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清代著名短篇小說家蒲松齡先生,在他的著作《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叫做"於七"的人物。比如在《野狗》一則中,開篇即言道"於七之亂,殺人如麻。"另外,在《公孫九娘》一則中,記錄了更加血腥的情景,"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說因為於七作亂這個案子,株連了棲霞、萊陽縣境內的許多人,一天俘獲了數百人,都押到刑場上屠戮,境況慘不忍睹。那麼這個於七究竟是何許人也?又何以引發了清廷大動干戈鎮壓屠戮呢?

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聊齋志異剪影

這裡就要說起"抗清義士"於七的故事,牙山自古多英雄,三百多年前,於七在牙山造反的故事世代相傳。牙山,在山東棲霞境內,又名鋸齒山,,最高海拔806米,山勢險峻,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從海上直驅山東半島,首破寧海(今牟平),接連又攻陷福山、棲霞、萊陽、文登、平度等縣,時值連年亢旱,天災兵禍,民不聊生。

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於七抗清

於七,本名於樂吾,山東棲霞人,漢族,據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外孫,他家世殷富,是邑中大戶,祖父經商,父親也是明末防撫鋪兵。8歲那年便拜滄州著名武師胡登選為師,17歲參加府試,考取文秀才登州府第一名,21歲考取武秀才,次年中武舉人,成為明朝登州府最末總兵。清兵入關後,於七拒絕為清廷效命,卸甲歸農。

清兵入關後,順治五年(1648年),於七不滿於清廷的暴虐,以棲霞東南的鋸齒牙山為據點,號召武勇千餘,第一次舉起義軍大旗,開始了武裝反清鬥爭。經過兩年的積蓄力量,於七領導的抗清力量日益壯大。順治七年(1650年),於七率起義軍兩千餘人,東出牙山,與昆嵛山的義軍合力圍攻寧海州。起義軍鬥志昂揚,冒死爬城,銳不可當,很快攻破寧海城,殺死知州劉文淇,聲威大震。清廷聞報,驚恐萬分,急命登州調集各路人馬來與於七交戰,但都被義軍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回。

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清史稿影印頁面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記載,(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十月己酉,山東民於七作亂,逮問巡撫許文秀,總兵李永盛、範承宗,命靖東將軍濟世哈討平之。這是於七第二次領導當地農民在鋸齒牙山起義抗清,受到了登、萊二州府人民的紛起響應,此次聲勢浩大,反清烈火燃遍膠東。當年,清廷為了平叛,調集精東將軍濟世哈、兵部郎中舒穆祿圖喇、山東總督祖澤傅等組成了"三大帥"聯軍,重兵"清繳"於七叛亂,大兵圍困於牙山周圍。

義軍幾次與清兵交鋒在十字線、營盤一帶,但終因寡不敵眾,只得退居牙山,誓死扼守。面對牙山天險難攻,清兵採取圍而不攻的拖延戰術,企圖將於七義軍困死牙山。到次年二月,於七起義軍水盡糧絕,牙山失守,義軍絕大多數殉難,於七趁夜突出重圍,沿棲霞、萊陽一線向南,經過即墨潛逃至嶗山。

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嶗山華嚴寺山門

於七最後的結局如何呢?有一種說法被史學家認可,就是於七在嶗山華嚴寺出家做了和尚。據說當年於七一路出逃,到了嶗山腳下的華嚴庵(就是今天的華嚴寺)。當時的主持是慈沾大和尚,他得知於七是抗清義士,就將他藏匿在寺中。而後不久,清兵追至,到寺中搜查,慈沾大師將一盆沸水潑到於七臉上,於七臉上起滿了燎泡、面目全非。這時清兵搜索進了寺院僧房,見到有人蒙臉躺在床上,詢問此人身份,慈沾回答說,這是寺中小徒,染了天花,渾身水痘,不要傳染了各位施主。有官兵掀開被子一看,見到於七滿面燎泡,就趕緊離去,於七由此逃過一劫。京劇《洗浮山》和晚清小說《施公案》中都有這段情節。

青島:反清義士和螳螂拳法創始人——隱居嶗山的武林高人

嶗山華嚴寺山門外“緣”字巨石

於七感念慈沾的救命之恩,拜大和尚為師,削髮為僧,法名通澈,受戒時法號善河。他在山中修行時師法螳螂,創立了獨一無二的螳螂拳法,70歲時被推舉為華嚴寺方丈,後來成為嶗山華嚴寺的第二任住持大師,壽至94歲。現華嚴寺還有善和大師的墓塔,寺外山腳處立了於七僧衣的石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