绝大多数人是靠种田为生的,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果种的庄稼出现了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这个时候,蝗灾就成为了一种人们避之不及的灾难,当粮食都被蝗虫吃掉后,死亡的危机将会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既然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那有着那么多的蝗虫,为什么人们不以蝗虫填饱肚子,好度过生命危机呢?

在现代一直有一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道美食就是炸蝗虫,在油的煎炸下以及加入各种配料之后,以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蝗虫就会变成一道可口的美味,这也因此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促就了很多专门捕食蝗虫为业的人。



古代吃蝗虫的案例,以及因为食用方法使人们不想吃蝗虫的原因

如果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着这么多蝗虫的存在,古人应该是感受不到饿死危机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蝗灾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头痛不已的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古代是有吃蝗虫案例的,在李世民在位年间,某些地区就遭遇了巨大的蝗灾,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渡过难关,他就对着百姓们亲自吃下了蝗虫,在他的带动下,百姓们才开始食用起了蝗虫,才度过了一次巨大的难关。


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说,吃蝗虫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要说是古代了,就算在现代,吃蝗虫也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不过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真正遭遇到蝗灾、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而真正使人们不愿意食用蝗虫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口味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油炸食品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是没有想到要把蝗虫放在油里炸的,即便有人想到了这个方法,他们也没有条件这样去操作,当粮食的日常食用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谁又能拿出这些油来炸蝗虫呢?这首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蝗虫这道食材上,最重要的就是油炸方法,只有使用油炸方法才能使它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食用珍品,如果不使用油炸的话,能真正吃得下蝗虫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人的。

古人饥不择食下,没有吃蝗虫的原因

不过真正饿到了极点的人,他们可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在危急的关头,他们土和树皮都是吃得下的,更何况是一个蝗虫,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吃蝗虫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来得及吃蝗虫就已经不见了,当蝗虫刚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没吃过蝗虫的人,都碍于心理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抓蝗虫食用。而当他们的粮食都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想抓蝗虫吃的时候,庞大的蝗灾早已经转移阵地,前往了庄稼丰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想抓,实际上已经迟了。

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当铺天盖地的蝗虫消失,人们想抓蝗虫的时候,实际上人们的体力活动是跟不上他们的消耗的,那时候可能会剩下一些蝗虫没迁移,但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抓获,人们与其花费着大量时间、消耗的大量体力地去抓获那么几只蝗虫,其实还不如啃树皮来得消耗少,能填满饥饿。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饥荒年间人们没有选择通过吃蝗虫解决问题的原因,首先古代的蝗虫食用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美味,然后是蝗灾时期人们错过了完美抓获蝗虫的时机,最后是蝗虫大规模离去时人们失去了食物补充和体力抓获蝗虫,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在生死存亡关头下,谁又有资格挑食?古代大灾荒时期,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易子而食可不是说着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